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武
在以往的初中階段教學中,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深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基本上都是在課程中單方面給學生灌輸知識。特別是語文、歷史等文科,教師會畫出重點讓學生背誦。原本趣味十足的學科變得枯燥乏味,以致很多學生在學習時逐漸出現厭惡情緒和抗拒心理。當今社會對教育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現代化的背景下,教師要靈活應用各種技術創新教學,以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改革,還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形成校本資源,推進學校數字化教學資源統籌共建。
(一)基礎設備缺少規劃
在信息化背景下開展校本教學資源建設工作,需要一定的基礎設備支持。但是由于區域內的教學資源缺乏統籌規劃,以至于各個學校的基礎設備情況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學校在創客教育方面是空白,有的學校雖然引入了現代化設備,但是由于教師的專業水平較低,不能夠完全發揮其效用,使得學校中出現了基礎設備閑置的情況,造成了資源浪費。此外,還有一些學校在進行信息化建設時缺乏有效整合,出現了很多重復建設的情況,不利于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導致教學出現同質化現象。而且,在建設信息化系統時缺少頂層設計,各個學校都建設了各自的信息化校本教學資源系統,但是各個學校之間的系統互通性較差,使得區域內的教育信息無法全方位銜接,不利于建成共建共享的數字化優質教學資源庫。
(二)資源內容重復單一
學校在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還是將重點停留在了硬件設施的建設上,對于軟件的構建還是不夠重視。有一些學校由于將預算都放在了硬件設施上,導致在開發軟件時缺乏資金,于是便選擇了網絡上的一些模板進行套用。這些模板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具體的落實環節中,各個學科的教師都會發現存在教學軟件重復投資的情況,再加上學校資金有限,購買的軟件可能是已經被淘汰的產品,其中的資源老化嚴重,沒有實際意義。另外,還有很多軟件中包含的資源都是以文字材料或者是圖片為主,與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在信息化背景下,學生想要接觸的是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料,而這正是那些過時的教學軟件所欠缺的。
(三)網絡資源利用率低
在建設校本教學資源過程中,由于初期資源有限,教師還會在網絡上搜集資源用作補充和參考。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網絡上的資源大部分都是以商業為主,不一定適應每一所學校。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老教師面對新興的教學形式還沒有完全適應,他們在網絡教育資源方面的技能存在欠缺,面對海量的網絡資源,部分教師無法進行優化整合,不能夠從中準確提煉出有效的學習資源,導致學生抓不住學習的重點,也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一)發展教師專業素養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以完成教學目標為主要任務,日常的活動就是在各個班級授課,解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問。在完成堂課的教學之后,教師就會立馬投入下一節課的準備工作中。以往的教師主要是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而在建設校本資源之后,這種情況得到了改變。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除了要完成知識講授的任務之外,還要積極進行課程的開發和研究工作。教師需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利用學校建設的數字化資源庫中的手冊和素材進行課程開發。由于學校的數字化資源庫中的資料都是學校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積累所得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也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而教師在課程開發時,可以直接在其他教師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改進,避免了大量的重復性勞動。教師不斷在數字化資源庫中提取素材進行研究,可以使教師產生更加深刻的感悟,能夠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課堂效果。
(二)增強學生綜合能力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當前初中開展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不過,由于教材中的知識難度增加,學生的水平有限,致使出現了很多學生無法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雖然教師會利用校本教學資源給予適當點撥,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對學生的幫助微乎其微。在信息化背景下,依托信息平臺建設校本教學資源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豐富的資料,學生既可以依據教材中的內容自主探索,也可以與其他的同學協作探究,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從而增強綜合能力。
(三)拓展學校教育空間
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選用的資源大部分是以教材為主,再配合學校提供的參考資料,這也表明學校的教育空間相對封閉,缺乏與外界的交流,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此外,在教學之余,教師之間雖然會相互交流,但是這種交流是淺嘗輒止,對彼此的影響有限。而在信息化背景下開展校本教學資源建設,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收集各種優質的教學資源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考,能夠使教學的內容充滿新意。同時,也可以將自己的教學經驗上傳到學校的信息平臺中,從而推動學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以此拓展學校的教育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有更多收獲。
(一)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從目前學校的教師隊伍素質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都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過硬的教學技能,但是他們對于信息技術的運用卻不夠熟練。而且,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以復雜為理由,不愿意學習相關的操作技能,以至于學校在開展校本教學資源建設時無法推進。在信息化背景下,學校要將提升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主要的培訓工作來開展相關的專題培訓。為了能夠切實加強學校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能,學校可以聘請校外的專業人員開展授課,給予廣大教師專業性的指導,使他們能夠學習到最先進的信息技術操作方法,以此提高教師對于信息設備的運用能力。除此之外,學校還要組織教師開展研討會,邀請各個學科的教師分別進行探討,共同制定從網絡中搜集教學資源的方法,使得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但在實際的落實環節中可以發現,還是有部分教師沒有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實際的活動中。對此,學校要建立完備的監督制度,確保各個學科的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的前提下開展教學工作,從而加快校本教學資源建設的進程。
(二)完善基礎設備建設
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我國的信息化教育發展迅速,多媒體設備已經成為當前教學中的標配,為教師開展教學資源建設工作提供了基礎保障。但是,由于近幾年的社會環境發生變化,對信息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學校想要建設數字化校本教學資源庫,還需要完善教學基礎設備。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大部分學校的信息化教學設備還是停留在多媒體設備層面,不能夠滿足社會對教育教學提出的要求。教師的諸多想法也無法落實,學生更不能在學校利用信息化平臺進行自主探究。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學校要積極完善信息化基礎設備建設,特別是在網絡連接方面,要盡快推動校園網的建設,實現移動化數字教育。
(三)構建信息資源平臺
學校開展數字化資源庫建設,其最終目的也是為教育工作服務,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更加便利。為了使校本教學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學校要依托信息化平臺和校本教學資源,共同構建信息資源平臺。在信息資源平臺中,教師可以將相關課程的教案、課件、習題等資料上傳到云端,供學生參考和學習。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知識,同時教師要通過信息資源平臺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基于此,再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方案,能夠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與之匹配的引導,從而促使班級中的學生都能得到提升,以此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四)制訂科學組織架構
建設數字化校本資源庫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長期持續地推行。因此,學校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制訂科學的組織架構,采取多項保障措施,盡快推動數字化校本資源庫落成。學校可以成立專門的數字化效果教學資源庫團隊,負責對各個學科教師的課程資源進行分類建設,方便教師和學生在有需要的時候查找。同時,還要收集符合國家標準的學習手冊,并將其轉化為數字資源上傳到云端,可以讓教師和學生接觸到更多內容,以此推進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