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青 李偉芳 馬仁鋒



摘 要:以巴黎第一大學、索邦大學、巴黎大學、波爾多第三大學、勒芒大學及南特大學六校為例,引介法國地理與規劃本科專業教育的經驗。審視6所大學地理與規劃專業教育的發展變化和特色發現,一是形成多層次專門化培養模式、跨學科集中培養和各系專門化分散培養組織管理、豐富的課程體系;二是非常重視整合地理學主導下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思維模式和規劃方法技能。對我國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高質量發展啟示在于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課程的項目組織和課程復合化等。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地理學視角規劃教育;法國經驗
中圖分類號:G649.3/.7?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7-0071-04
法國的人文地理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近代西方地理學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法國是現代高等教育的發源地,20世紀以來,法國高等教育不斷改革并走向國際化。近年來,中法合作辦學在歷史與現實的推動下不斷呈現出多領域、高質量和體系化的合作辦學形式與特征。中法合作辦學已成為中國發展高層次、國際型教育的主要合作形式之一[2]。但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學科布局集中在工學與管理學[2],較少涉及地理學。我國地理學界早期對于法國人文地理的研究集中在20世紀80年代,主要圍繞法國人文地理學思想、發展及研究內容等領域。2000年后,我國地理學界對法國地理的研究基本處于停滯階段,對法國地理高等教育的研究更是“空白”。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的持續提高,社會整體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城市及鄉村亟待轉型建設,對于城鄉規劃設計、土地資源利用和規劃、旅游資源規劃等方向專業人才需求旺盛。為此,本文專門探討高校地理教育問題,填補我國關于法國地理高等教育研究的空白,促使高校地理與規劃專業設置更加符合新時期社會建設的需要。
本文根據USNews和QS世界大學地理學科院校排名,結合地理與規劃教育發展實際,選取巴黎第一大學、索邦大學、巴黎大學、波爾多第三大學、勒芒大學、南特大學六所大學為例(以下分別簡稱巴黎一大、索邦大學、巴黎大學、波爾多三大、勒芒大學、南特大學),運用歷史視角審視其地理與規劃專門教育的發展和變化,總結其特色和經驗,為我國高校地理教育提供借鑒。
一、培養模式和目標
1.培養模式
法國大學地理與規劃教育的培養模式可按“專門化程度”和“人才培養定位”進行分類。①按專門化程度分類。根據地理與規劃本科教育的專門化程度,可以依次分為兩類。 第一類:專門學位,是直接以地理與規劃命名的學位。上述六所大學中均設有地理與規劃學士學位。另一類:專門化方向,是授予地理、歷史、考古、經濟、社會學位或相關雙學位,以地理與規劃作為專門化方向。目前有索邦大學的地理與歷史雙學位地理與規劃方向、巴黎大學地理與經濟雙學位地理與規劃方向。②按人才培養定位分類。法國高等教育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至今奉行著不同于歐洲各國乃至全世界的兩套人才培養體系[3],存在“大學校”(Grands écoles)與大學(Universités)兩個涇渭分明的并行系統,“大學校”是“通過考試錄取學生并保證高水平教育的教育機構”,而大學則向所有高中文憑持有者開放[4]。自2013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以來,法國高等教育的雙軌不斷靠近,綜合性大學和“大學校”的地緣聯系不斷加強,實現二者資源共享。
本文選取法國6個不同層次的公立大學作為研究對象,法國大學于2004年開始實行歐洲LMD學制,該學制分三階段:第一階段(Licence)為期3年,畢業后獲大學基礎文憑,相當于我國學士學位;第二階段(Master)為期2年,畢業后獲碩士學位;第三階段(Doctorat)為期3年,畢業后可獲博士學位。在進行兩年專業文理教育后,法國本科第三年可選擇職業本科文憑(Licence professionnelle)或普通本科文憑(Licence),這與我國本科階段從一開始就確定的人才培養定位不同。依此,法國大學地理與規劃教育又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專業型教育,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邀請業內高級專業人員到校授課的同時安排學生進行實習,目的是為各用人單位輸送人才。二是學術型教育,為地理與規劃科學研究儲備人才,普通本科第三年是本科階段與碩士階段的過渡期,學生主要任務是為申請碩士做準備。
2.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六校地理與規劃學位的招生簡介,制作詞云圖(圖1)。考察其中人才培養的總體定位以及知識、能力和素質有關的高頻詞,據此可知,從總體定位看,該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地理、規劃、環境、可持續發展、地理信息等領域知識、技能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從知識與技能描述看,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重中之重,包括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的學習、分析和研究工具與方法的掌握(文獻研究、實地調查、建模、制圖、空間分析、數據統計、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等)。此外,也強調跨學科(社會、經濟、歷史等)的橫向能力及語言能力,提高應對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問題的能力是培養重點。在人才素質預期方面,索邦大學強調批判性;波爾多三大強調質疑與論證推理;而南特大學與勒芒大學則重視口頭和書面的表達交流能力。
就不同院校的整體差異看,巴黎一大和波爾多三大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強調與歷史、經濟、法律等相關學科的融合;索邦大學、巴黎大學、勒芒大學重視空間過程、多種類型的數據分析及土地利用診斷等規劃能力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應對城市規劃、環境挑戰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城市規劃師;南特大學則重視當代地理學大領域的學習。
二、組織管理、教師團隊和學科關系
1.院系隸屬
六所院校均為法國大學系統的公立大學,高校水平涉及各個層次,反映了地理與規劃專業在現今法國高校中的普及程度。六所高校中地理與規劃專業均歸屬于人文社科類,具體院系設置如表1所示。
2.教師團隊
綜合六校地理與規劃專業教師團隊介紹,發現存在如下特征:①背景多重學科化。以地理學為主,規劃為輔,歷史、社會、環境、藝術、法律、政治等學科背景均有,尤其是人文社科名校巴黎一大和索邦大學,因地理學設立在藝術與人文科學院和文學院,所以教師中歷史、社會和藝術學術背景占比更高;而將地理系設置在地理與規劃學院的南特大學教師則以地理學科背景為主,且呈現明顯的濱海地理傾向。②隸屬不同系科。除南特大學外,其他五所高校教師都分別隸屬于不同系,尤其是開設多個地理相關雙學位的巴黎一大、索邦大學和巴黎大學,學生跨學科培養是一大特色,教師團隊中有眾多來自歷史、經濟、法律、政治、考古和社會等其他系科的教師。
3.學科關系
受維達爾學派的影響,人文地理學一直在法國地理學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二戰后,人文地理學研究越來越側重于經濟因素和經濟活動規律的作用和空間布局以及區域規劃理論的探討。隨著地理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法國地理學開始轉向,工業化和城市化成為地理學家的研究主題。2000年以來,法國進行了多輪高等教育改革,“卓越大學計劃”“高等教育與研究集群”不僅促進了高校之間的合并,也推動了學科大融合。在各校專業介紹中,跨學科知識與技能是培養重點,各校設立的眾多與地理學相關的雙學位也顯示出地理學與其他學科尤其是人文社會學科的融合,如巴黎一大的地理與規劃—法律雙學位、地理與規劃—經濟雙學位、地理與規劃—歷史雙學位;索邦大學的考古與地理雙學位;巴黎大學的經濟與地理雙學位。由于上述六所高校均采用歐洲LMD學制和ECTS學分轉換系統,減少了跨學科培養的學分轉換等障礙。
三、課程體系和內容
1.核心知識能力
地理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基礎知識十分廣泛,確定其核心知識和能力是課程設計中面臨的根本問題。因為本科前兩年還未區分方向與培養目標,課程系統較為統一,所以選取六校地理與規劃專業的第一和第二年課程進行比較。如通過表2對比可以發現,各校對核心知識能力定義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巴黎一大與索邦大學在核心知識能力層面更強調理論知識學習;巴黎大學與波爾多三大強調一般性技能;南特大學與勒芒大學重視社會經濟領域項目的參與。
2.課程體系
地理學作為一個綜合性學科,其教育難點在于如何整合不同的知識體系、思維模式和方法技能。從六校課程發展的情況看,課程的整合結構和關系是其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特征。
(1)課程結構
根據法國高等教育體制,上述六所高校地理與規劃專業學制均為三年(六個學期),每個學期由不同的教學模塊組成,不同學校、不同學期模塊中的課程數量不等,各校根據自身特色設立不同的教學模塊,并賦予不同的學分。
綜合六校課程表,發現六校課程均由講授課和實踐課組成,其中講授課主要有“地理學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地理學方法與工具”“跨學科技能”和“語言”等模塊,各學校的講授課各有特色,例如,重視地理學理論知識學習的巴黎一大的教學模塊有“地理學基礎”“基礎技能”“地理學技能”和“橫向能力與語言能力”,其中包含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理論基礎的“地理學基礎”模塊學分最高,有11個學分;索邦大學主要有“地理與規劃基礎”“地理與規劃深化”“地理與規劃方法與工具”和“橫向能力”等,其中“地理與規劃基礎”模塊學分最多,每個學期都是9個學分,“地理與規劃深化”學分呈“9—6—3”逐學期下降趨勢,“地理與規劃方法與工具”和“交叉學科能力”學分則呈“3—6”逐學期上升趨勢;相比上述兩個高校,南特大學課程設置增添“相近學科”模塊;勒芒大學學分設置較為分散,無集中的教學模塊,大部分課程為2~3個學分。而各校的實踐課程主要區別在于時間的分配與安排,例如,索邦大學是集中安排幾天時間,南特大學則是每周半天。
(2)課程內容的整合性
地理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其分支學科眾多且相互交叉。通過考察六校的課程內容發現整合性是至關重要的特征,巴黎一大和索邦大學等更重視理論基礎的院校體現在核心教學模塊,而南特大學和勒芒大學等重視社會經濟項目的院校則在學生的項目參與上體現其課程整合性,實現由孤立的分科知識向聯系的跨學科知識轉化。
核心模塊是整合各科知識綜合運用的重要載體,各校的教學模塊雖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有一到兩個核心基礎模塊用以教授地理與規劃的基礎知識,對學科知識進行整合。索邦大學的核心基礎模塊課程主要包含“生物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及“城市地理學”等傳統地理學內容;巴黎一大的核心模塊則由文化地理、自然地理與環境問題、景觀與區域、人口與流動和地貌學等課程組成。南特大學則希望通過學生參與地方發展項目,例如,區域規劃、住房改善等項目,讓學生在擬定主題、尋求合作伙伴/部門、評估可行性及確定畢業論文或實習初步項目等實踐課程中完成課程內容的整合。
四、對我國地理學發展城鄉規劃教育的啟示
1.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
我國城鄉發展已經進入全面深化的關鍵階段,在快速城市化與工業化背景下,我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相關人才需求較為旺盛。法國大學地理與規劃本科專業的專業型、學術型兼顧,學位和專門化方向等不同程度的多樣化培養模式值得借鑒。其有利于擴寬人才培養口徑,在促進相關專業領域的普及方面很有意義。因此,可在具備條件的高校開展碩士和本科相關專業,同時支持在各系分散開展專門化方向的學術和專業教育。
2.教育項目組織和管理
法國大學地理與規劃本科專業的組織模式是跨學科集中培養和各系分散培養共存,由各院校的地理系或地理與規劃系建立跨學科平臺。筆者在統計我國各高校該專業學科淵源時發現,該專業主要依托建筑規劃學、地理學、公共管理、土壤或林學以及測繪科學與技術等[5]。該專業在我國主要劃分在地理系。因此,建議建立跨學科培養平臺,引入多重學科背景的師資團隊;或由建筑規劃學、地理學、公共管理及土壤等系聯合成立跨學科教育平臺,發揮各學科的相對優勢。
3.課程體系構建和完善
相比法國,國內公共課程科目多,導致學生自主專業學習時間壓縮,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和有效性不足。隨著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逐步發展完善,首先需要探索課程內容的整合,通過有限的課程數量整合多學科有效內容。通過縱向和橫向多角度建立綜合知識基礎網絡,再以問題或專題為中心深入拓展。其次,建構主要知識能力結構,完善現有理論課程,充實方法技術、實踐和研究等內容,在課程內部強化模塊化組織。再次,逐步拓展選修課程,尤其是人文地理相關的社會學、歷史、經濟和考古等社會科學課程,促進人才培養的多樣化。最后,可提供多種公共外語學習途徑,為學生進行國際交流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蔡宗夏.法國人文地理學的過去和現在[J].國外人文地理,1986(1):27-31.
[2] 馬仁鋒,焦會瑩,楊柳,等.中法高等教育合作歷程、結構與辦學前瞻[J].法國研究,2020(2):32-41.
[3] 張惠,董澤芳.法國高等教育分流模式發展的新趨向[J].現代大學教育,2013(2):57-63.
[4] 龐青山.法國高等教育特色制度的演進[J].比較教育研究,2011,33(3):37-41.
[5] 馬仁鋒,姜露露,楊柳.長三角地區普通高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發展特征[J].中國地質教育,2020,29(2):44-48.
通信作者:馬仁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