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唐巧
摘要:作為獨具價值的標志性地理空間、一個廣闊文化想象的界域,且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我國紀錄片創作的一座富礦——絲綢之路,從1979年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問世后,諸多以絲綢之路定名或與之相關的紀錄片涌入大眾的視線。本文將絲路題材紀錄片中的空間作為研究對象,并結合案例對絲路題材紀錄片所表達的空間價值與文化想象進行了深入解讀。
關鍵詞:絲綢之路 紀錄片 價值表達 文化想象
絲路題材紀錄片是指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為對象,涉及文化歷史、考古發掘、宗教民俗、地理風光和人物故事等多角度的人文類紀錄片。此類紀錄片依托這條“絲路”符號,通過構建壯美險峻的地理景觀和傳奇絕美的歷史人文故事,展示了絲綢之路的流通與交融,長期以來,絲路題材紀錄片一直是紀錄片創作的一個亮點,其題材多樣、創作視角靈活、表達方式多樣,正成為國內外研究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資料。
通過對絲路題材紀錄片發展進程的觀察,發現我國絲路題材紀錄片早在1954年《敦煌壁畫》就有了開端,經歷傳統、自覺和新絲路三個創作時期,從毫不起眼到不斷取得突破,從絲路歷史古跡到文化內涵,從古絲路到“一帶一路”,從時間范疇到空間界域,絲路空間的價值呈現與文化想象在絲路題材紀錄片中進一步凸顯。
對于具有空間意識的絲路題材紀錄片而言,空間是重要的結構要素。“一帶一路”沿線的空間不僅為絲路題材紀錄片類型敘事提供了相應的故事環境,更為人物的塑造、情節的發展以及人物內在轉變提供了重要的敘事動力。“電影的世界不像真實生活,這里沒有漫不經心的偶然意外。電影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約定是:我們的所見所聞都必須是有目的的、有意圖的。”敘事作品中的空間總是被填滿了空間以外的許多意義。
1.對自然空間的影像呈現及其價值言說。《玄奘之路》穿越了絲路沿線危險的沙漠和廣闊的戈壁,歷經寒冷的雪山,將自然創造的魔力嵌入到主人公的冒險中,這條朝圣之路展現出令人敬畏的信仰之旅以及對一種純粹樸實生活的追求,多次廣角拍攝和豐富鏡頭語言將大自然的雄渾壯闊展現得淋漓盡致;《對話龜茲》向我們展示了龜茲這片令人向往的神奇土地,地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氣候,“藍天之國”擁有每年逾270天以上的陽光明媚,終年干燥無雨。一望無際的草原、星星點點的白云以及湛藍的天空滋養了世世代代的牧民,但也會在一轉眼間狂風暴雪,大地萬物一切歸寂于白色。“黃土地”、“黃河”、“大漠”、“荒山疏野”等景觀空間和遼闊壯美的自然風貌,都是具有類型標識的故事場景和類型消費的商業元素。這些自然空間的原生形態,雖有別于我們熟悉的社會生活空間,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依然是社會空間人們內在精神指向的延伸,是反觀社會現實和當下的一種極具象征性儀式隱喻的話語范式。
2.作為想象地理的精神空間呈現。空間作為一種精神建構和感情實體,能夠“從想象的地理學中獲取觀念,進而將觀念投射向經驗世界”。絲綢之路沿線,自然地理景觀所具備的想象性,是一種可識別的意指共享性存在,如一提到西藏,自然會令人聯想到信仰,宮殿則會跟皇權威嚴聯系,黃土地黃河則關聯著耕耘和胸懷,陵墓給人以未知和兇險的心理感受。在《玄奘之路》中,路上的玄奘孤獨踏上穿越西域與絲路的冒險征途。當他延恒河而下之時,他被外域強盜劫持,那個曾經為他帶來無限自由和信仰的西方,成為囚困其自由的樊籠,在大唐的邊塞瓜洲,無垠的沙海,周圍強盜的侵襲使玄奘陷入挑戰生命極限的體驗空間。與此同時,紀錄片所記錄的畫面空間,悟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獨自上路的玄奘;沒有魔鬼,沒有鬼魂,沒有強盜,沒有國王,沒有惡劣的自然環境,在關鍵時刻,觀音菩薩不再起作用,變成了玄奘在僧室里的踱步和思考,玄奘在宮廷里與國王對話,以及他在傳播佛教時的儒學和風度。這些真實的畫面空間成為玄奘內心精神空間的直接呈現,在殘酷的空間表現中,我們感受到玄奘的執著與智慧,他對理想與信仰的執著。想象的地理不僅成為主體內在精神層面的客觀對應物,更是成為具有能動性的內省空間。在主體內在心理機制的驅動下,影像空間具備了豐富的“意指可能性”。
3.對人文社會空間的價值呈現。聚焦“絲綢之路”紀錄片的經典影像,審視其直指內心的美學形象,能夠領略其豐富而深刻的精神內涵,繁盛敦煌表征博大、包容、超越創新。《玄奘之路》隱喻了自我犧牲和對未知的探索,沙漠中的駱駝鈴,寓意合作共贏、成功共贏。敦煌已經被成功地塑造成一個典型的文化交流符號,以飛天和琵琶為形象的敦煌,為這片絲路沙漠帶來了文化融合與創新的綠洲。在如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題下,敦煌藝術的多民族包容度和再生藝術發展能力成為一種文化標桿和審美符號。玄奘之路,道阻且長。這恰是一個隱喻:在“一帶一路”的構建過程中,可能有許多未知因素。中國會不會像玄奘一樣,為了佛法而犧牲自己,堅守信仰,勇于承擔責任,堅持不懈,成為召喚新絲綢之路使者的巨大精神財富和審美意蘊。“沙漠中的駱駝鈴”也是絲綢之路視覺系統中最經典的審美意蘊。無垠的沙漠象征著艱難的移動環境;駱駝在旅途中負重前行,象征著探險者為信念和理想而不斷前進;鈴聲打破了旅途的孤獨和疲憊,象征著安慰和希望。這些形象的組合,不僅為絲綢之路建設增添了典型的故事色彩,也營造了堅毅、成功、合作共贏的“一帶一路”景觀。
絲路題材紀錄片將這些文化符號原型的外部形式與主觀思想進行結合,抽象化了絲路城市的繁榮、古代駝鈴路和沙漠駱駝商隊等文化符號,用形象的語言包含當前圖像的文化和歷史,結合隱式映射實現直觀顯示。一方面,繁華的過去,駱駝作為沙漠中的一艘船,絲路空間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時代揭開新篇章后,沙漠無垠之地多有荒廢,不屈不撓的沙漠駱駝別無他用——人們很難忽視這一變化背后的沉重意義,更應該為新時代下的絲綢之路尋找新的出路,挖掘其背后更深層的文化內涵。
絲路題材紀錄片呈現出絲路區域內部及國家與國家的聯系。可以看出,絲路題材紀錄片在主題立意及題材內容上有不同的側重,但大多在主題上都會展示出絲路沿線區域的風光、歷史、宗教、文化民俗等方面。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描繪藝術的時間之路,更是延展城市空間審美對象和文化想象的空間之路。
1.繁盛敦煌,再現絲路風情。在《絲綢之路》系列紀錄片中,各民族之間相互融合、互相交織,毫無疑問,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的民族統一體,而絲路紀錄片正是作為這種多元化、一體化格局形成的重要載體,為絲路提供了重要溝通渠道和舞臺。絲綢之路就像一條紐帶,連接著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連接著內陸的漢族和邊疆的少數民族。未來,“一帶一路”將是充滿活力的人文、民間互動的延伸。
中國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世界上只有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這四大文化體系,再沒有第五個,這四種文化體系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制度完整、影響深遠。中國的敦煌和新疆作為這四種文化體系唯一交匯的地方存在。站在中華文明的傳承地帶敦煌,將文物、歷史傳說、民族風俗等符號的象征價值和象征意義轉化為視聽的具象符號語言,敦煌傳承著絲路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過程中,以絲路紀錄片作為載體,選擇具有絲路文化特色的敦煌,呈現敦煌藝術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敦煌石窟和壁畫等絲路文化符號使敦煌成為絲路沿線重要文化交流的典型空間代表。同時,高闊遼遠的敦煌鳴沙山、威武壯觀的敦煌駝隊形成了絲路敦煌上靚麗的空間景觀。各族文化在這條絲路空間黃金線上交匯融合,促進了中西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2.古都互動,一場文明盛宴。文明自人而起,因人而繁榮,隨人而相傳萬里,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又左右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長安到羅馬》是為了中意建交50周年所制作的文化紀錄片,通過多種角度對比了中華文明和羅馬文明,從書寫用的文字,到左右國家生活、生產的歷法;從人民崇尚的精神領袖,到兩個文明不同的圖騰;從古羅馬影響現代汽車的馬車結構,到擁有共同祖先的琵琶和曼陀鈴;從戲臺上的歌劇和秦腔,到長安詩和羅馬畫……主題包羅萬象,涵蓋了兩個文明的方方面面,讓人們看到,文明的起始與呈現是如此的不同,但追溯之后又有那么多的相似之處。隨著學者們的腳步來到羅馬,受眾看到莊重而華麗的教堂,看到了開闊的廣場和濃密的林蔭,和其間徜徉著的中國人;而回到古都西安,是巍峨肅穆的大雁塔,是街市上操著秦音、莫名熟悉的身影,還有穿梭其間、慕名而來的西方人,兩個城市曾經那樣的不同,如今卻又如此的相似,這大概就是文明的相映。
長安與羅馬,是中意兩個民族的代表,《從長安到羅馬》以西安和羅馬兩個城市為原點,深入兩種文化的各個方面,從最基本的圖騰和文本、浪漫的藝術表現,科學的發展,這兩個民族精神內核展示在大家面前,讓受眾了解為何兩國人民可以經受住時間的洗禮,至今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絲路題材紀錄片圍繞空間建構了一整套敘事體系和話語形式,無論是空間展示和體驗主題的外向度,或內部空間和內省空間的有效擴張,絲路的類型敘事一直是對應當代人的精神征候,積極與當前的社會需求關聯。在價值表達上,絲路題材紀錄片逐漸對現在的社會和文化背景都有應有的關注和思考,使其價值的構建有相應的文化根基,借助可視化地圖,真實再現景觀風格和民俗風情,滿足我們渴望了解“絲綢之路”極強的愿景,并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召喚和構建對絲綢之路的文化想象。
作者單位 陜西科技大學
本文系2019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媒體融合視域下陜西‘一帶一路’視聽內容生產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019K030)、陜西科技大學2021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文科視域下理工科院校傳媒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1Y08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孫承健.電影、社會與觀眾[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8.
[2]何蘇六.中國電視紀錄片史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3]包亞明.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編輯:左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