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勝紅 周扶搖
【摘 要】 人類科學技術創新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促進維系人類社會秩序之一的信任功能演變。企業信任功能決定會計信任功能,文章通過研究不同經濟階段的企業信任功能,發現企業會計信任功能演變歷程由信息非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企業會計信任功能演變為信息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企業智能會計信任功能。依據其會計信任演進邏輯,以演進理性主義、工具理性主義以及歷史唯物主義視角,探析不同經濟階段社會信任功能形構不同社會制度、不同企業會計信任功能形構不同企業會計制度。根據網絡虛擬世界共享經濟業務連續性和會計主體自生性,結合智能會計信任功能頂層設計智能會計制度,為會計學科改革和會計就業模式轉型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人工智能; 企業信任功能; 企業會計信任功能; 頂層設計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2)14-0022-07
一、引言
依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原理劃分物本經濟與人本經濟不同的發展階段。第一次與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欠發達生產力水平①及其相適應的資本雇傭勞動生產關系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物本經濟階段,源于物本經濟主體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和賣方市場需求權與供給權分離而導致信息非對稱成為物本經濟發展“新常態”。信任離不開信息[ 1 ]。信息非對稱容易造成信任危機,物本經濟主體一般采用委托代理契約來克服信任危機。信息對稱環境產生信任。由于信息非對稱的存在就會導致信息對稱具有一定范圍性,這種范圍性決定了信任的有限性。借助一定范圍信息對稱環境所滋生的有限人際信任或制度信任克服一定范圍信息非對稱環境所造成的信任危機,即信任功能。信任是市場經濟運行中最重要的基礎[ 2 ]。財務會計在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轉中具有最基礎、最重要與最具操作性的地位[ 3-4 ]。財務會計信息有用性問題的起因是委托代理關系下的信息不對稱[ 5 ]。利用可信而相關的財務會計信息幫助委托人評估代理人的行為,從而緩解屬于信任問題的事前逆向選擇和事后道德風險。對此財務會計信息作用展示出財務會計信任具有信任功能[ 6 ]。
第三次工業革命,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發達生產力水平②及其資本與勞動和諧的生產關系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信息非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信奉人本經濟發展觀的會計信任功能替代信奉物本經濟發展觀的會計信任功能[ 7 ]。正在爆發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更發達生產力水平及其資本與勞動共享的生產關系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信息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即共享經濟階段。人際信任與制度信任被技術信任所替代。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會計信任功能替代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會計信任功能[ 8 ]。
綜上所述,雖然會計信任功能在信息非對稱的物本經濟階段已經被明確提出,但是不同人本經濟階段下會計信任功能是什么,如何形成與演變,至今鮮有文獻涉及。本文根據倡導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相互融合的馬克思人本經濟發展觀探析不同人本經濟階段下會計信任功能內涵與演變及其基于智能會計信任功能頂層設計智能會計制度。
二、人本經濟階段會計信任功能內涵
在不同學科領域,信任的定義并不相同,但它們達成共識:信任是一種基礎性關系,也是涉及交易或交換關系的基礎。信任是信息對稱環境產物之一。在有限信息對稱環境下所滋生的人際關系與制度關系基礎上,信任被分為人際信任和制度信任。根據人際關系存在方式不同,人際關系可劃分為人際寄生關系、人際合作關系和人際共享關系。根據制度關系體現不同經濟發展觀的不同,制度關系可劃分為物本制度關系和人本制度關系。基于契約理論視角,由人際關系和制度關系構成的企業本質不同,企業本質可劃分為委托代理契約、利益相關者契約和智能超契約③。不同企業本質是不同經濟階段經濟主體信任之結晶。然而,在信息非對稱環境下容易造成人際關系和制度關系的信任危機,企業可利用委托代理契約、利益相關者契約和超契約在不同經濟階段消除此危機,為此,產生了不同經濟階段企業信任功能。無論是演進理性主義還是工具理性主義,都得出相同推論:不講信任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將賦能信任“天然”的約束性作用,進而形成借助信任消除信任危機的信任功能;講究信任所產生的正面影響將賦能信任“天然”的激勵性作用,會產生相反的信任功能。本文所論述的企業信任功能,僅僅指前者。因此,企業信任功能就是借助企業信任產物——委托代理契約、利益相關者契約和超契約消除企業人際關系與制度關系的信任危機。作為企業一部分的會計,當然也具有會計信任功能。因此,本文承襲信息非對稱的物本經濟階段企業財務會計信任功能論證邏輯[ 2,5 ]論述人本經濟階段企業會計信任功能的內涵與演變。
人本經濟發展觀對信息非對稱的人本經濟發展有指導作用,在人本經濟“土壤”中培育出企業所信奉的資本與勞動和諧觀信念[ 8 ],以其信念凝練成以人為本的企業信任內涵。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成為信息非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企業信任之靈魂,或價值觀[ 8 ]。資本與勞動和諧關系構成企業信任的具體內容。在有限信息對稱的環境下資本與勞動和諧關系凝聚成企業的有限完備利益相關者契約。非對稱信息使企業利益相關者契約具有非完備性,進而在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產生信任危機,甚至造成企業制度的信任危機。要克服這些信任危機通常采用企業信任功能之一的會計信任功能。因此,企業會計信任內涵依然是以人為本,其靈魂為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在信息非對稱的物本經濟階段,就非完備性委托代理契約而言,企業財務會計信任功能是指增加或維護委托方對受托方的信任;就產權理論而言,企業財務會計信任功能是指會計信任的界定與受托責任的解除[ 2,5 ]。總之,企業財務會計信任可消除因未完備性委托代理契約造成企業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以及資本雇傭勞動制度的信任危機。在信息非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企業會計信任功能就是利用會計信任消除因未完備性利益相關者契約造成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以及資本與勞動和諧制度的信任危機。第四次工業革命初期,利用物聯網和互聯網與5G相結合將物理世界極其復雜及不確定環境轉換為海量數據市場,利用大數據技術打破物理世界中的各種“信息孤島”,同時利用自動獲取數據的大數據技術實現數據信息供需平衡成為人工智能推動形成體驗需求與定制化供給平衡的信息對稱的人本經濟新常態。利用免費的“互聯網+”模式打造出信息對稱的人本經濟或共享經濟,使技術信任替代人際信任與制度信任,實現去中心化信任結構替代中心化信任結構。因此,去中心企業信任結構下企業信任功能顛覆中心企業信任結構下企業信任功能[ 8 ]。至此,基于無限對稱信息所締結企業無限完備智能超契約替代基于有限對稱信息所締結企業有限完備的委托代理契約或利益相關者契約。企業智能超契約無限完備性依賴于信息技術先進性,即信息技術先進程度決定技術信任程度。因此,信息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企業智能會計信任功能利用企業智能會計信任消除因信息技術改進造成的企業技術信任危機。D163819B-A415-4126-8E44-3BB608897D22
三、人本經濟階段會計信任功能演變
(一)企業會計信任功能演變
在信息非對稱的物本經濟階段,盡管第一次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礎制造技術不斷創新,但社會供給仍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因此,賣方市場基本需求④成為主流需求。信息非對稱性使擁有財富稟賦的所有者獲得更多尋租可能,而贏家通吃的賣方市場使大量社會資本更多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賣方市場基本需求驅動擁有大量資本所有者通過委托代理契約“孵化”出一個個賣方市場物本經濟供給主體。因此,追求資本所有者財富最大化的企業本質為委托代理契約。委托代理契約也是企業資本擁有者與勞動者之間信任及其制度信任之產物。根據企業管理領域內的功能定義⑤,作為企業資本所有者或控制者的需求,對賣方市場盡可能獲得企業產品定價壟斷權,對企業盡可能榨取勞動者的剩余價值,因此,滿足企業資本所有者或控制者這樣的需求屬性,企業信任功能應該包括壟斷定價功能和霸權治理功能。作為企業勞動者的需求,盡可能維護自己正當合法權益。因此,滿足企業勞動者這樣的需求屬性,企業信任功能應該包括經濟績效功能。企業經濟績效考核屬于企業勞動者信任功能檢測的一種基本手段[ 8 ]。作為企業一部分的會計,它自然繼承企業信任功能。綜上所述,信任功能離不開信息作用,因此,在信息非對稱的物本經濟階段,中心化信任結構下企業會計信任功能一般通過結構化會計信息展示它的壟斷定價功能、霸權治理功能和經濟績效功能。
在信息非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制造技術創新進步使社會供給大于社會需求[ 8 ],買方市場馬斯洛層序需求成為主流需求。這種需求驅動原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的崛起,信息非對稱性和贏家通吃的買方市場規則同樣成就了勞動者擁有或控制自己的人力資本[ 8 ],同時也驅動財務資本所有者與人力資本所有者通過利益相關者契約“孵化”出一個個買方市場人本經濟供給主體。因此,追求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的企業本質為利益相關者契約[ 9 ](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信任及其制度信任之產物)。根據企業管理領域內的功能定義,對于買方市場,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盡可能獲得產品定價公平權和內部各方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的綜合績效權,因此,企業信任功能包括平權定價功能、和諧關系治理功能和綜合績效功能。對于企業產品需求者,買方市場賦予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馬斯洛層序需求⑥,因此,企業信任功能應該包括生理功能、安全功能、社交功能、尊重功能和自我價值實現功能。對于政府、行業協會等非營利組織,利益相關者契約賦予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之一的非營利組織擁有追求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需求權利,因此,企業信任功能也應該包括環境保護功能和社會公平正義功能。
在信息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信息技術不斷創新與進步,極大提升了滿足人們體驗需求⑦的供給能力,買方市場體驗需求成為主流需求。信息對稱性消除企業資本所有者的尋租可能,而機會均等的市場競爭規則促使資本均等化和分散化,進而促使各經濟主體去金融化。“互聯網+”的“去媒介化”消除企業所有資本的第三方,鏟除了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方式的生存“土壤”;“互聯網+”的“去信用化”逐漸確立企業技術信任替代企業人際信任和企業制度信任[ 8 ];“互聯網+”的“去中心化”促使企業逐步形成由員工網絡社群組成的企業供給方、參與用戶網絡社群組成的市場需求方和自主完成企業制度使命的網絡共享平臺三方組成對等的網絡關系[ 10-11 ],這些促使企業在“扁平化”與“碎片化”的組織變革過程中逐步融于網絡買方市場。在企業平臺所提供的對等網絡關系下,基于強關系的小范圍共享逐漸向基于弱關系的大規模共享發展[ 12 ]。共享行為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已逐漸演變為共享經濟[ 13 ],由對等網絡關系的三方通過締結智能超契約“孵化”出買方市場共享經濟主體。因此,追求全社會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的企業本質為智能超契約[ 8 ]。智能超契約是企業技術信任之產物。根據企業管理領域內的功能定義,企業員工與買方市場用戶通過網絡平臺共享匹配滿足他們交互網絡體驗需求的同時,各自相對閑置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實現各自共享價值最大化。員工和參與用戶在“互聯網工廠”共享價值創造過程中滿足企業商品供給方共享需求屬性及企業商品需求方各自體驗需求屬性,這些體驗需求屬性賦予企業員工與參與用戶的共享功能和體驗功能。管理方通過網絡共享平臺共享匹配完成自己共享管理網絡體驗,以智能化勞動方式實現自我網絡共享價值。這種體驗需求屬性和共享需求屬性賦予企業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網絡體驗功能與網絡共享功能。總之,信息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即共享經濟階段,網絡共享功能和網絡體驗功能構成企業技術信任功能。繼承企業技術信任功能的企業會計技術信任功能一般通過結構化+非結構化智能會計信息展示智能會計信任功能:體驗功能和共享功能。
(二)企業會計制度演變
1.信息非對稱的物本經濟階段企業會計制度演進
演進理性主義遵循“從斯密、門格爾到哈耶克”的演進邏輯。斯密的兩大經典理論:“棋子原理”和“看不見手”。前者論述在信息非對稱的對弈情景下,個人盤算對自己最有利的下一步或幾步棋子布局,在這種雙方棋局博弈機會均等情況下追求各自最大可能贏局結果。斯密將這種下棋游戲的“看得見手”想象成整個社會這個“大棋盤”,每個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行動原則[ 14 ]。依完全理性經濟人假設,用機會均等的博弈行動原則來形構機會均等的公平競爭市場規則,至此,將下棋這種“看得見手”無限虛擬放大為“看不見手”。斯密的論述表明,通過這種自生自發社會秩序,更有效的促進社會利益改進[ 15 ]。隨后被帕累托總結為人類社會福利判斷標準:帕累托改進。Menger[ 16 ]強調,社會制度和秩序源于逐利人的“自私交往”,而非集體設計之產物。哈耶克[ 17 ]將人們這種在行動和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常規性和劃一性形構為“個人主義”英雄對社會歷史進程的影響,進而演繹出社會制度和秩序的演進邏輯:“個人習慣→群體習俗→群體慣例→社會規范→法律制度”[ 2,8 ]。這種自生自發性社會制度和秩序形構于人際信任→制度信任的演進邏輯。承襲其演進邏輯,會計制度和秩序的演進邏輯為“會計習慣→會計習俗→會計慣例→會計法律準則”[ 8 ]。這種自生自發性的演進邏輯形構于以物(利)為本的會計人際信任→以物(利)為本的會計準則信任。這類演進邏輯在西方英美法系得到了印證。D163819B-A415-4126-8E44-3BB608897D22
溯源第一次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盛地英美國家,適應信息非對稱的賣方市場基本需求的企業以資本雇傭勞動方式維系著企業委托代理契約,信息非對稱提供資本所有者尋租機會和贏家通吃市場規則成就少數擁有巨量資本所有者成為企業委托方,他使更多勞動者成為企業受托方,以便提供更多廉價勞動。如此往復,最終演繹成擁有巨量財富的資產階級利益集團和受剝削的無產階級利益集團。資產階級委托代理人掌控國家工具維護剝削無產階級的社會制度和秩序。至此,企業信任功能演化為資本主義社會信任功能,其中最為典型的為英美國家霸權治理功能。因此,自生自發性社會制度和秩序通過國家工具維護國家或社會信任功能,等同于自生自發性會計準則(制度)和秩序通過信奉資本雇傭勞動觀的企業會計信息維護企業會計信任功能。僅僅滿足委托方一種需求的會計信息,決定它可依據統一性會計準則(制度)和秩序就會產生通用會計報告模式,供給展示企業會計信任功能的標準化會計信息。
2.信息非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企業會計制度演進
工具理性主義遵循“從凡勃侖、康芒斯到諾思”的演進邏輯。今天近似通過一個淘汰的、強制的過程來形構明天的制度,從而改變或強化他們從過去遺留下來的觀點和心智態度[ 18 ]。其觀點是社會制度和秩序非自發性,它是人類主觀設計的。隨后Commons[ 19 ]認為社會制度就是集體行動控制個人行動,擁有強勢的制度群體通過集體行動程序決定什么是合理的東西,無關乎個人意愿如何。這種程序性社會制度為人為設計的規則、道德倫理規范、法律等,旨在追求集體福利最大化[ 20 ]。因此,工具理性主義傾向集體主體,其核心觀點為社會制度是人類為了實現自身目的而主觀設計出來的。它與“自下而上”的演進邏輯理性主義相反,其社會制度和秩序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演進邏輯:“法律制度→社會規范→群體慣例→群體習俗→個人習慣”[ 8 ]。這種設計性社會制度和秩序形構于以物類價值為本的制度信任→以物類價值為本的人際信任的演進邏輯。沿襲其演進邏輯,企業會計制度的演進邏輯為“會計法律制度→會計慣例→會計習俗→會計習慣”。這種設計性會計制度和秩序形構于以物類價值為本的會計制度信任→以物類價值為本的會計人際信任的演進邏輯。這類演進邏輯在西方大陸法系得到了印證。
溯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盛地德國和日本,信息非對稱提供各類資本所有者尋租機會和贏家通吃市場規則依然成就少數擁有巨量資本的所有者成為資本壟斷方。然而,買方市場馬斯洛層序需求驅動人力資本不斷地崛起,適應這種需求的企業自然選擇以資本與勞動和諧方式維系利益相關者契約。企業推行工會制度逐漸取代委托代理制。如此往復,最終演繹成擁有巨量財富的資產階級利益集團和擁有優勢人力資本的勞動者階級利益集團。盡管資產階級利益集團掌控國家工具,但作為勞動者階級利益集團的代表也積極參與并影響國家制度制定與實施。至此,企業信任功能演化為資本主義社會(國家)信任功能,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日德關系治理功能。因此,設計性社會制度和秩序通過國家工具維護著國家或社會信任功能,等同于設計性會計制度和秩序通過信奉資本與勞動和諧觀的企業會計信息維護企業會計信任功能。
為了滿足企業利益相關者多方對會計信息的各種需求,依據合理的會計制度和秩序就會產生定制化會計報告模式,供給定制化會計信息。至今,在強調各國會計準則(制度)國際趨同的背景下,仍然采用通用會計報告模式,將非結構化會計信息排斥于人造會計系統之外。為了滿足信息非對稱的人本經濟發展需求,亟需新的信息技術改革人造會計信息系統,提供定制化、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會計信息。
縱觀西方演進理性主義和工具理論主義,哲學視角下前者為樸素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后者為唯心主義。而我國信奉馬克思的歷史辯證唯物主義。因此,我國社會制度和秩序采取“自下而上”的演進邏輯。這種貫徹馬克思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秩序形構于以人為本的人際信任→以人為本的制度信任的演進邏輯。繼承其演進邏輯的會計制度和秩序演進邏輯為“會計習慣→會計習俗→會計慣例→會計制度(準則)”。我國會計制度和秩序形構于以人為本的會計人際信任→以人為本的會計制度信任的演進邏輯。這類演進邏輯在我國會計“雙軌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會計準則⑧得到了印證。
不同于僅僅依靠自由市場驅動經濟增長的西方經濟發展模式,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采用計劃與市場兩種基本資源配置方式。計劃配置資源的主體為地方各級政府主導計劃投資驅動經濟發展,市場配置資源的主體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混合制企業迎合市場層序需求驅動經濟發展。無論是“看得見手”的計劃還是“看不見手”的市場,通過在各類經濟主體中建立中國共產黨黨組織將與科學主義融為一體的馬克思人本主義注入各類經濟主體中,努力踐行馬克思人本經濟發展觀指導中國人本經濟發展。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以人為本的各類經濟主體仍以資本與勞動和諧方式維系著以人為本的國有企業利益相關者契約。如此往復,最終演繹成中國人民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至此,以人為本的企業信任功能演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國家)信任功能。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中國和諧(人本)治理功能。作為中國企業的會計繼承以人為本的企業信任功能,并以企業會計信任功能為基礎,結合中國國情創新中國會計制度(準則)和秩序,急需信息技術革新通用會計模式的人造會計系統,形成定制化中國特色會計報告模式,以滿足各類經濟主體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個性化需求。
3.信息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企業會計制度演進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物理世界極其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以非結構化數據引入虛擬網絡世界,利用自動獲取大數據技術打破物理世界的各類“信息孤島”,借助免費的“互聯網+”模式卻打造出信息對稱的虛實相融買方市場[ 21 ]。至此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對稱的人本經濟,即共享經濟日趨發育成熟。“互聯網+”的“去三化”促使“互聯網+”企業融于買方市場,信息對稱的買方市場體驗需求驅動具有對等網絡關系的企業以資本與勞動共享方式維系著智能超契約,實現企業技術信任替代人際信任和制度信任[ 8 ]。如此往復,最終演繹成由網絡共享經濟“土壤”孕育人類社會命運共同體。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東方國家,國家已經不再是某個或某些利益集團的代理私器,而是人類社會之公器,“天下為公,世界一同”。至此,“互聯網+”企業技術信任功能演化為人類社會(國家)技術信任功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系的治理功能:共同治理功能。因此,智能性社會制度和秩序通過國家公器維護著國家或社會技術信任功能,等同于智能性會計制度和秩序通過信奉數據資本與勞動共享觀的企業智能會計信息維護企業會計技術信任功能。盡管人本經濟處于信息對稱的環境,但指導人本經濟發展的仍為馬克思人本經濟發展觀。馬克思的歷史辯證唯物主義仍然形構“自下而上”的社會制度和秩序,只是一切社會制度和秩序形構于超網絡關系,形成智能社會制度和秩序的演進邏輯:“網路個人體驗習慣→網絡群體體驗習俗→智能群體慣例→智能社會規范→智能法律制度。”這種貫徹馬克思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的智能社會制度和秩序形構于以共享為本的技術人際信任→以共享為本的技術制度信任的演進邏輯。繼承其演進邏輯的智能會計制度和秩序演進邏輯為“智能會計習慣→智能會計習俗→智能會計慣例→智能會計制度”[ 22 ]。智能會計制度和秩序形構于以共享為本的智能會計人際信任→以共享為本的智能會計制度信任的演進邏輯。D163819B-A415-4126-8E44-3BB608897D22
四、智能會計制度頂層設計
在共享經濟階段,虛擬網絡世界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會計信任功能無法通過作為第三方的會計主體像在物理世界中那樣對各類離散性經濟業務進行會計核算與控制,因此,形構具有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智能會計信任功能成為共享經濟發展必然產物之一[ 8 ]。“互聯網+”的跨界和連接一切的功能促使信息對稱的網絡市場中各類經濟業務(線上各類交易)呈現連續性特征,而立足于信息非對稱的物理世界中離散性經濟業務所形成的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會計準則無法保障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會計信任功能得以實施,為此需要嘗試以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智能會計信任功能為核心頂層設計智能會計制度:智能會計準則與智能會計規則。
(一)頂層設計智能會計準則
沿襲技術信任替代人際信任和制度信任路徑,結合以人為本的智能會計人際信任→以人為本的智能會計制度信任的演進邏輯,在會計準則基礎上探析頂層設計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的智能會計準則,具體頂層設計思路如下:首先,依據馬克思的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結合智能會計制度和秩序演進邏輯“智能會計習慣→智能會計習俗→智能會計慣例→智能會計制度”,利用計算機語言頂層設計智能會計合約、共識機制和激勵機制。其次,以連續性共享經濟業務中對等網絡關系為頂層設計智能會計合約的依據,以智能會計的體驗功能和共享功能為頂層設計智能會計合約核心,利用計算機語言頂層設計由多智能會計主體自主締約智能會計準則合約。其智能會計準則是遵循智能會計信任演進邏輯,利用計算語言改進中心化信任下的會計準則,使之滿足去第三方的智能會計主體實施智能會計功能之需要。再次,鑒于區塊鏈分布式存儲數據安全性和大數據存儲數據容量海量性相結合,實現將物理世界極其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數據化,借助自動搜尋的大數據技術打破物理世界“信息孤島”,建立信息對稱的數據資本市場[ 8 ]。基于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設計人工智能的標準邏輯、模糊邏輯和符號邏輯,開發弱強的人工智能與會計人員創新融合,在區塊鏈基礎上建立履行智能會計信任功能的智能會計共識機制,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驅動的智能會計準則展示其智能會計信任功能。最后,在智能會計合約和智能會計共識機制的基礎上針對智能會計信任功能設計會計幣(折疊協議),建立積極、自主履行智能會計準則合約的智能會計激勵機制。
(二)頂層設計智能會計規則
在信息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要讓智能會計信任功能完全應用,除了頂層設計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智能會計準則外,還需頂層設計智能會計規則。其具體頂層設計思路如下:首先,分析網絡虛擬世界里無中生有各類經濟主體的形成特征及其頂層設計認定智能會計主體的智能會計規則。鑒于信息對稱的買方市場體驗需求驅動網絡虹吸效應,集聚具有各類消費偏好的網絡用戶社群,形成個性規模化需求力量。同時借助“第四次工業革命”現代基礎信息技術,整合“第三次工業革命”智能化、數據化和信息化基礎制造技術,完成“互聯網工廠”體驗化制造范式,催生智能定制規模化供給力量。這兩種力量在區塊鏈、云技術、5G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上迅速自生多個供需平衡的經濟主體。它們隨著網絡用戶社群消費偏好變化決定信息對稱的買方市場體驗需求快速形成與消失的演變。這些經濟主體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具有快速形成與消失的特征,當前物理世界中第三方無法利用中心化信任結構下的《公司法》對其加以認定,進而無法確定其經濟主體中的會計主體。因此,需要設計智能公司法規滿足去第三方智能認定這些經濟主體,同時頂層設計認定基于這些經濟主體中會計主體的智能會計主體規則,這將成為未來在計算機學科與會計學科交叉領域探索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智能會計規則的新領域。其次,頂層設計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智能會計體驗規則。前文所論述的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智能會計準則,主要適用于智能會計信任功能——共享功能。然而,對于連續性非結構化共享經濟業務物理屬性得以智能會計物理定量化反映與控制,則需要實施智能會計信任功能——體驗功能。為此,需要基于智能會計體驗功能頂層設計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智能會計體驗規則,這將成為未來在自然科學學科與會計科學學科交叉領域探索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智能會計規則的新領域。最后,頂層設計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智能會計勾稽規則。鑒于免費的“互聯網+”模式所打造的信息對稱的虛實相容共享世界,其共享經濟業務本身的雙重屬性——價值屬性與物理屬性,決定著智能會計信任功能——共享功能與體驗功能一體性,為此,需要基于共享經濟業務價值屬性與物理屬性內在一致性⑨頂層設計協同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智能會計準則與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智能會計體驗規則之間邏輯一致性的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的智能會計勾稽規則。
五、研究結論
人類科學技術創新進步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提升及其生產關系改進。根據不同經濟階段企業信任功能決定企業會計信任功能演變,得出如下結論:(1)信息非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企業會計信任功能:平權定價功能、關系治理功能、綜合績效功能、生理功能、安全功能、社交功能、尊重功能、自我價值實現功能、環境保護功能和社會公平正義功能。(2)信息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企業智能會計信任功能:體驗功能和共享功能。根據演進理性主義、工具理性主義以及歷史辯證唯物主義探析不同經濟階段社會信任功能形構不同社會制度,進而揭示不同經濟階段企業會計信任功能形構不同企業會計制度,得出如下研究結論:一是信息非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以人為本的會計人際信任→以人為本的會計制度信任的演進邏輯形構“會計習慣→會計習俗→會計慣例→會計制度”的會計制度和秩序演進邏輯[ 22 ];二是信息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以共享為本的智能會計人際信任→以共享為本的智能會計制度信任的演進邏輯形構“智能會計習慣→智能會計習俗→智能會計慣例→智能會計制度”的智能會計制度和秩序演進邏輯。根據適用于信息非對稱的物理世界離散性經濟業務會計核算與控制的中心化信任結構下會計準則,無法適用于信息對稱的網絡虛擬世界中連續性共享經濟業務的會計信任功能執行,以及信息對稱的買方市場體驗需求變化驅動網絡虛擬世界中滋生經濟主體及其會計主體認定。因此,結合智能會計信任功能頂層設計智能會計制度:去中心信任結構下的智能會計準則、智能會計體驗規則和智能會計勾稽規則。上述研究結論,為探索扭轉會計就業模式以及探索會計學科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經驗參考。D163819B-A415-4126-8E44-3BB608897D22
【參考文獻】
[1] 張維迎.法律制度的信譽基礎[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6-14.
[2] 曹越,孫麗.產權保護導向的財務會計信任功能研究[J].財貿研究,2019,30(1):91-102.
[3] 郭道揚.論產權會計觀與產權會計變革[J].會計研究,2004(2):8-15.
[4] 曹越,陳文瑞,伍中信.產權保護、二元計量與會計穩健性[J].財貿研究,2017(1):101-110.
[5] 雷寧.財務會計的信任功能[J].會計研究,2012(3):26-30.
[6] 劉峰,司世陽,路之光.會計的社會功用:基于非歷史成本研究的回顧[J].會計研究,2009(1):36-42.
[7] 丁勝紅,吳應宇.基于人本經濟發展觀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與計量方法創新探討[J].會計研究,2019,375(1):53-58.
[8] 丁勝紅,周紅霞.企業財務管理理論創新研究[J].會計研究,2020(8):104-114.
[9] 謝霓泓.利益相關者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會計之友,2009(10):87-89.
[10] BEMOIT S,BAKER T L,BOLTON R N,et al.A triadic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CC):motives,activities and resources & capabilities of actor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7,79(1):219-227.
[11] FRDNKEN K,PUTTING S J.The sharing economy into perspective[J].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2017,23(1):3-10.
[12] RANJBARI M,MORALES-ALONSO G,CARRASCO-GALLEGO R.Conceptualizing the sharing economy through presenting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J].Sustainability,2018,10(7):1-24.
[13] BELK R.You are what you can access: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onlin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8):1595-1600.
[14] SMITH A.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M].Oxford:Oxford Press,1976:233-302.
[15] SMITH A.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M].Oxford:Oxford Press,1880:27.
[16] MENGER C.Problems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M].Urbana:University of IIIinois Press,1883:147.
[17] 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M].鄧正來,張守東,李靜冰,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56.
[18] VEBLEN T.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an economic sturdy of institutions[M].New York:Vanguard Press,1899:190-191.
[19] COMMONS J R.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e place in political economy[M].MacMillan,1934:438
[20] NORTH D.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s history[M].New York:Norton Press,1981:225-226.
[21] 丁勝紅,丁文豪.物類價值為本到人類價值為本:公司資本結構與治理結構之演變[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9,35(4):92-101.
[22] 曹越,伍中信.產權保護、雙重計量與三重列報[J].會計研究,2017(8):34-40.D163819B-A415-4126-8E44-3BB608897D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