張力升
摘 要 在國家基礎建設中,農業建設是最不可忽視的一環,它是我國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最基礎的保障,其發展程度決定著其他產業的發展進步空間。由于過度開墾等原因,造成當前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存在許多問題,為了我國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從嚴格控制化肥和農藥的施用、積極提升生態農業科技水平、穩步推進農村環境保護立法、多元促進經濟生態協同發展、復合建設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等方面闡述了具體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生態農業;資源環境;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2.054
農業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障,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不僅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還可以使得我國經濟得到穩步發展。因此,對農業開發領域中浪費生態農業資源和破壞生態農業環境的一些不當行為,相關部門一定要引起重視,對存在的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科學分析,從根本上提出切實有效的對策,為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更大的支持。
1 面臨的問題
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實質上就是農作物生長環境的總稱,是農作物生存的客觀基礎,對農業生產的質量與產量都有著決定性作用[1]。但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農作物存在生長周期長、效益低等缺點,部分地區為追求更大的利益,部分措施使用不當造成農業資源浪費,并對生態農業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1 土壤嚴重退化
由于過度使用土地資源,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再加上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土壤長期得不到恢復,導致土壤發生嚴重的退化問題。另外,雨水沖刷等自然因素、樹木短缺等環境惡化問題造成的水土流失也會導致土壤層變薄,發生退化。
1.2 水土污染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化學物品,這些化學物品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污染廢棄物,而許多生產者圖方便,大部分廢棄物未經處理就排放到了水體、土壤之中,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污染。
1.3 土壤過度開墾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根本,但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可以用來進行農業生產。近年來,一些農業生產區域的生產者為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對許多不適合農業生產的土地進行盲目開墾,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新的環境問題層出不窮,造成了環境的惡化。
2 原因分析
2.1 我國目前對于農業的保護力度不夠
生態農業是指全方位、立體化的農業生產,所以對生態農業發展的關注不應該只停留于農業方面[2]。例如,要解決現階段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農業相關部門不僅要加強對農業經濟的計劃管理,還要加強對土地資源的有效保護,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種植林地等方式,來提升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水土流失現象。
2.2 過度重視農業產量和經濟效益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一些生產者忽視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過度追求經濟利益,使得農業資源被過度開發使用,資源消耗速度逐年上升[3]。例如,由于生產者過度追求效益而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致使土壤在發生肥力下降的同時板結化;受不合理的農業灌溉影響,許多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嚴重,因此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土壤沙化等環境惡化問題。
2.3 相關農業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生態農業資源嚴重損耗的根本原因在于相關農業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缺乏對土地資源的分配、使用、管理和保護等內容進行詳細規定的、系統的法規、制度,人們在利用土地資源進行農業生產時往往缺少約束,從而造成資源濫用,進而引起環境惡化。
3 解決措施
3.1 嚴格控制化肥和農藥的施用
在進行生態農業生產時,為了解決農業廢棄物對水土資源造成的污染,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對化肥、基膜、農藥等化學物品的使用進行嚴格的控制,要從這些化學物品的生產環節、流通環節、使用環節等多個過程進行控制管理[4]。1)在農藥、化肥生產時,應確保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不滿足標準的禁止生產、銷售。2)在流通過程中,要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確保進入流通市場的農用化學品都是質量過關的正規產品。3)在這些農用化學品的使用環節,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廣大農民的指導和監督,要讓農業生產者掌握正確的使用量、使用方法和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方法,使其能運用科學合理的生產方法進行生態農業活動。
以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在化肥、農藥減排工作中的做法為例。1)根據當地的社會背景、土壤、地理等特點,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降低糧食作物的種植率,提高經濟作物(主要是蔬菜水果、苗木花卉)的種植率,在增加土壤養分、有機質含量的同時提升了經濟效益,還使農業生產者意識到了科學種植的重要性,從而為科學施用農藥、化肥奠定了經濟基礎。2)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全面推廣高效低毒生物農藥,安裝
4 988個頻振式殺蟲燈,大大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頻率,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次數;通過實施1.663萬hm2的農藥替代工程,再輔以每667 m2地每年補助10元的福利政策,大大提高了農戶主動配合的積極性,從而為控制農藥的施用奠定了群眾基礎。
3.2 積極提升生態農業科技水平
在新時代,要想使生態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緊隨時代步伐,利用各種高質量的現代信息環保種植技術和品種,增強農業經濟效益,減少農業生產中資源的消耗[5]。1)為確保我國生態農業資源環境能夠得到可持續的利用,可以鼓勵農業生產者加大環境保護型技術的使用,既能提高資源利用率又可以改善生態環境,降低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2)由于我國在生態農業方面的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可以引進各種先進的農業環保設備,加強對生態農業科研型、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重視,培養高質量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同時落實各種生態農業生產方法,以保障生態農業的結構穩定性。
例如,考慮到我國農業生產上水資源的浪費現象,在農作物灌溉時可以推廣使用節水技術,避免地下水位的下降。在化肥農藥施用方面,采取更加高效、環保的施肥技術。如蘇州市吳江區放棄原先單一長期的施用方法,轉而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林部門采取區域養分管理和精準化施肥技術,改善氮肥、鉀肥、磷肥的施用配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為農業節能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加強農業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技術、節能農業技術等先進的環境保護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降低對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的破壞,從而保證生態農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3 穩步推進農村環境保護立法
現階段,我國農村環境法治體系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仍有一定的短視行為。生態農業環境的整體發展離不開健全的法律法規,在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必須依托法律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高度重視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除了大力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宣講活動,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環保意識,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加緊完善農業生態資源環保方面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健全和生態農業生產相關的激勵機制,完善懲戒措施,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或活動進行嚴厲處罰,從而約束廣大農業生產者合理、正確地使用自然資源。
例如,山東省加強了農村環境保護立法建設。1)對農村環境保護立法體系進行了積極完善,細化了國家法律法規,頒布了《山東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等環境保護地方性規定,明確了政府各部門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職責,同時規范了環境保護工作的實際執行過程,細化了政府對生態農業環境保護的管理措施,使山東省的生態農業環境保護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2)以立法為手段規范農村環境保護執法主體和執法行為,自2000年12月以來,山東省先后印發了《山東省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暫行規定》《山東省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實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環境保護過錯責任追究制度等5項制度,明確了各級環保部門執法主體,規范了生態農業環境的行政執法行為。3)在實際執法過程中,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污染責任追究不力等現象,執法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山東省還加強了行政執法監督,《山東省環境污染行政責任追究辦法》等規章制度的出臺,有利于克服地方對農村環境保護執法造成的壓力,對有效查處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防治環境污染,建設更高水平的生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法治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3.4 多元促進經濟生態協同發展
要想解決過度重視農業產量與經濟效益的問題,減少農業污染,樹立生態優先、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基礎。政府相關部門必須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活動對廣大農民進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普及,可以通過張貼宣傳海報、舉辦知識講座、組織有獎競答比賽等活動,化抽象為具體,針對不同區域人們的特點多角度地加強其對于生態優先、農業經濟科學持續發展理念的理解,激發其對于經濟和生態協同發展的熱情,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不平衡的問題。
例如,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嗶哩嗶哩等自媒體平臺,建立一個線上的生態農業知識普及推廣系統,方便廣大農業生產者的學習,達到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傳播目標。已經有許多的行政、管理機構等在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建立官方賬號推送相關信息,獲得了許多關注。所以,在生態農業的建設中,有關部門完全可以利用短視頻短小精悍、生動有趣的優勢,創建相關官方賬號,利用短視頻對廣大農業生產者進行生態農業知識教學,同時相關部門可以利用線上免費的平臺對管轄區域中存在的農業生產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線上培訓活動,以提高農業生產者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
3.5 復合建設生態農業資源環境
要發展生態農業,就要建立更健康、更科學、更合理的生態農業資源環境體系。只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才能在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并帶動其他產業(如旅游業)發展,不僅可以增加就業崗位,減少社會就業壓力,而且拉動經濟發展,提升生態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不僅從政策上加大扶持,還要從技術上加強指導、資金上加強投入,推動生態農業更快、更穩、更好發展。
1)對各個農業生產區域中已經受到污染或者破壞的土地,加強修復力度,以免危害進一步加深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有關部門必須以我國當前有關生態、農業、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為基礎,根據各區域內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和生態環境的具體特征,提出切實有效的生態農業發展和改善方案。譬如,可以在各區域內不斷地加強植樹造林,以防止水土過量流失或者沙漠化;修建農業水利工程,增強對水資源的調蓄能
力。2)政府相關部門需要聯合起來,根據各區域內生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確定科學合理的生態系統改善目標及相應的保護方案。3)還需要相關部門對現有的農業、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使用,促進復合、循環型生態農業系統的形成。比如,可以采用“畜禽-魚-稻”等形式,使得糧、魚、畜禽全面結合,促使區域內部的生態、社會、經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使現有資源的價值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4 結語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環境出現了土壤板結、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遏制,將對我國農業造成更加不利的影響。農業的健康穩定與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必要聯系,因此必須加緊制定切實具體的解決措施,推動農業建設的穩定發展,促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阮麗英.當前生態農業資源環境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農家參謀,2018(23):1.
[2] 于耀義.生態農業資源環境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20(11):218.
[3] 蘇慧,張仲伍,張興毅,等.基于能值分析山西省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19,32(5):1187-1193.
[4] 刁潤麗.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及問題分析[J].廣西農學報,2021,36(2):60-63.
[5] 陳玉坤.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現狀與發展戰略[J].新農業,2021(3):88-89.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