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婧雯 湯國安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采用情境式教學以培養中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而時事熱點作為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件,是地理課堂的優質教學素材,如何通過熱點事件達到素材利用與教學效果的雙重最大化是地理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本文以2021年“云南大象北遷南返”事件為例,闡釋熱點素材與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通過具體教學過程的設計,建議教師廣泛關注熱點事件,全面把握地理素材,合理設置教學過程,為地理教學中利用熱點事件落實核心素養培養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時事熱點;核心素養;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7-0046-05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地理教育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應依托實際生活和社會現實的地理情境,提升學生興趣,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1]。在信息化時代,媒體形式多樣,兼有趣味性、啟發性、真實性的社會熱點話題,往往會在社會大眾中快速傳播,如果將其作為教學素材有效融入地理課堂教學中,對于豐富地理教學內容以及提升學生學習熱情具有積極意義。
學者們在該領域已經進行了不少研究。例如,王麗芳以“洋流”課程教學為例,發現熱點事件在地理教學中具有催化、潤澤作用[2]。周躍等結合實際案例,探究熱點話題融入的意義、原則,并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3]。蔣黎敏從課程性質等多方面,展現了基于時事熱點的地理課程開發的全過程,以實例闡述課程實施的方法[4]。但通過對以往研究的分析來看,教學過程中對于素材的利用通常是淺嘗輒止,未能充分挖掘素材以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以2021年大眾持續關注五月有余的“云南亞洲象北遷南返”熱點話題為例,落實熱點話題與核心素養培養之間的關系,進行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并歸納挖掘利用熱點事件進行教學的一般途徑。
一、時事熱點與地理核心素養培養
1.利用時事熱點區位信息,利于區域認知培養
地理事件或地理現象一般發生在某一特定區域內,通過時事熱點不斷向外界傳播該區域的相關地理信息。從以經緯度標注的具體位置到該區域的自然環境、人文經濟,地理熱點事件都能夠起到傳遞信息的橋梁作用。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區域地理的知識往往較為零碎,難以理解和記憶,學生容易失去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真實且富有趣味性的地理熱點事件帶領學生認識某一區域的特征,或根據已知的區域知識分析地理事件中的相關問題,使地理學習更加靈動。
2.深究時事熱點原因,強化綜合思維培養
地球表層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的整體,某一地理熱點的產生并非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眾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在對待地理事物時除了要關注多方面的自然要素外,也要關注其人文要素。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能夠透過事情的表象,觸及其內在的本質問題,挖掘事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從整體性的角度設置問題鏈,以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的提升與發展。
3.借助時事熱點影響力,促進人地協調觀形成
人地協調觀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人和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必要前提。信息化時代,網絡已成為大眾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熱點事件通過網絡的傳播往往能夠形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探究地理熱點事件對人類或自然環境產生的影響,梳理人類為構建人地協調所采取的措施,在學習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深刻認識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4.設計時事熱點任務,發展地理實踐力
新課改背景下,地理教育更加強調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地理實踐力是學生能否解決生活中實際地理問題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依托時事熱點事件的橋梁作用,拉進學生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此外,教師可以設置表現性任務,如收集相關資料,發現問題及成因,提出解決策略,在體現學生地理學習主體性的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二、時事熱點的教學中運用的實踐案例
1.時事熱點選擇
本課的素材選自2021年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云南亞洲象北遷南返”事件,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該素材的特點能夠為地理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第一,情境真實性。此次云南亞洲象北遷南返事件不是虛構情境,而是真實地發生在生活中的事件,通過各種新聞媒體的宣傳,將真實的地理情境和問題自然地擺在學生面前,在引起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啟發其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在大象的整個遷移過程中,從監測大象行徑到引導大象返遷都體現出人地協調的重要性,各種人地矛盾的出現與解決,極大激發了學生解決現實地理問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素材發散性。大眾對“云南亞洲象遷移”這一熱點事件提出了許多的問題和看法,但熱點話題往往沒有解決定式與既定結論,即素材具有廣泛的發散性,這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提供了充足空間。學生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從不同視角出發,對熱點話題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劣構問題與發散素材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大象北遷南返”的成因機理及影響因素、“人象沖突”所引發的對人地協調的再思考等,均能夠成為良好的教學素材和課堂教學切入點,調動學生的綜合思維,培養其批判精神。
第三,持續關注性。引起輿論關注卻沒有最終定論的“未閉環”事件會引發網民追問[5],“云南亞洲象遷移”事件歷時五月有余,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后主動關注大象遷移的動態路徑,搜集相關資料,推動其學習動機內化。通過層層深入的教學環節,學生思考問題的視角逐漸多元化、全面化,對于熱點事件背后的本質分析更加深入,使其認識到真實情境以及現實事物的復雜性,培養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2.教學設計思路
基于素材自身所具備的情境真實性、發散性、持續關注性特征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高度契合性,本文依據“時空雙維、信息輔助”的思路,即從橫縱兩個維度建構教學設計(圖1),時間維度上,以云南大象遷移事件為切入點,聯系歷史上大象在中國的遷移路徑,縱觀古今,引起學生對“人象矛盾”的思考;空間維度上,引導學生探究不同地理區域的自然、人文差異,綜合思考引起古今大象遷移的原因;同時,通過表現性任務落實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3.教學過程設計
具體教學設計如表1所示。
三、思考與總結
本文結合時事熱點進行的教學實踐案例,針對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融合地理熱點事件進行教學設計,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廣泛關注時事熱點,合理挖掘使其地理素材化
時事熱點是真實發生在學生與教師身邊的事情,從地理視角來看待這些問題,往往有很大空間可供探究。這些獲得廣泛社會關注的事件,不僅能夠助力教師設置全新的地理課堂情境,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啟發學生關注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要求教師能夠對熱點事件保持廣泛關注,提高對熱點信息的敏感度,凡涉及地理學科主干知識(如空間特征與空間過程、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地理意義或影響等)的熱點問題應備加關注[7]。以學科視角挖掘時事素材,將其應用于課堂情境的構筑中,為地理教學助力。
2.全面深入把握地理素材,推動課堂教學深度化
熱點事件往往會經歷從發生到發酵到結束的過程,因此對于地理素材的應用不能淺嘗輒止,其背后往往存在著眾多原因可供學生深入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素材時拓展搜索面,從表象向內、向下挖掘,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其高階思維。本文通過挖掘大象遷移背后的歷史、自然和人文原因,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探究精神。
3.充分利用素材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深度挖掘的素材通常具備不同維度的知識點,如時間維度、空間維度等,相對來講較為零碎,將其有效串聯形成連貫的教學過程是熱點利用最大化的關鍵步驟。教師可以梳理挖掘素材的思路,從課堂情境的構筑到問題的探究與解決,設置一系列有效問題鏈和地理表現性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思維步步深入,通過不同環節的教學步驟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本課中筆者設置了導入、發酵、回落、反思四個環節,分別對應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與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力求素材利用與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麗芳.例談地理時事在地理教學中的催化作用[J].地理教學,2016(18):46-47,64.
[3] 周躍,王茹茹.時事新聞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19(2):48-50.
[4] 蔣黎敏.時事熱點中的地理學——利用時事熱點進行高中地理研拓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地理教學,2019(21):37-41.
[5] 姚廣宜,郭晨雅.新媒體環境下社會熱點事件的輿情傳播特點[J].當代傳播,2019(3):86-89.
[6] 王宏新,徐孟志.基礎研究能否“追上”北竄野生象[N].中國科學報,2021-06-02(4).
[7] 吳云華.運用熱點材料 服務地理教學[J].地理教育,2020(6):10-12.
通信作者:湯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