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萍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初中地理課堂教育的需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學生熟知的領域展開教學,提高初中地理教育質量。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教師要注重現代教學理念的應用,分析地理基礎知識,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整體教育理念,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一)生活教育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生活化教育強調生活與教育相結合,將生活內容融入課堂之中,在生活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生活知識,激發學生課堂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生活體驗,培養學生生活情感,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將面向生活的教學素材融入初中地理課堂,使學生能夠在地理課堂上感受到生活氣息,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很多初中生覺得氣候分布、地域特征等知識比較煩瑣,難以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采用面向生活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結合自身所處的環境,更有效地掌握地理基礎知識,了解和學習氣候變化和自然環境形成的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充分體現初中地理的實用性
實際上,初中地理的教育內容本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學生通過學習初中地理的相關知識,可以了解各個地區的天氣、風土人情、自然環境等特點。此外,如人文地理這一主題的知識本就是初中地理學科的重點內容。因此,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初中地理課中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學生在生活中的地理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真正發揮地理知識的作用。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之下,初中地理教師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材施教,將地理知識的實用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在貼近自己生活的情境中打開思路,積極思考,并從實踐的角度出發發現和關注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此外,教師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滲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拓寬學習路徑,糾正不足,增強學習體驗。
(三)有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
就地理學科而言,目前學生的學習狀態往往集中在課本上,地理知識難以在實踐中應用。在構建生活化課堂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機會,引導學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并結合自己的想法進行有效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與此同時,教師的生活化教育,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地理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并且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幫助下,教師開始重視多媒體設備的應用,利用網絡中豐富的教育資源,擴充教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的機會,充分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和要點總結能力,運用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的思維敏捷性。在初中地理課堂中,運用多元化生活教育方法,教師可以將社會知識與地理學科知識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
(一)合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目前的初中地理教材在部分知識上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缺乏實例,大部分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來掌握知識,這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素材,讓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真正掌握知識。
例如,在“歐洲西部”這一主題的教學中,學生很難理解西歐的溫帶海洋和地中海氣候的具體景觀,也就很容易將其氣候特點記混。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氣候的生活景觀畫面投影到屏幕上,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兩種氣候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生也就可以更好地區分兩種氣候,在分析問題時避免出錯。
(二)挖掘當地資源,提高學生的生活地理洞察力
一般來說,當地的地理素材是學生最熟悉,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初中地理教師可以提前了解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地理資源,提高學生的生活地理知識理解水平。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善于利用當地資源,豐富初中地理課堂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探索地理知識的奧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觀察力。
例如,在“河流與湖泊”這一主題的教學中,初中地理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記錄當地河流的基本特點,并組織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然后在地理大環境下分析出現這些特點的原因,同時在實地觀察過程中培養學生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構建靈活的地理課堂
初中地理教師通過生活化地理教學策略搭建靈活的教學課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讓學生探索總結與地理相關的常識性知識,并組織學生相互交流、發表意見,獲得自己的收獲。
例如,在進行“地勢特征”相關知識講解中,老師組織學生談一談“長江東流”和“百川入海”這句話所反映的地理現象。然后讓學生分享一下自己生活過程中見過的不同地區的不同河流的特征,引導學生思考我國的大江大河大多由西流向東的原因,從而引導學生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提高地理人文素質。
(四)設計有趣的互動式生活化地理教學活動
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活動的組織不能局限于課堂或校園,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地理知識,這是多元生活化教學方式的精髓所在。教師要以生活為中心,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環境中觀察和體驗,以發現地理的魅力,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學習討論,有效提高自學效果。教師使用小組協作教學來創建適合學生的學習模式,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生活化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加之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且具備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種好奇心為學生設計精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遵循合作學習為主的思路,在輕松的氛圍中拓展思維,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在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方法時,教師不僅需要時刻觀察學生,對學生具體情況有準確的把握,還要避免過分“包辦”,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分析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去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路徑。例如,在“氣溫的變化規律”這一主題教學中,地理老師可以根據已具備的客觀條件,組織一些生活化的地理實踐活動。比如在這堂課之前,學生只是通過冷暖來感知溫度,這時候的學生缺乏系統觀察和分析溫度的變化的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觀察家中全天溫度的日常活動任務,并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分享。在有了相關結果之后,教師讓表達能力以及總結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總結一下獲得的數據。隨后,教師讓學生根據觀察結果分析一天之內溫度變化的規律,小組內進行科學分工,每個學生都要參與相關研究,履行自己職責。在總結生活規律的過程中,小組成員還可以積極討論、交流想法,發揮頭腦風暴的作用。最后,由教師搭建舞臺,讓每一個小組都上來展示自己小組的成果。這一過程中,學生以生活常識為基礎,發揮小組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到地理學習的趣味性,獲得成就感,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地理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引入多元生活化教學方法,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幫助學生將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促進初中生地理學習的有效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