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立興 張艷萍
摘 要:學界針對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進行了廣泛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結合中國知網(CNKI)在1991—2020年間發表的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相關文獻,利用CiteSpace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關于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熱度穩步上升,文獻數量趨于穩定;在研究內容方面,從最初關注課堂教學內容與方法到如今重點關注師范技能和學科素養的培養。在后續研究中應注重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成果為導向,改進高師地理教學且推動地理師范生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關鍵詞:CiteSpace;高師;地理教師教育
中圖分類號:G65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7-0074-06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五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每一次課程改革都對中學地理教育提出了持續改進的要求,政府相關部門在不同時期也對高等教育提出過不同指導意見,而高等師范院校作為培養中學地理教師的主體,也積極推進其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適時革新。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對現有的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進行分析和總結,以便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一、分析方法
1.文獻來源
分析所采用的文獻以“中國知網”(以下簡稱知網)為數據庫檢索來源。在知網中采用高級檢索模式,以“主題%=高師地理教學”的方式確定檢索結果條目,時間選擇為199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檢索后得出檢索結果334條,刪除會議等非專業性學術文獻后,最終得到與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相關的文獻328篇。
2.分析工具
采用的分析工具是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陳超美教授開發的CiteSpace,一個用來分析、挖掘和進行文獻可視化的應用軟件[1]。用此軟件進行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文獻圖譜分析,梳理總結出1991—2020年間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基本情況,并分析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的趨勢特點。
二、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基本情況
1.文獻產出時間分析
知網中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發文量如圖1所示,從1991—2020年間的數量變化趨勢看,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文獻經歷了緩慢增長—快速發展—保持穩定三個主要發展階段,總體文獻數量呈先增長后穩定的趨勢,且在2006年后文獻量顯著增加,由2005年的5篇增長到2006年的17篇。而引證數量經歷了緩慢增長—急劇增長兩個主要發展階段[2]。
通過分析,2006年之前知網文獻量較少的原因為之前大多數關于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的文章主要是關注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針對探究改革開放前的歷史遺留問題。張毅認為應將教授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放在首位,除此之外,在教學中必須牢固樹立培養目標意識,即教學對象是未來的中學地理教師,由此提出了“師導生學”的教學方法、多領域多層次的地理知識和形象化教學三條教學方法的改革意見[3]。
2001年啟動的新課程改革實驗工作于2005年完成,在新課程改革實驗過程中,教育觀念的深刻變化已經初見端倪,教師課堂角色開始發生變化,更加關注學生,師生關系也逐漸轉變,這些變化都對高師院校的培養機制提出了新要求,這加強了相關專家學者對高師地理教師教育的關注且研究方向擴展到了素質教育、新時代人才培養、創新教學模式等 [4]。李俊峰通過調查安徽師范大學的地理教學實踐現狀,認為高師地理教學實踐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不能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求,不能培養出具有新教育理念和創新能力的新型教師,提出了高師地理全程—互動教學實踐模式[5]。凌申認為需要配合新課程標準進行高師地理教學改革,高師地理專業的教學改革應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6]。
2004年前,引證量一直沒有超過文獻量,這說明在1991—2004年知網中關于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這一研究的文獻對后來研究的參考價值較低,也印證了前面對文獻量的分析,這一時期的研究內容無法滿足之后的時代要求,對實行新課程改革后的研究幫助較為有限。王力根據1993年高中會考制度,提出會考制度將導致普通高中地理教師的需求量下降,這與后來普通高中地理學科的課程與考試設置狀況不相符,在過去的環境中提出的教學改革設想對新課改和新高考時期高師地理教學研究的參考意義有限[7]。
而2005年后,引證量高于文獻量,同時文獻量也較之前有增加,說明2005—2020年知網中關于新課程改革、地理教學論和專業實踐教學等研究文獻對后來的研究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張軍海等人分析了中學地理新課程的特點和中學地理新課程對高師地理教學的挑戰和高師地理教學特點,提出了高師地理教學必須調整教育視角,進行全面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適應地理新課程改革的需要[8]。周旗等人認為地理教材教法課在教學內容上應加強中學地理課程標準的學習、課時計劃的編寫、教學方法的訓練和中學地理課程評價方法的學習,教學形式上克服單純教師講授,加強師范生教學實踐訓練[9]。
2.作者發文分析
運用CiteSpace對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相關文獻中的發文作者圖譜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如圖2所示的作者圖譜,圖中有419個節點、305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3 5,圖中節點的大小反映了作者的發文量,兩個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作者間的合作。從作者發文量角度分析,熊平生、楊載田、徐寶芳發文量最多。
其中,熊平生、楊載田、徐寶芳發文量為5篇,王鵬、葉瀅、高凱為4篇(表1)。從作者的合作角度分析,研究呈現“少數抱團,多數獨立”的格局。
[發文作者 發文量/篇 熊平生 5 楊載田 5 徐寶芳 5 王鵬 4 葉瀅 4 高凱 4 ][表1 1991—2020年知網中主要發文作者]
王鵬、周松秀、趙建軍、鐘順清等14人形成了一個相對較大的合作網絡,該合作網絡主要研究新課改下教學改革的相關方面[10-11]。其中鐘順清、王鵬等人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和高師地理實驗的教學現狀,提出在實驗教學中需要進行探究式改革 [12]。另外,徐麗娜等3人則形成了以高師地理教師培養與高中地理課程銜接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合作網絡[13-15]。
3.發文機構分析
運用CiteSpace分析,對328篇文獻的發文機構進行分析(圖3)。圖中有267個節點、66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1 9,圖中節點的大小反映機構的發文量,兩個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機構之間的合作。由圖3可知,除了信陽師范學院等3所高校的合作網絡外,其他合作網絡發文量較少,還有大多數高校是獨立研究發文,也呈現“少數抱團,多數獨立”的格局,高校之間關于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交流合作較少,這將不利于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的深入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的創新與發展。
由表2可見,發文總數在6篇及以上的高校共有9所。從發文量來看,排在前四位的是衡陽師范學院、重慶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和內蒙古師范大學。從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主要發文機構的構成來看,基本為地方師范類高校,雙一流高校較少,顯示出對于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關注度還不足,需要進一步提升[2]。
[機構 發文量/篇 衡陽師范學院 15 重慶師范大學 12 西華師范大學 7 內蒙古師范大學 7 華東師范大學 6 首都師范大學 6 福建師范大學 6 信陽師范學院 6 鹽城師范學院 6 ][表2 知網中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主要發文機構]
4.載文期刊分析
將主要的載文期刊歸納總結(表3)。從載文量來看,《地理教學》的載文量為16篇、《地理教育》與《高師理科學刊》的載文量均為9篇,這三個載文期刊排在前列。從總體載文期刊來源來看,《地理教學》《地理教育》《中學地理教學參考》為地理教育方面的期刊,余下的大部分期刊屬于高校學報。所有期刊年均載文量均不到1篇,整體上對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關注較少[16]。
三、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
關鍵詞是對文獻的高度概括,對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和突現分析有助于準確了解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的研究熱點。運用CiteSpace,選擇時間段為1991—2020年,時間分區設置為1年,得到知網中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的研究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圖4),圖中的每一個圓圈代表一個節點,不同節點代表不同的關鍵詞。其中,節點大小代表關鍵詞的詞頻,節點越大說明對應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高。各節點間的連線表示節點間的共現關系,連線越粗表明節點間的聯系越緊密。圖中有461個節點、1 140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10 8,節點之間連線密集,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學術網絡。去除包含在檢索用主題中的“高師地理”“高師”“地理教學”“地理教育”之外,出現頻次前五位的為“教學改革”“實踐教學”“高師院校”“地理專業”“地理科學”,可以看出這些為普遍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突現度可以反映一段時間內影響力較大的研究領域。運用CiteSpace中突變檢測分析,得到知網中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關鍵詞共現網絡中前15個突現詞(表4),并由此確定關于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的研究熱點。其中突現度排在前五位的詞依次為“高師”“地理科學”“高師院校”“學術研討會”“地理教學研究”。
從時間線上看,突現關鍵詞間有較強的時間連續性,2001年以前的突現關鍵詞為“高師地理專業”“課程體系”;2001—2011年的突現關鍵詞為“21世紀”“新課程”“高師地理”“新課程改革”“高師院校”“學術研討會”“地理教學研究”“教學論研究”“地理教學論”;2015年后的突現關鍵詞為“高師”“地理科學”“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從這些關鍵詞的突現時間點來看,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的研究緊跟每次新課程改革,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性。熊平生通過高師地理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尋求與新課標下的中學地理教育接軌[17]。趙建軍等人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和核心素養培養,提出了高師區域地理教學模式重構的途徑與方法,構建了高師區域地理教學模式重構概念模型[18]。
從突現周期來看,“新課程”“地理科學”的周期最長,為5年,“高師地理專業”“21世紀”“高師”為4年,其他關鍵詞突現周期在2~3年。2011年至今,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實施,強化了學科的育人功能,體現了鮮明的育人導向[19]。吳育忠認為要主動應對基礎教育階段地理學科的新課程改革,培養合格的中學教師,高師地理教育應改革傳統的課程體系,更新教材知識結構并改進教法,加強對地理教師的教學與研究能力培養,加強地理實踐環節[20]。黃莉敏等人將單一的地理教學論課程內容進行融合與分解,構建了在內容上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的六門課程組成的課程群,以培養師范生的教學技能[21]。
四、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趨勢
對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時間跨度分析有助于準確了解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趨勢。為分析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的研究趨勢,在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上使用聚類功能,將關鍵詞分為13類,得到1991—2020年知網中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關鍵詞時間線可視化圖譜(圖5),圖譜清晰地反映了不同年份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的演化與推進。通過分析圖譜發現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的研究對師范生的關注度有所增加,2006年出現“學生社會生活”的關鍵詞,之后“學生需求”“德育滲透”“價值觀”等關鍵詞出現,表明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的相關研究開始注重對師范生的研究[16]。毛煥敏基于地理師范生視角,對高師地理科學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契合師范生的現實需求建議[22]。梁正瀚分析了高師地理專業教學中滲透創業教學的策略,認為需要提高師范生創業創新意識,以培養高素質的地理教育專業師資隊伍[23]。
另外,關于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相關詞匯一直是研究熱點,1991—2020年期間,出現很多與教學內容和方法相關的關鍵詞,如“教學改進”“教學優化”“地理研學實踐”“核心素養”“地理學綜合野外實習”等,這表明與教學內容和方法有關的研究一直是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重要的研究問題,也是現在的主要研究問題[24]。徐春堂分析探討了高師地理教學改革的措施和方向,認為師范生的培養目標應是“一專多能”,強調應適當增加人文地理的教學內容、增設選修課程并加大野外實習的工作量[25]。楊琴等人基于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分析,對高師地理教育教學提出建議,以期培養綜合素質高且實踐能力強的地理教師[26]。
五、結論
1.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基本情況
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熱點與時代需求息息相關,相關研究得到不斷推進,文獻的發表量保持穩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師范院校學報和教育類期刊載文量較多,其他院校以及相關學科期刊對于高師地理教學的研究關注較少。另外,也存在不同機構和作者之間合作程度不高等問題。
2.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趨勢特點
教學目標方面,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最主要的目標一直都是培養出具有扎實地理科學知識基礎的專業地理教師[7,27]。教學內容方面,不僅應注重地理科學的新理論新技術,也要關注師范生師范技能與學科素養的培養[28-29]。教學方法方面,出現一些如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運用研究[30-31]。教學改革方向方面,從針對“新需求”與“舊教學”矛盾的被動改革研究,到高師地理專業辦學更具主動性和先導性,把握引領地理教學改革的主導權[7,32]。
3.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的未來展望
目前,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都在積極開展師范認證工作,在之后的研究中需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以學生為中心,高師地理教學資源的配置和安排應達成培養目標和師范生畢業要求;其次,以學習成果為導向,對照師范生的核心能力和要求,設計和實施高師地理教學目標;最后,建立相應的機制,能持續跟蹤改進教學且推動師范生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在未來,高師地理教師教育教學研究仍需長期持續進行,使其更好地服務于高等院校地理師范專業的改革,并自上而下推動地理基礎教育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3.
[2] 曾慶寶,何亞瓊.我國地理教育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J].地理教育,2021(4):8-12.
[3] 張毅.高師地理教學方法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3(3):73-75.
[4] 《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200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 李俊峰.課改背景下高師地理專業新型教學實踐模式探討[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6):593-596.
[6] 凌申.新課程標準與高師地理教育發展改革[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3):81-82.
[7] 王力.高師地理系教學改革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2):237-243.
[8] 張軍海,魏立濤.中學地理新課程對高師地理教學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6(6):731-736.
[9] 周旗,吳邦藩.新課程理念下高師地理教材教法課程教學改革[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3):102-105.
[10] 王鵬,田亞平.高師地理專業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與創新教育[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6):149-153.
[11] 王鵬,李洪壯,王利軍.高師地理教法課程改革探討[J].世界地理研究,2004(4):107-111.
[12] 鐘順清,鄭文武,王鵬.高師地理實驗開展探究式教學改革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6(27):117-118.
[13] 徐麗娜,金石柱,李京子.高師與高中自然地理教材銜接點比較及其在高中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81):153.
[14] 徐麗娜,金石柱,李京子.高師與高中自然地理教材內容銜接點比較及處理建議——以《水文學》與必修①第三章第一節的銜接點為例[J].新課程(下),2018(6):85.
[15] 徐麗娜.高師與高中自然地理課程內容有效銜接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7.
[16] 賀忠忠,張艷芳.《地理教育》2011—2018年教育類載文可視化分析[J].地理教育,2020(3):7-11.
[17] 熊平生.基于新課標之高師地理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5):100-103.
[18] 趙建軍,徐雪,孫宏霞,等.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高師區域地理教學模式重構[J].山東高等教育,2018,6(6):83-90.
[19] 劉博智.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N].中國教育報,2018-1-17.
[20] 吳育忠.中學新課程下高師地理教學改革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9(2):184-186.
[21] 黃莉敏,鐘儒剛.構建基于技能培養的高師地理教學論課程群[J].教育與職業,2012(17):120-122.
[22] 毛煥敏.基于地理師范生視角下的高師地理科學教育現狀分析[J].明日風尚,2017(5):184.
[23] 梁正瀚.高師地理專業教學中滲透創業教育策略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14(5):6.
[24] 廖秋萍,朱雪梅.2020年中學地理教科研熱點分析及趨勢展望[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21(3):11-15.
[25] 徐春堂.高師地理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對策[J].棗莊師專學報,1997(3):75-77.
[26] 楊琴,朱金峰,秦趣.高師地理教育教學改革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7(2):4-6.
[27] 張蕾.高師本科地理科學專業“城市地理學”課程教學體系重構[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20,34(3):56-58.
[28] 沙潤.我國高師地理專業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考[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4):44-47.
[29] 楊延麗.高中地理與高師教學銜接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9.
[30] 張靜.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地理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7):9555-9558.
[31] 顧洪亮,余光明.探究R語言在高師院校課程中的教學實踐研究[J].現代交際,2020(19):70-72.
[32] 彭俊芳,李冰潔.地理高考引領地理課程改革及其對高中和高師地理教學改進的啟示[J].地理教學,2020(23):32-36.
通信作者:張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