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明,楊倫,何思源
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業社區依托當地的資源、氣候和地形等條件創造并世代傳承的傳統農業生產系統1。作為一種具有高度社區粘性的活態復合遺產,農業文化遺產不僅維系了當地自然生態的平衡,也支撐了當地特有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系統2。遺產地社區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實踐者和精神載體,既是遺產當代實踐和代際傳承的實施主體,也是保護對象,是農業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3。
遺產認定、保護規劃、旅游發展是當前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保護的重要途徑,在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同時也為遺產地社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①②。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的核心利益主體之一,當地農戶和農業社區是農業文化遺產景觀和資源的守護者,當地文化的承載與傳承者,也是遺產地旅游發展的主要參與者和首要被影響者,某種程度上也構成遺產地的旅游吸引。因此,社區參與對于推動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旅游發展不僅有助于農業文化遺產多元價值和功能的實現,也給當地農戶及農業社區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旅游影響不僅涵蓋經濟維度的收入、就業、生計等,也包括社區環境、資源利用及能源消耗模式、生計選擇、生活方式、文化傳統、社區結構、社會關系、組織模式、地方認同、文化自信等多個維度,并且隨宏觀環境和微觀策略變化呈現空間異質性和時間動態性4567。
一、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社區參與中的主要問題
盡管關于不同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實證研究顯示,旅游活動在促進遺產保護、推動當地社區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遺產地社區參與水平和參與意愿不高,獲益水平及滿意度普遍不高,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仍然面臨諸多挑戰123。
首先,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能夠促進當地農戶及農業社區的生計轉型及非農產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遺產地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456。但是,旅游帶來的經濟改善和生計水平提升尚不足以支撐社區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尤其是醫療和教育基礎設施的不足,往往造成遺產地居民生活滿意度下降,將旅游發展帶來的回流的勞動力再次推出,引發社區二次空心化7。
同時,旅游發展及社區獲益水平在區位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能力不同的遺產地社區及農戶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可能加重社區之間和社區內部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發展不均衡,造成社區之間、社區內部及代際之間在經濟利益、資源環境、社會發展、文化認同等方面差異的增大,影響社區居民的態度和生活滿意度的提升,也可能帶來一些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①②③。
另外,現階段我國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大多圍繞農業景觀展開,未能將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元價值和功能充分結合到旅游發展中,旅游活動和體驗較為單一⑦。由此,當地社區的旅游參與模式也較為單一,大多以“農家樂”“漁家樂”等較為初級的食宿體驗展開。同時,社區參與機制較為匱乏,對于有旅游參與意愿而參與條件不足的農戶和農業社區缺乏相應的支持政策和措施③。因此,我國農業文化遺產地普遍存在當地農戶和社區的旅游參與水平和獲益水平較低,遺產旅游對于當地傳統農業和其他相關產業帶動不足的問題,未能充分發揮遺產旅游對于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和社區發展的帶動作用③⑤⑥⑦。
其次,多個遺產地的實證研究均顯示,我國農業文化遺產地農業社區老齡化嚴重,囿于教育水平及身體條件的限制,當地社區遺產旅游的參與能力和意愿均不高8。在我國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年輕一代逐步脫離鄉村,他們對農業文化遺產的文化認同和情感依戀也不斷弱化,遺產地發展與年輕一代美好生活需求差異增加,不僅農業文化遺產的代際傳承出現危機,遺產旅游發展也缺乏年輕一代的社區支撐③④。因此,如何增強遺產地社區年輕一代的參與是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也是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和傳承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最后,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逐步推動原有的內生性社區外向化發展,將社區生產生活空間轉變為社區生產生活和游客休閑游憩的復合空間,遺產地社區進入多主體共創階段,社區空間功能、價值、含義的改變,資源和基礎設施的共享使得遺產地的地方性進入了一個多主體共創的過程,社區居民的地方認同和情感依戀也隨之進行再創造,社區發展意愿、態度和需求也呈現高度的動態化特征。
二、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社區參與機制建設路徑
優化保護與發展策略對農業文化遺產地社區的影響,滿足社區不斷提升的發展需求,形成旅游發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及社區福祉改善的共贏,是切實促進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保護的前提條件和核心問題。基于此,本文提出識別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的社區參與需求、構建適合的社區參與路徑與機制保障的幾點建議。
首先,為推動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可持續發展,拓展社區參與路徑和模式,是遺產旅游的多元化、深層次發展是前提條件。依托農業文化遺產豐富的生態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充分利用社區農戶生產設備、設施功能、地方知識和技能,構建針對不同游客群體的互動式、參與式的科普宣教旅游產品,打造不同主題的遺產游覽線路,并促進我國不同農業文化遺產地之間的品牌、產品及線路聯動。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的多元化、深層次發展不僅能夠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提升游客滿意度,突出農業文化遺產旅游與一般的鄉村旅游和遺產旅游的差異和特色,也能夠促進旅游發展對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的傳播和公眾認知的提升,進而反哺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其次,遺產地社區能力建設是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基于遺產旅游的發展需求,針對農戶特征和能力,開展差異化技能培訓,發掘多類型旅游增值服務。從社區所在位置、傳統農業系統自然生態與景觀特征及既往旅游從業經驗等方面出發,匹配不同目的游客需求,培訓農民進入展示、解說教育、導賞、旅游基礎服務等不同參與領域,為不同類型的旅游服務供需者之間創造交易平臺。
再次,為進一步促進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的當地農戶及農業社區的參與,提升社區旅游參與獲益水平,既需要識別社區不同成員的發展需求,拓寬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路徑,提高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能力,也需要讓社區居民充分認識到自身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關鍵組分的重要價值。政府作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主體,需要與農戶開展持續、有針對性的溝通交流,宣傳和強化農業文化遺產概念。農業文化遺產的存在是社區參與旅游開發的基礎,需要不斷培養社區居民的集體意識、責任意識和成員意識,從而維持和加強農業文化遺產地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同時,在制度層面強化居民對旅游開發全過程的參與程度,不僅增強旅游發展給社區帶來的整體收益水平,也要兼顧旅游收益在社區間和社區內的分配公平、旅游開發決策中的程序公平和旅游開發與決策實施中的互動公平。另外,要進一步強化對社區居民的賦權和增權,開展多方合作。這需要農業文化遺產地在管理模式上重視社區參與,形成多利益主體權責明晰的遺產地管理機制,從簡單的就業崗位和收入分成向推動社區自治組織方向發展。
最后,隨著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的快速發展,融合非農經營和農業生產的多元生計取代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傳統生計成為了當前遺產地主流的生計策略類型。然而,這種農戶生計策略的轉型可能會對遺產核心要素(例如傳統的種質資源、生產生活方式、自然與人文景觀等)的保護帶來不利影響12。因此,有必要平衡農戶生計策略轉型需求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以推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遺產旅游及社區發展的共贏。一是通過科學的旅游規劃編制,適宜的遺產旅游發展方案,并依托遺產旅游發展促進地方品牌的建立,實現傳統農產品的品牌推廣和價值增值,提高傳統農業生產的經濟收益,以提升農戶開展傳統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二是通過旅游收益分配、轉移支付等方式,對從事傳統農業生產并維系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及傳統文化形式的農戶進行經濟激勵,構建科學有效的旅游利益共享機制。
(第一作者系該校副教授,第二作者系該所副研究員,第三作者系該所助理研究員、通訊作者;收稿日期:2022-04-13)B5C491F4-DA7B-42B3-AAC4-39FFB495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