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場等機,百無聊賴,掃一眼售書柜。最沒落的位置上有薩特像,神色黯然,好像對這個新世界說,我已經從時髦變古董嘍。
作為文科生,我沒搶讀到他那本隨筆《詞語》,卻只對他拒領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感興趣。不過,我的筆記里留下了這位存在主義哲學家的遺訓——“人生的本質,就在于人有自由和責任,去把過去的行為引向新方向。”
我喜歡“本質”這個詞,它真是一個有創意的學術用語。比如,生命的本質是化學,化學的本質是物理,物理的本質是數學,數學的本質是哲學。透過現象看本質,可一步到位充值能量。曾幫助好友的企業做面試,我問求職者,什么是經營、什么是管理,結果問了個寂寞。只好點撥一下:“經營的本質是效益,管理的本質是效率。”認知本質,理念必精。就像墨菲定律,你認為此事會出錯,那么大概率它一定會出錯。
《金剛經》里說:“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表象都是內心的虛設,如果你能看到各種表相背后的本質,就徹悟了。你如果知悉商業的本質是交易,就算找到了學做商務的“山門”。山門在山腳,廟殿在山上。修行職場強者,沒有金剛之怒,不見菩薩慈悲,從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經開始。
從哲學上說,認知坐標有4個維度:這個事情的本質是表象還是真相,看過去;這件事的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看現在;這件事是否隱藏了某個真實的邏輯,看本質;這件事的出現有什么樣的傾向,看未來。說,黃河文明的本質是王權,長江文明的本質是神權。咱外行人聞之,那是蛤蟆跳井,撲通(不懂),但人家考古界人士是按坐標抻開遠古褶皺后的發現,一定不亦快哉。
在一次采訪中,我提問:“當老板最該干啥?”老板回答三個詞:指道,扛事,埋單。事扛得住,就有明天;舍得埋單,伙伴便不再抱怨;最難的是指道。在“一切皆流,無物常住”的條件下,企業面對的矛盾不是“牛蹄子,兩瓣子”那樣瞥目可識。“死生之地”不可不察的是預期。如何止損、轉舵、領先,如薩特所說,把過去的行為引向新的方向。
見識過一句話就能說到點子上的學者型企業家,有里有面很吸睛。他們多是本質主義者。事物的根本屬性、問題的產生根源、現象背后的底層邏輯,具有這三個維度思考框架的人,其認識論一定是升維的。只有升維的認識論才能發現沉默在暗處的“朋友”,它能幫你平定腦袋里的兵荒馬亂。這位朋友叫“本質”。FD0A5204-84D4-48BF-B01C-ED9E48D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