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慶文
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簡稱糧農組織)于2002年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保護倡議以來,經過20年的發展,GIAHS的概念和保護理念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并于2015年被FAO正式列為業務化工作。正是因為農業文化遺產這一新的遺產類型的出現,帶動了農業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相關學科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隨著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正式授牌,2006年第一篇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論文發表1,其相關進展已有多篇文章進行介紹23,這里不再贅述。
但作為一種新的遺產類型,農業文化遺產是一個全新的概念4,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自然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從業者仍然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突出表現在對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內涵認識不清、對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方向認識不清、對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發展中居民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等方面5,以及農業與旅游、居民與游客、企業與社區、農業生產者與旅游從業者、景點與遺產地、淡季與旺季等關系6處理,應當引起學界重視。
一、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概念與內涵
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肇始于FAO于2002年發起的GIAHS保護倡議。中國作為GIAHS倡議最早響應者和積極參與者,借助全球環境基金項目的支持,不僅順利完成了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的試點工作,而且作為試點國家還按照項目設計1,推動了其他GIAHS項目的申請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的啟動。按照《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2,“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我國人民在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世代傳承,并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的農業生產系統,包括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由農業部認定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顯然,這一定義既與一般意義上的農業歷史和農業遺產不同,也與人們所熟知的自然與文化遺產不同。
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簡稱哈尼梯田)可能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哈尼梯田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國家文物局批準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農業部批準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原國家林業局批準的國家濕地公園,哈尼四季生產調是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元陽縣阿者科村是中國傳統村落,而這些均是哈尼梯田作為一種系統性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然,哈尼梯田是包括物質性(如傳統村落)和非物質性(如哈尼古歌)的文化遺產,是在文化傳承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化遺產;是包括傳統物種(如傳統稻種)和生物多樣性、生態景觀(即“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在內的自然遺產,是在自然生態保護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的自然遺產;是包括傳統農業物種、生態農業技術、農耕文化、水土資源管理、鄉村景觀在內的農業遺產。
Tian等3從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出發,結合旅游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將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定義為“由傳統的農耕活動、傳統美食以及鄉土文化所吸引,在良好的自然環境與農業景觀中,游客能夠實現教育和放松的目的,同時,當地居民在與游客分享遺產的過程中有所受益。”
在以系統性、活態性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文化遺產中,“農業”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單純經濟活動,而是創造出巨大生態與文化價值的特殊產業,這種生態與文化價值甚至遠超直接的農業產品,從而使得這些地方成為自然保護地和文化遺產地,農業文化遺產旅游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鄉村旅游和農業旅游等旅游形式4;“文化”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而是生態文化、農耕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多種文化的集成,最重要的是,這些文化的根基是農業;“遺產”不是一般的遺址、古跡或記憶,而是具有原初性(即農業經濟)功能的活態遺產,不是活化問題,而是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農業文化遺產旅游是以農業生產為基礎,兼具農業與鄉村旅游、自然生態旅游、文化遺產旅游等多重特征。
二、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特點與產業發展方向
從旅游發展的角度認識,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應當包括生態(如生態環境、生態景觀、生物多樣性等)、文化(如傳統村落、風土人情、鄉村民俗、飲食等)、農業(如生產過程、生產技術、生產產品等)等方面,具有自然屬性但不同于自然保護區,具有文化屬性但不同于純人工打造的景點與景區,最為重要的是,所有這些生態與文化資源的產生和持續又依賴于農業生產。基于這種認識,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具有鮮明的特征,而這些特征又必然影響到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產業發展。
從資源屬性上,具有多元化特征,即融自然生態、民族與民俗文化和農業生產活動于一體。相應地,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產品也呈多樣化特征,要求旅游研究者、規劃者、管理者和實施者把握這一特點,突破以門票經濟為主要特征的觀光旅游發展思路,重點發展休閑、康養、研學等新型旅游業態。
從資源動態上,具有周期性與非周期性并存的變化特征,因為農業生產、民俗文化、生態景觀具有顯著的節律性特征,但也因為農業科技進步、全球氣候變化、外來文化沖擊等造成農業文化遺產及其組成要素的變化,并進而引起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非周期性變化。根據這一特點,可以考慮設計隨時間變化的多樣化旅游產品,以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同時破解旅游發展中淡旺季問題。
在資源分布上,具有地域廣闊而邊界模糊的顯著特征,因為農業文化遺產地包括相當地域范圍的農業生產活動地域、農民生活活動地域和公共性生態用地地域,不是簡單的人造景點或景區,在區域范圍內存在著自然環境、民族與民俗文化、農業生產的相同或相似現象。旅游產業發展中,應當盡可能統一規劃,倡導協同發展,避免惡性競爭。
在資源韌性上,具有生態脆弱性與文化敏感性12并存現象,以及因農業科技進步和氣候變化影響下農業生產變動性情況。這就要求旅游發展過程中,應當充分重視從生態系統承載力和民族與民俗文化傳承要求以及優先發展農業生產角度進行規劃設計和產業推進,一切以農業文化遺產關鍵要素和核心區域保護為目標,在促進傳統品種、生態環境、傳統技術、農耕文化、田園景觀保護基礎上有序推進旅游業發展。
在參與主體上,需要明確農民的主體地位3。世世代代的農民利用他們的智慧,在特定地理區域,通過農業生產活動提供了食物與生計安全保障的同時,創造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以及優美的鄉村景觀,因此,他們是農業文化遺產的創造者、擁有者,而且也因為他們持續的農業生產活動才可能使農業文化遺產得以延續,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才可能得到發展。旅游產業發展上,應當注意以農民為中心,以拓展農業功能為重點,讓旅游業助推農業發展,讓農民通過決策參與、活動參與、利益分配等,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水平,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融合和協同發展。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北京聯合大學特聘教授;收稿日期:2022-04-13)A21E8D57-E478-4B4B-937C-2AF7B591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