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珠 張齡元 謝跟蹤



摘 要:借助CiteSpace軟件,對2001—2021年CNKI收錄的國內地理教育類三大期刊有關地理實踐力研究的文獻進行發文量、作者機構合作網絡以及關鍵詞共現與聚類的知識圖譜繪制。結果顯示:近二十年來,研究發文量顯著增長;作者集中于單位內的合作,具有“分散為主,合作為輔”的特點;研究機構以高校為主,各級中學為輔,不同機構之間探討與交流有待加強;研究熱點主要是核心素養、研學旅行、高中地理等,核心素養解讀、研學旅行、試題研析和培養策略為四大主題。最后從機構合作、實證研究以及國外經驗借鑒等方面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新方向。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地理核心素養;CiteSpace;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7-0007-04
2014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核心素養便成為各學科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向標[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四大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地理實踐力素養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少學者對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現狀與策略做過回顧與反思,但是大都將其置于地理核心素養的大框架下進行討論,對地理實踐力只有簡略討論,且多采用傳統的歷史研究法進行分析,對地理實踐力研究進展進行全面總結的文獻屈指可數[2-3]。本文基于CiteSpace,通過科學知識圖譜直觀呈現近二十年來我國地理實踐力的研究圖景并反思其研究發展脈絡,希望能為關注該領域的學者和一線地理教師提供參考。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
本文以中國學術期刊庫知網(CNKI)為數據源,在CNKI檢索“主題=地理實踐力”,時間跨度為2001—2021年,檢索時間為2021年9月,精確匹配檢索后共有結果1 949條,為增強文章的科學性及權威性,從上述結果中只選取中國地理教育三大期刊《地理教育》《地理教學》和《中學地理教學參考》所發表的文章。剔除報道、會議征稿、卷首語、公告等無關文獻,最終得到有效相關文獻724篇。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文獻分析法、信息計量學和科學知識圖譜相關方法,通過定性與定量結合來分析地理實踐力的研究進展情況。科學知識圖譜以知識域為對象,借助可視化技術和計量學方法對文獻進行引文分析,以生動形象的圖形和網絡譜系來揭示文獻的科學知識結構[4]。CiteSpace是基于 Java 語言環境的一款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化工具,通過頁面節點的選擇設置,可對特定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計量分析。如常見的研究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分析,關鍵詞共現(Keywords)、突變(Burst)與聚類(Cluster)分析,關鍵詞時間線(Timeline)及時間軸(Timezone)分析等,通過這些分析能夠分時動態、直觀地展示出研究領域的熱點及演進趨勢,被廣泛應用于醫學、教育、農業等領域的研究。
二、文獻定量分析
1.發文數量
地理實踐力研究的發文趨勢如圖1所示,在2016年以前,僅有少數研究涉及“地理實踐力”這一主題。2014年核心素養的概念提出后,地理實踐力研究逐漸受到重視。2016年發文量明顯增長,達到29篇。《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正式明確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四大核心素養之一,其后發文量大幅增長,并在2019年達到197篇。2020年雖有所回落,但下降不明顯,因2021年文獻暫檢索到9月,故不進行具體分析。總體而言,2015年以來,對于地理實踐力的探討,發文數量顯著增長,在大力提倡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地理實踐力的研究文獻數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持續增加。
2.作者群體
運用CiteSpace對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作者共現圖譜(圖2)。圖中共有節點207個,連接64個,網絡密度為0.003。節點表示作者出現的次數,節點越大表示該作者出現的次數越多,而連線則代表作者之間的合作,連線越粗,表示作者間的合作越密切。其中,出現頻次最多的是陳杰,為12次,其次是黃榕青和劉恭祥,各出現7次,之后為項愛明、仲小敏和孫旭等人,發文量三篇以上的作者共有15位。從作者群角度看,地理實踐力的研究者集中度高,多限于單位內的合作,具有“分散為主、合作為輔”的特點。僅有王勇、胡蓉和許方林等人形成了一個相對密切的“合作網”,伴有少數的“合作線”,如陳杰和黃榕青,劉敏和姚萌等,其余大多為作者單一研究。總之,關于地理實踐力的學者之間的合作研究有待加強。
3.機構合作
運用CiteSpace對文獻發文機構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機構共現知識圖譜(圖3)。圖譜共有節點209個,連接56個,網絡密度為0.002 6,節點越大表示發文機構出現次數越多,連線越粗說明機構合作越密切。發文次數居前三位的機構分別為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和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形成了以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為核心的機構合作網絡。研究機構主要以各高校為主,各級中學為輔,機構之間存在局部合作,但學術聯系不密切,交流有待加強。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中學的發文數量相對可觀,如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等,說明部分中學地理教師在致力一線教學的同時,也在進行地理實踐力的相關研究。
4.研究熱點分析
(1)關鍵詞共現
關鍵詞是文章主題的高度概括,對關鍵詞進行分析能夠了解相關研究領域的熱點與發展趨勢。以轉換格式后的724篇文獻為數據,設置節點類型為“keyword”,時間切片為“1 year”,閾值為“Top N=50 ”,剪枝選擇“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來運行 CiteSpace 軟件,即可得到文獻中前50個關鍵詞的共現圖譜(圖4)。圖中有242個節點,276條連線,節點越大頻次越高,連線越粗則表示共現效果明顯。1056AC8E-4657-45B7-9FE6-8DE3A5E9A0AB
研究中最高頻關鍵詞為“核心素養”,其次是“研學旅行”,頻次分別為86和67,接著依次為高中地理、教學設計、區域認知等,據此可看出近年來地理實踐力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理論解讀、課程改革研究如鄉土地理教材、實施路徑如研學旅行及地理實驗等方面。
(2)關鍵詞聚類
通過運行CiteSpace對文獻進行LLR關鍵詞聚類,得到包括242 個關鍵詞節點和276 個連接的聚類圖譜,如圖5所示。其中,網絡密度為0.009 5,度量網絡模塊化的Q值為0.812 3(>0.3),檢驗網絡同質性的S值為0.962(>0.5),聚類結果合理。圖譜中共有十大聚類,依次為核心素養、地理教學、教學設計、野外考察、實踐力、研學旅行、人教版、地理實驗、區域認知和高中地理。
基于研究熱點和聚類結果并深入梳理相關文獻,可將這十大聚類歸納為核心素養解讀、研學旅行、試題研析和培養策略四大主題:核心素養、實踐力和區域認知三個聚類同為地理核心素養;人教版和高中地理多體現在對高考試題的評析;野外考察、研學旅行都側重于研學旅行研究,地理教學、教學設計和地理實驗可歸結為教學策略。
核心素養居首位。新時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由三維目標轉向由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所組成的四維目標[5]。要研究地理實踐力,深入解讀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至關重要。理論層面上主要集中于地理實踐力在地理核心素養中的關系探討。綜合思維、區域認知提供理論指導,地理實踐力是學生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能力的體現,人地協調觀滲透在三者之中[6]。實踐層面上則是將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作為地理核心素養的一部分,探討地理實踐力培養應充分借助并考慮其他三大素養的發展。如巧用問題式教學、STEM教學等教學方式能促進核心素養發展,從區域、綜合、動態和生態等視角研析國家重大戰略,引領學生關注時事、發散思維[7]。 目前,對于核心素養研究的關注度較高,而對地理實踐力的深入解讀與思考則略顯不足。
研學旅行成主流。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實現地理實踐力的重要途徑。[8]隨著國家關于研學相關政策的實施,研學旅行成為研究的熱點,各大期刊甚至為之設立了相關專欄,較為突出的如《地理教育》期刊等,其研學主題相關文獻已達154篇。當前研學旅行研究在理論闡述、課程設計、基地建設等方面成果顯著。研學理論得到拓展與延伸,基于研學路線的研學課程設計越來越受到一線地理教師的青睞,地方性研學基地建設也取得一定的進展。目前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研學旅行研究已初見成效,規范研學課程、落實研學政策仍有待加強。
試題研析固知識。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地理教學的主要目標,地理試題設計轉向“能力立意”與“素養立意”并重,地理實踐力的考查日益受到重視。近年來全國高考試題對于地理實踐力的命題思路為創設情境—分析數據—解決問題—探索規律,實質上側重于學生的實踐體驗。結合自身實踐,理解情境并進行知識遷移是重要的備考策略。當前背景下地理實踐力試題的命制還存在內容契合生活實際不足、題型固化等一系列問題,對于試題命制的研究仍需加強。
教學策略促發展。在基礎教育階段,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 都無法以地理實踐力培養為核心全面提高地理學科素養, 這是由現階段的學習任務和考試制度所決定的, 是絕大部分學校和師生無法超越的[9],因此,地理實踐力教學策略研究更突顯其重要性。
一是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強化教師實踐意識。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要求教師應不斷提升自我專業素養,更新觀念,重視實踐教學。二是教學方式多樣化。地理實踐力不等于地理實踐活動,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應從多角度、多方式進行。既要從教學目標、方法等方面構建地理實踐力培養框架,也應落實到野外考察、社會實踐等校外活動之中。三是評價方式多元化。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評價應當通過多方式、多主體,運用評價量表,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呼應。目前,對地理實踐力培養的教學策略的研究多側重理論闡述,如何全面落實到實踐層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三、結論與展望
1.結論
本文借助CiteSpace軟件,運用科學知識圖譜直觀呈現了2001—2021年國內地理實踐力研究狀況,并依此進行全局性的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在發文量上,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地理實踐力日益受到重視,特別是2016年后,發文量顯著增加,且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持續增長。
從發文作者看,以陳杰、黃榕青和劉恭祥等人較為突出,作者多為單位內的合作,具有“分散為主、合作為輔”的特點,僅有王勇等人形成了一個相對密切的“合作網”,伴有少數的“合作線”,其余大多為作者單一研究,作者間的合作較為缺乏。
研究機構以高校為主、各級中學為輔,高校以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最為突出,部分中學如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等也有優勢。機構之間存在局部合作,但學術聯系不密切,探討與交流有待加強。
從研究熱點看,地理實踐力研究的高頻關鍵詞主要有核心素養、研學旅行、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等,依此可看出近年來地理實踐力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理論解讀、課程改革研究如鄉土地理教材研究、實施路徑如研學旅行及地理實驗等方面。針對關鍵詞熱點及聚類結果,可將地理實踐力研究分為核心素養解讀、研學旅行、試題研析和培養策略四大主題領域。
2.展望
地理實踐力研究已取得較大的進展,理論體系逐步完善,但對其內涵的深度解讀研究仍有不足。實踐的落實仍有待提高、作者機構合作不足等問題仍普遍存在,今后應重點加強以下四個方面的研究。
地理實踐力與核心素養研究并重。地理實踐力與核心素養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在今后的研究中,地理實踐力培養策略仍是研究的熱點所在,如何將宏觀的核心素養培養與微觀的實踐力培養研究相結合,如何基于核心素養提升深化地理實踐力研究仍應受到持續關注。1056AC8E-4657-45B7-9FE6-8DE3A5E9A0AB
強化地理實踐力培養路徑探索。現階段地理實踐力研究還存在內涵深度解讀不足、重視理論指導而忽視實踐落實等問題,在今后的研究中仍應從理論層面創新研究,構建地理實踐力培養框架體系,探討實踐力提升策略。同時,要將理論研究成果落實于實踐,切實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素養。
加強地理實踐力實證研究。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不應全寄托于實踐活動的開展,地理實踐力的研究也不應局限于傳統的理論分析。當前地理實踐力研究理論成果顯著,而實證研究較為缺乏[10]。因此,應借助認知心理學、計量學等相關知識,以動態、綜合的地理視角來進行實證研究,促進地理實踐力研究的縱向深入發展。
立足本土,借鑒國外經驗。當前地理實踐力研究的廣度及深度不斷得到拓展,課程設計、培養策略等不斷成熟,然而橫向的國內外結合的地理實踐力研究卻較為缺乏。英、美等西方國家極為重視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將其落實到教材之中,這些經驗對于今后我國地理實踐力研究具有很多可借鑒之處。結合我國實際,吸收融合國外經驗,是拓展地理實踐力研究視野的一大途徑。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 (2014-03-30)[2022-04-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 html.
[2] 項婷婷,趙春子,董玉芝.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研究綜述[J].教育觀察,2019,8(11):18-20.
[3] 何李紅,劉新華.地理實踐力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基礎教育研究,2019(23):50-52.
[4] 陳悅,陳超美.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5] 汪陽.地理學科綜合思維的內涵解析與培養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8(8):21-23.
[6] 徐波.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研究綜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20(11):17-21.
[7] 趙怡.從地理視角研析國家戰略,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J].地理教育,2020(1):7-9.
[8] 段玉山,袁書琪,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一)——前言、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J].地理教學,2019(5):4-7.
[9] 樂淮輝,梁梅青.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太極塔形”模式芻議[J].地理教學,2018(1):14-16.
[10] 李文田,張華. 基于CiteSpace的地理教育研究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J].地理教學, 2019(2):17-20.
通信作者:謝跟蹤1056AC8E-4657-45B7-9FE6-8DE3A5E9A0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