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題項目:文章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互聯網背景下中小學課后教學輔導模式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5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紅偉(1983~),男,漢族,甘肅定西人,岷縣清水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摘 要:學生的課下學習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通過互聯網技術能夠實現教師與學生在空間及時間上的“無縫連接”,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課下學習效能,綜合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根本目的。文章在系統分析了學生在課下學習問題及其產生原因的基礎上,對具體的應用模式及效果加以研究。發現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課下學習輔助體系有助于學生課下學習效能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是一種可行、科學、有效的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課下學習;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8-0014-04
學生的學習分為課上與課下兩種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教學改革等多種方式能夠為學生構建有效的課堂模式,并取得應有的效果。但是,落實到學生的課下學習中去,則需要依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家庭教育氛圍,教師除了通過家庭作業等有限手段外很難對學生的課下學習進行有效的干預。這也是部分學生學習成績相差較大、學習流于形式等問題的根本原因。信息化技術推動了教育現代化,在線教學改變了教育供給方式,但傳統教學手段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線教學與傳統教學融合互補形成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形態。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與普及,為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下學習提供了技術支撐,也使得學生課下學習效果提升成為可能。
教師加強以學生核心素質培養為主的教育理念,以及轉變為學生學習啟發者的角色的重要性,所以師生關系的重構是解決在線教學的實質,是激發在線教學活力的有效途徑,是推動課堂改革的有效驅動。近年來,在此方面的研究并不罕見,但是落實到具體的應用模式與效果分析上還稍顯薄弱。文章針對這一背景,在系統分析學生課下學習問題的基礎上,對應用互聯網技術解決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旨在能夠綜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一、學生課下學習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學生的課下學習行為無論是相較于課上學習還是教師的客觀要求均存在一定的不足。針對這一問題,對學生的課下學習現狀進行調查發現,主要表現為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學生的綜合效能得分較低。以學習效率與學習時長之間的乘積作為綜合效能評價結果可以發現,學生的課下學習相較于課上學習降低了約60%。以單元測試卷中的54道題目為藍本,對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行測試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的平均完成時間為37分鐘,在課下平均完成時間為76分鐘,即以課上學習效率為100%,則課下學習效率僅為48.7%。針對時長的調查發現學生課下學習的時長在1~7小時之間,平均時長為2.2小時,二者乘積處于較低水平。那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哪些呢?經分析造成學生課下學習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二種。其一,課下學習缺乏教師的監督,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在課下很難快速高效地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由此可以說明在課堂上教師的監督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大的作用。其二,學生的自主學能力低下。課下就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在沒有教師監督與同學一起完成學習任務的環境下,中小學生還是很難做到聚精會神地完成學習任務,尤其在課下學生受到的誘惑因素很多,所以,課下學習的效率就會很低。
第二,學生學習資料來源較為單一。根據調查學生課下學習的資料來源主要有三種:其一是教師以統一教材為基礎布置的家庭作業。此類學習資料來源約占到學生課下學習時間的70%;其二是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資料來源,主要為學生采買的練習冊等學習資料,此部分學習資料來源約占到學生課下學習時間的21%;剩余9%左右的學習時間,學生通過自主查找學習資料等方式來完成。從這一調研結果中不難發現,一方面學生自主查找資料所占的時間比例極少,另一方面學生在自主查找資料中對網絡資源的應用存在明顯不足。所謂課下教學輔導就是為了彌補在課堂上的不足,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在課下學生使用學習資料的時間很少。課下輔導就是為了彌補學生在課堂上無法查閱更多資料這一缺點,經過研究課下自主查閱資料的時間卻很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供學生使用的課下輔導資料過少。
第三,選擇性遺忘和遺忘性選擇現象嚴重。在選擇性遺忘層面上,學生的課下學習會選擇自身學習效能較高的優勢學科,對亟待補充與追趕的弱勢學科的學習時間反而較為薄弱。從調研中發現,學生將課下學習時間中的80%以上投入到成績靠前的學科之中,而對成績靠后的學科投入則不足20%,此種反向的“2-8”現象嚴重地制約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得弱勢學科的乘積追趕更為困難。在遺忘性選擇層面上,學生針對課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會采用記錄的方式留作課上提問或者教師咨詢,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此類問題的最終解決比例約為30%,更多的問題被遺忘,從而成為“永久性”問題,不利于學生課下學習的效果表達。
學生的學習行為分為課上與課下兩個方面,其中課上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行為。這一階段學生具有相對良好的學習表現,其一是教師對學生行為具有有效的監督與引導作用;其二是學生之間具有必要的學習氛圍,相互之間可以作為效仿對象從而刺激學習行為的產生;其三是學校對學習之外的“誘惑”性因素管理相對較嚴,學生的課外時間“分流”現象相對較少。課下學習與課上教育相比,上述三個方面的有利因素均不具備,這是形成當下學生課下學習問題的根本原因。具體而言,在學生的課下學習過程中,沒有教師的指導和監督,部分家長缺少陪伴時間和陪伴能力,無法對學生的課下學習進行有效的指導。家庭的學習環境往往也適宜學生的學習,尤其是缺少學生之間的學習“攀比”,進而使得學習動力與主觀能動性明顯不足;在誘惑層面上,學生的課下生活相對豐富多彩,如課外書籍、電視、互聯網、戶外活動等均對學生產生足夠的吸引。相比之下,相對“枯燥”的學習行為很難獲得學生的主動性。
二、互聯網技術對中小學教學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這一計劃的提出,全國教育行業緊接著就掀起了利用“互聯網+教育”的狂潮,受到沖擊最大的莫屬傳統教育。利用互聯網教學就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跟上時代的潮流不斷追求進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教師的教學效率。
第一,對教學觀念的改變。利用互聯網教學首先改變的就是傳統的教學觀念,互聯網教學的引用就是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將互聯網教學融入課堂,使用現代網絡技術讓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同時也可以使用互聯網技術對班級進行現代化的管理。
第二,對教學方法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相對目前的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畢竟現在的中小學生接觸的外部信息較多,如果只是靠傳統的教學方法傳授知識很難滿足目前的教學任務。互聯網教學在目前中小學的應用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的多元化這一優勢,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將所學內容體現給學生,比如,我們常見的PPT、投影儀等,將所學內容通過影像、聲音等元素呈現到學生面前,也使知識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也可以直觀地感受知識的魅力。運用現代技術教學,也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化地調動起來,讓整個課堂“活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樂。
第三,對教學資源渠道的改變。傳統的教學資源往往是以紙質的書本為載體,并且攜帶也是十分不方便。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教學資料渠道也隨之有所拓寬,以往教師的教學資料都是通過紙質版的參考資料或者與其他教師面對面交流產生的。隨著現代技術的應用,網絡教學資源被更多的教師與學生使用,不僅豐富了教師的教學資源,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教師可以利用各大網絡平臺搜集教學素材,學生也可以利用各大網絡平臺搜索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不僅拓寬了教師尋找素材的渠道,也為學生知識的儲備提供了方便。
三、互聯網技術在學生課下學習中的應用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得教師與學生在課下學習中產生緊密的聯合,進而解決上文所分析的監督、資料來源以及學習氛圍的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更為高效的課下學習體系,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從這一角度來看,落實到具體的互聯網技術應用層面上,則可以重點從如下三個方面加以建設:
第一,針對學生缺少學習監督與引導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現有的互聯網教育平臺采用類似“直播”的方式對學生的課下學習進行有效的監控與管理。如“釘釘”軟件在內,部分學習軟件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記錄,包括學習起止時間、學習內容、存在的問題等均是監控范疇,則可以為學生的學習行為提供外部動力。另外,學生通過打卡、溝通等方式能夠在課下學習的過程中與教師形成聯合,從而在學生內部形成一種自我管理效能,有助于課下學習效能的發揮。
第二,針對學生缺少學習資料來源問題。通過充分對網絡學習資源的利用來補充學生的學習資料來源,從而解決資料來源狹窄的根本問題。在具體應用層面上,按照資料來源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教師提供、平臺分享為基礎的資料來源。在此過程中,互聯網技術并不提供具體的學習資料,而僅僅提供分享功能。具體的學習資料由教師進行篩選、加工后提供給學生。另一方面則是以互聯網為載體,對相關的學習資料進行檢索與學習。通過此種方式,互聯網能夠提供的包括微課、慕課、短視頻、紀錄片及其他文字、圖像資料均可以作為學習資料的來源,豐富了學生的課下學習,有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更能夠在興趣、動力層面上對學生課下學習行為產生足夠的幫助。
第三,針對學生缺少學習氛圍問題。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將分散的學生形成有效的團體,進而利用團體的方式形成良好的學習與競爭氛圍,促使學生更為有效的課下學習效果達成。具體而言,利用互聯網平臺中的分組功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形成以小組為單位的課下學習單元。利用互聯網技術及相關平臺所提供的及時語音通話、視頻、內容分享等功能,形成小組內學生學習行為的共享;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的積分等功能形成以小組為單位的競爭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課下指導體系的應用效果
通過上文對現階段學生課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根本原因分析,結合互聯網技術在學生課下學習中的主要應用模式。在本學期,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教學改革活動,重點針對學生的課下學習進行了體系建設。具體而言,主要的方式方法分為如下四個方面:第一,采用“微學”作為互聯網技術的構建平臺,該平臺可以實現內容的分享、課程的直播、學習的分組等主要功能。第二,教師按照不同的學習成績現狀將學生隨機分為了8個學習小組,每組學生4~5人,按照軟件的要求規劃小組中的學生分工,其中隊長1名,負責統籌學習小組的學習行為;學習委員1名,負責統籌安排小組學習計劃;互動委員1名,負責內部分享空間的管理;外聯委員1名,負責與教師及其他小組進行溝通;監督委員1名(按人數設定),負責學習小組內部人員監督。第三,教師通過分享功能將包括家庭作業、學習建議、教學視頻鏈接等教學資源進行分享,并在每天的固定時間在線解決各小組中存在的問題。第四,按照各小組學生學習行為給定不同的積分,并在小組內、小組間進行排名,學校根據排名信息給予一定的獎勵,教師不定期地以活動形式舉行小組間的交流與分享。
對現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單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課本以及教學計劃中所強調的內容,同時需要不斷培養和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學習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利用線上線下的教育方式,強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習慣,為之后繼續接受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短淺的填鴨式教育只能短期解決學生的成績,不能具體且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學習能力,甚至由于重點關注與片面的成績,而忽略學生其他的能力,進一步打擊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厭學的現象。
通過上述的教學實踐過程,發現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學生的課下學習行為進行構建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具體的表現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以學期為單位,學生進行主動線上學習的次數為124天,被動主動上線學習的次數為53次,其中主動學習行為占到全體課下學習行為的比例為70.1%,說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顯增加,而從問卷調查與個別訪談中也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升。第二,學生的學習效能明顯提升。與同班級上個學期(未開展互聯網技術教學)的課下學習效能相比,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的課下學習體系建設,學生的學習效能雖然依舊沒有達到課上學習的水平,但是依舊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的課下學習效率為49分鐘,平均學習時長為3.4小時,以課上學習效能為100%進行計算,學生的課下綜合學習效能為63.4%,相較于之前提高了接近15個百分點。第三,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升。學生的課下學習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與此同時,在學生興趣等方面的提升也反作用于學生的課上學習,進而使得學生的成績有了顯著的提升。在絕對成績方面,實驗班級的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提升了5.6分(總成績);為消除學期前與學期后測試內容難易程度的差異,在相對成績(學生平均年部排名)方面的提升更為顯著,學期前實驗班級的平均年部成績(全體學生的排名均值)排名為103名,處于中等水平,試驗后班級的平均年部成績排名為69名,提升比例約為33%,提升顯著。
五、結語
任何教育模式都有利弊,互聯網教育信息化時代,線上教學所具有的全媒體資源優勢,是傳統教學無法企及的,防疫背景下在線教學模式的轉變所帶來的不適應表現,是問題,也是挑戰,更是教師的努力方向。文章以互聯網技術在學生課下學習中的應用為具體研究對象。首先,探究了學生課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根本原因,認為監督與引導、學習氛圍、學習資料等三方面的缺失是形成學生課下學習效能低下的根本因素。其次,從建設師生互動平臺解決監督與引導問題,形成信息共享平臺解決學習資料匱乏問題,形成學習小組解決缺少學習氛圍問題等三個方面入手,探究了互聯網技術在學生課下學習中的具體應用。最后,以學校開展的實踐為藍本,分析了此種課下教學輔助體系建設所帶來的成效。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挖掘專業技能,踐行新的教學理念,同時還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配合和有效監督。
參考文獻:
[1]王孝治.“互聯網+教育”視角下小學高年級英語預習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20(80):103-104.
[2]朱麗.淺析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0):61.
[3]陳民娟.“互聯網+”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探究[J].寧夏教育科研,2020(2):21,37.
[4]趙斌.互聯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20,2(31):111.
[5]徐曉琴.中小學教師“互聯網+教育”技術應用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0,10(2):3.
[6]李揚.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內江科技,2020,41(3):154-155.
[7]孫福智,梁麗華,潘虹.高職院校“互聯網+”背景下會計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實踐[J].才智,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