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新 黃欣欣



【摘要】2020年11月,東莞市道滘鎮新城小學被東莞市教育局認定為“東莞市第二批品牌學校”。同時,學校申請的有關課程建設的總課題“基于課程建設促進‘立美教育品牌學校培育的研究”經東莞市教育局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評審后,批準立項為“東莞市‘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
【關鍵詞】課程建設;品牌學校;課題研究
一、課題簡介
1.核心概念
(1)課程建設:課程建設包括規劃設計和實施過程,其主要內容是課程模式和教學模式建設。其中,課程模式建設主要是研究“教什么”的問題,而教學模式建設主要是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手段方法、教學評價等因素進行簡約概括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學實踐的教學行為系統。本課題中的課程建設,取課程模式與教學模式建設之意,研究范疇包括課本與課堂、教師與學生。
(2)立美教育:立美教育是指施教者依據所處時代和階段的培養目標,通過“施教于美”的過程,達到“立美育人”目的的一種教育。本課題中的“立美教育”是我校的品牌內涵,指依據學校的培養目標,通過“施教于美,寓美于學”的過程,達到“以美樹人”的目的。
(3)品牌學校:品牌學校是指具有某個方面獨特品質優勢和思想內涵,被公眾廣泛認同的專門育人機構。本課題通過重點研究課程模式與教學模式的形成等課程建設,促進“立美教育”品牌學校的建設。
2.研究目標
(1)以“立美教育”品牌學校培育為總課題,帶動各學科挖掘教材中“美”的素材,進行多個子課題的研究,搭建“金字塔式”的課題框架,提升學術。
(2)以“以教育之美? 立時代新人”為目標,以三級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為基礎,建設“多元至美”的課程體系,完善學科。
(3)抓住各學科的課程性質,開展“創美探美”的課本重構,精準學案,形成“以美樹人”的教風。
(4)以“立美教育”為引領,按照新課程標準,創建“引·人·入·勝”的課堂文化,構建各學科的特色課堂模式,高效學習,形成“惟美·創新”的學風。
(5)建立評價機制,開展多元的課程評價和教學評價,提高學校辦學質量和效益,促進“立美教育”品牌學校的培育。
3.研究范圍與可能變量
課題研究的范圍:本課題的研究范圍是一至六年級、包含九個學科的課程建設。
課題中的自變量:自變量為課程建設,包括資源庫的建設。
課題的因變量:建設“多元至美”的課程體系,包括以下內容:
(1)以本課題研究帶動各學科開展課程建設的子課題研究。
(2)開展學校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研究,建設課程體系。
(3)開展現行教材重構的研究,開發校本教材。
(4)開展學校教學實踐的研究,構建課堂模式。
(5)開展課程評價和教學評價的研究,建立評價機制。
4.課題組成員
課題主持人: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高級教師,擔任校長21年,是東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市“創文”先進個人、鎮優秀校長、鎮優秀教育工作者。曾主持東莞市“慧教育”專項課題研究,并順利結題。多篇文章在國、省、市獲獎和刊物發表。
課題主要成員:共5人,均是學校行政和中層干部。他們中有4人是小學高級教師,1人是小學一級教師;4人是市教學能手(其中1人是市學科帶頭人),其余1人是鎮教學骨干;3人主持的課題成果榮獲市科研成果獎,并參與了其它市級課題研究已順利結題,5人都曾參與多個市級課題研究并順利結題,都有多篇文章在國、省、市獲獎和刊物發表。除了有較強的課題研究能力外,5位主要成員還專長課程開發、校本教材編寫、教學實施、撰寫文稿等(如圖1所示)。
5.研究條件(人力、物力、財力及設備等)
課題主持人是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高級教師,市、鎮優秀教育工作者;曾主持東莞市“慧教育”專項課題研究并順利結題。主要成員5人是學校行政和中層干部,均主持或參與課題研究,其成果獲市科研成果獎,5位主要成員還專長課程開發、校本教材編寫、教學實施、撰寫文稿等,他們有多篇文章在國家、省、市獲獎和由刊物發表。
經費上,學校成立“課題專項經費”,作為該課題組的專用經費,主要用于專家指引、教師培訓、課程開發等。學校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最大力度上的支持,為該項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由于課題組成員的理論知識仍有提升空間,仍需要不定期請專家指導、引領前進。
二、課題的準備階段
1.開題報告,專家引領
課題立項后,在2020年9月22日順利開題。在開題報告會上,東莞市科研指導小組成員與道滘鎮教育管理中心領導,對課題進行了專業指導,并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2.專題學習,實踐研討
結合專家意見,課題組成員先后開展了多方面的系統培訓,并閱讀了大量課程構建與品牌學校建設方面的書籍,了解課程研究的動態及最新消息。
三、課題的初步成果
在做好其它各項準備工作之后,我們在全校進行了多種形式的問卷調查,針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綜合考察、統計、反饋,研究確定了“四課一體”的教育體系。
(一)“多元至美”的課程體系,完善學科
課題組以“美”為核心,整合地域最優勢的資源,分析地域文化與品質課堂的結合點,以“以教育之美,立時代新人”為目標,以“三級課程”為基礎,結合自身特點,在原有的美育特色課程之上,創設“選修課”,完善“特色課程”,構建共性與個性、基礎與發展、科學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適應學生個性發展與潛能的“多元至美”課程體系和運行機制(如圖2所示)。
1.課程形式的多元建設。圍繞品牌學校的辦學理念,著眼于學生的核心素養,遵守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學校整合各種資源,用體驗課、必修課、實踐課、選修課以及跨學科課、跨年級課等不同方式,構建了以品牌學校為核心的學校特色課程。BA1CFED8-1590-4638-89F1-1AFB9DC535FF
2.課程類型的多元統整。學校以“三級課程”為基礎,結合自身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了由“賞美表達型、玩美益智型、創美探索型、揚美修身型、展美藝趣型”構成了新城小學品牌學校的“多元至美”課程體系。
(二)“探美創美”的課本重構,精準學案
課本,是品牌學校的應用載體,是課堂的有效延伸。建設品牌學校,要組織教師深入挖掘、整合校內外資源,凝聚學校、家庭、社會合力,落實“三級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調動教師課改積極性,引進校外教育資源,強化校本教研工作,組織各學科開展品牌學校重點、難點問題研究,充分發揮課本重構對課堂變革的支撐作用。
新城小學各學科抓住學科課程性質挖掘教材蘊含的特色教育資源,開展“探美創美”的課本重構(如表1所示),引導教師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形成教學模式,提高教師教和學的設計能力,便于學生反思、自學。
(三)“引·人·入·勝”的課堂模式,高效學習
課堂教學是教學質量的“生命線”,是實施“品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打造品牌學校必定離不開品質課堂的精彩細節。在細節上下功夫,從細節的美、細節的品質著手,把推敲課堂、追求課堂的完美和品質,當成每一節課的目標工作和習慣。
課題組立足于教學過程的研究,深入挖掘、整合校內外資源,凝聚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力,落實“三級課程”,調動教師課堂改革的積極性,打造了“引·人·入·勝”的課堂模式(如圖3所示),使課堂得到有效的延伸,成為課程的優良載體,讓學生在行動中積累美、經歷中感悟美,為學生的多元發展提供了平臺,為鑄就品牌學校錦上添花。
(四)“金字塔式”的課題框架,提升學術
建設品牌學校,要組織干部及教師參加和開展品牌學校專門研訓,提升干部的課堂變革領導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務意識,增強教師的課堂變革專業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并為此成立課題組,進行課題研究,為建設品牌學校指正方向。
學校組織全校教師集體攻關,先確定品牌學校建設的總課題,再以總課題為目標,引領全校教師開展多層面、多維度的子課題研究,各學科相互合作、滲透,實現資源整合之美(如圖4所示)。在子課題研究所取得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總課題的探討,以“金字塔式”的課題框架,把品牌學校課題科研所取得的初步成果進一步理性化,逐步形成具有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品牌學校科研模式(如圖5所示)。
東莞市“品牌學校”課題研究項目“基于課程建設促進‘立美教育品牌學校培育的研究”的課題還將繼續,“四課一體”教育體系還在繼續探究。東莞市道滘鎮新城小學課題組全體成員必將認真鉆研相關理論,在專家的引領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積累經驗,加大課題成果的分享及宣傳力度,以課程建設為切入點,提升“立美教育”品牌學校的引領力。
[本文系東莞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課程建設促進‘立美教育品牌學校培育的研究”(課題編號:2020GH068)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陳紅兵BA1CFED8-1590-4638-89F1-1AFB9DC535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