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勛,李燕琴
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使得依托于傳統農耕文化的農業文化遺產日漸式微,但隨著生態文明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對保持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及居民可持續生計具有重要作用,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已被賦予了新的使命。然而,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活態的遺產,由于各種內部性和外部性因素,農業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仍然面臨挑戰,如農業生產機會成本上升導致農村勞動力外流、傳統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產業轉型下傳統農業文化知識的傳承危機等1。因此,將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化,以產業發展促保護已得到廣泛共識①。過去10多年旅游業在鄉村經濟和脫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成為各地鄉村發展的重要產業2。從經濟學角度看,現代化的程度和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的稀缺性是同步增長的,這為農業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契機。而農業文化遺產覆蓋范圍廣,單靠旅游業難以保障對農業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通過“農業文化遺產+旅游”“以點帶面”,促進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并形成以旅游業為核心的一二三產業新型復合業態是一條可嘗試的路徑。
一、農業文化遺產地農業的特殊性
農業文化遺產地絕大多數位于生態脆弱的山地丘陵區,交通和通訊相對閉塞,保留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景觀。其產業特點表現在3個方面。
一是農業基礎性。遺產地產業通常以傳統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或漁業為主,經濟產品以基于農業發展起來的較簡單的農產品、食品和手工藝品為主;部分地區依托農業景觀、農業活動、傳統村落、民俗文化等特異性資源發展觀光、體驗、研學、科考等類型的旅游,并帶動住宿、餐飲、購物等產業發展,同時也驅動特色產品線下和線上銷售業3發展。總之,這些產業的基礎是以旅游為導向的農業。從產業結構看,目前大多數農業文化遺產地一二三產業構成中,農業比重相對較高,產業鏈較短,價值鏈較簡單,但因資源產權界限模糊和法制環境欠佳導致利益鏈十分復雜。
二是季節性與共時性。作物生長具有節律性,農業及其相關產業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因不同季節農業活動類型和勞動強度不同,對勞動力的需求也不同,從而影響到農民就業方式與生計策略,進而影響當地產業形態。此外,農產品生產與供給、農業景觀、農耕文化、農業活動等也具有季節差異性。由于農業文化遺產地資源有限和保護優先,導致以農業為基礎的農產品加工、副食品加工等第二產業,旅游接待、產品銷售等第三產業也呈現季節性的特點。農業季節性造成的遺產地不同產業季節性和共時性,使得經濟活動“繁忙”和“停滯”交替出現。
三是分散性和多樣性。農業文化遺產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區,自然條件決定了其耕地資源緊缺、田塊小而分散、交通不便。相應地,村落規模較小,亦呈散落分布。這種分布特點使得農業難以機械化作業,村鎮之間交流困難,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農業。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類加工業和服務業,由于原料和服務對象分散導致運輸成本較高,也呈現空間上的分散性。所以,遺產地長期以來形成了“資源-環境-社會”的緊平衡狀態,一二三產業主要以滿足本地人的需求為主,呈現出多樣性和小規模的特點。即便是在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交通可達性明顯提高的今天,資源環境承載力仍然限制了以規模效益取勝的產業發展。
二、農業文化遺產地產業融合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農業是社會、文化、景觀、傳統知識形成的基礎,是遺產保護的核心要素。從資源視角看,農業是其他產業的基礎。因此,傳統農業在遺產地產業融合發展中有著核心地位。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
一是農業與其他產業具有聯合生產特性。農業是資源載體,二三產業與其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農業在生產食物和原料的同時,也生產了景觀、文化和生態,農業活動終止或不按照傳統生產方式進行,這些資源也隨之消失1。例如,哈尼梯田種植水稻的同時,塑造了梯田景觀和哈尼文化,使得旅游業、紅米加工業和電商銷售業蓬勃發展,如果農民放棄水稻種植,這些產業也就不復存在。再如,浙江湖州桑基魚塘在種桑養蠶的同時,依托相關生產工藝和文化發展起了研學旅游、手工藝品加工等產業,如果沒有桑蠶種養,相關產業也會消失。
二是農業的多功能性是產業融合穩定器。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資源優勢在于其特色鮮明的地域特征,需要本土勞動力參與才能保證其產業特色和穩定性。浙江青田的田魚干和魚燈舞,貴州從江的侗族大歌和苗族民俗文化,皆需要熟悉本土技術和文化的居民參與相關產業發展2。農業通過其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等功能,為當地居民提供經濟價值、生態環境、就業機會和社交場所,促進社會結構的穩定,從而保障了產業發展所需的人力和鄉村文化資源的穩定供給。此外,由于對家鄉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本地人不會像外部資本那樣不計環境成本的發展“賺快錢”產業,可保證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三是農業保護對象使產業融合路徑具有限定性。按照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遺產地產業發展需以農業生計功能、生態功能、農業景觀、傳統知識與技術、社會與文化五大要素的良好保護為前提,故產業發展要遵循保護優先、農業基礎性、本地農民為主體、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展現地方文化特點、確保可持續性等原則3。因此,農業文化遺產地產業融合發展不是“任意而為”式的“永無限制”,而是在保護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的。
三、農業文化遺產地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路徑
世界各地的農業文化遺產地都已將旅游作為遺產地開發利用的動態保護方式,如農業活動體驗、農業博物館、農業文化節等形式,但大多依舊著眼于短期經濟效益而忽視農業文化遺產的可持續。這些保護利用方式為我們提供借鑒意義的同時,也提供一些啟發:一是旅游業定位應當以科教、研學、文化深度體驗等主題的開發為主,既可以發揮農業文化遺產的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也可避免過多游客造成資源環境超載;二是旅游業具有負外部性4,游客享受愉悅的同時消耗當地的資源,對當地自然環境、社會和文化造成了擾動,應通過補償機制來彌補這種負外部性,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從宏觀層面看,旅游業是以點狀空間分布為主,能直接開發旅游業獲益的地理空間十分有限,但可為遺產地及周邊地區的特色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文化產品銷售提供旅游市場,實現生計型農業向旅游農業的轉型,“+旅游”模式是遺產地產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四是旅游導向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需要多方的協調參與,農業文化遺產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特性決定了遺產地的開發與保護工作復雜性,遺產地產業的融合發展不僅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力量參與,以旅游為核心的遺產地可持續發展更應注重當地社區的參與。
根據國內外實踐經驗和鄉村產業振興、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要求,農業文化遺產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應當重點考慮4個方面:一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旅游發展直接帶動以農業文化為核心的服務業發展,推動遺產地景區開發建設,如農家樂餐飲住宿、特色文創產品、原生態農副產品購物、鄉村旅游、戶外娛樂活動等各類服務業的發展。
二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融合。旅游帶來巨大消費市場,刺激遺產地一二產業融合發展,如以傳統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或漁業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生產與游客偏好的本土特色農產品及深加工產品、手工藝品、傳統工藝食品、文化產品等產業融合發展,驅動當地農民延伸相關旅游文創產業。
三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可間接帶動關聯服務業發展,如各類第二產業的興起(農產品加工等)刺激廣告、營銷、包裝設計與生產、物流、電商、信息服務、醫療衛生和基建等相關產業發展。
四是旅游業作為重要宣傳媒介,既可通過游客傳遞農遺文化,又可宣傳遺產地的形象和相關產品,促進遺產地產品的銷售。
(第一作者系該所副研究員,第二作者系該院教授、通訊作者;收稿日期:2022-04-13)B5C491F4-DA7B-42B3-AAC4-39FFB495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