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愛蘭
【摘要】幼小銜接是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的過渡階段,稱為銜接段,是兒童順利適應小學學習生活的黃金時期,為兒童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經驗。幼小銜接工作是多場所、多主體的共同任務,其主要教育目的在于以科學的銜接方式,有效提升兒童的適應能力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當前,幼小銜接工作在一些學校、幼兒園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開展,本文重新審視幼小銜接,明確了共同的責任主體和任務,并基于優化頂層設計、行政力量推動、學習共同體、多管齊下的引領等策略進行探究,以提升幼小銜接工作的有效性,共同為幼兒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能力與經驗的基礎。
【關鍵詞】幼小銜接;實踐探究
一、幼小銜接的再審視
(一)幼小銜接的概念界定
兒童從幼兒園教育到小學教育是一個重大轉折,雖然二者皆為教育,但年齡段、教育形式、學習強度、作息模式等的巨大差異是不可忽視的。幼小銜接旨在利用和創造有利條件,是兒童在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之間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但由于認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大眾更傾向于將幼小銜接置于大班學習階段。幼小銜接是一種教育過程,需要從幼兒園入學開始持續到整個幼兒園畢業。
2021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教基〔2021〕4號),提出“堅持以兒童為本,堅持雙向銜接,強化銜接意識,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促進兒童順利過渡,堅持系統推進。整合多方教育資源,行政、教科研、幼兒園和小學統籌聯動,家園校共育,形成合力?!薄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可見,有效開展需要依托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教育合力,整合教育資源和條件,以促進幼兒的最大化發展。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過渡階段。目前,教育部門對幼小銜接的科學化、規范化作出指導要求,以提升幼小銜接的有效性,其主要目的在于以科學的銜接方式,有效提升兒童的適應性能力和促進可持續發展。
(二)適應性能力發展是幼小銜接工作的關鍵
幼兒園教育基于游戲活動,更強調知識學習的生活化、游戲化的動態性生成,而小學教育主要是以正規課業和靜態知識的學習為主的基礎教育。幼兒園教育過渡到小學教育需要兒童身心的調整來適應,這種適應就是幼小銜接的主要任務,其關鍵在于適應性能力的發展。幼小銜接不當會造成幼兒身心、社會適應性發展等方面問題,如,幼兒會容易疲憊、食欲不振、心理上壓力大、自卑、厭學,社會適應性方面表現出孤僻、不愛與同學溝通等。這些問題都對幼兒未來的人生有很大影響,因此,適應性能力的發展是幼小銜接工作的突破口。
(三)幼小銜接工作的普遍現狀
目前,幼小銜接工作內容已被大眾所知,但仍存在諸多知行不一的問題,如理論與實際操作脫節。其次,頂層設計不合理,缺乏強有力的專業引領與工作機制,諸多因素導致其有效性低,如何科學銜接是本研究的主旋律。
二、提升幼小銜接工作的實踐與探究
(一)優化頂層設計,建立幼小銜接工作機制
頂層設計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局的角度,對某項任務或某個項目的各方面、層次、要素統籌規劃,以集中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以幼小銜接為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設立幼小銜接專題工作項目——幼小銜接的工作機制——明確幼小銜接的工作內容與結構——確立試點——梳理突出問題——解決問題——取得預期的效果—系統化梳理經驗——打造幼小銜接范本——全面鋪開。
(二)依托行政力量,開展幼小銜接各項活動
考核評估作為一種教育評價手段,幼兒園和小學是幼小銜接工作的共同責任主體,為科學有效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可以以評比考核為抓手,優化雙方幼小銜接工作質量。
1.評估指標為責任主體對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指明方向道路,使評估有據可依,為問題的調整提供思路,使幼小銜接工作科學有效開展。
(1)幼兒園考核評比方面。為了讓幼兒園更好落實幼小銜接工作,《鎮(街)幼兒園保教質量綜合評比方案(試行)》中設計了評估指標落實幼小銜接工作。幼兒園根據檢查評估指標,做好幼小銜接規劃,開展幼小銜接課程活動。
(2)小學校方考核評比方面。上級部門應把小學的幼小銜接工作納入年度質量檢查評估工作中,制定評估指標。通過隨機聽課、觀察與詢問學生、電話隨訪家長等方式進行,以真正落實小學的幼小銜接工作。
2.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專項治理檢查。東莞市塘廈鎮教育管理中心組織學區內幼兒園進行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檢查,把環境設備及教玩具、保育教育活動、師資配備和能力素養等作為檢查內容,促進幼兒園落實課程游戲化,防止和糾正“小學化”傾向。
(三)以學習共同體為抓手,形成教育合力,科學銜接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各級教研部門要把幼小銜接作為教研工作的重要內容,納入年度教研計劃,鼓勵學區內小學和幼兒園建立學習共同體,加強教師在兒童發展、課程、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時解決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因此,依托學習共同體中的聯合教研活動的力量是確保幼小銜接工作有效性的關鍵。
1.由教育管理部門牽頭,組建學習共同體。幼小銜接工作是多場所、多主體的共同任務,共同體的成員主要為小學、幼兒園負責教學的行政領導、一年級和大班級的級組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工作者參加等,以形成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為輔的教育合力,共同推動幼小銜接工作的有效開展。
2.開展幼小銜接研討會。研討會的主要形式:雙方互相了解——擺出問題——解決方法—收集反饋材料——達成共識——幼兒園跟蹤及小學跟進和反饋。
3.組織講座活動??裳埿W和幼兒園的主任或園長進行講座分享,通過交流,讓小學的一年級的教學模式大為改變。
(四)多管齊下,引領家長進行科學銜接
家長對幼兒時期的學習生活方式、身心特點等不理解,為了讓幼兒“不輸在起跑線上”,盲目要求幼兒園教授小學的內容,“神童”教育等,這些現象的背后不僅折射出家長對教育的解讀具有功利性色彩,而且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育兒方法。因此,多管齊下有助于引領家長同幼兒園一起進行科學銜接。
首先,幼兒園以家長學?;顒訛橹薪?,開展幼小銜接專項講座活動,以案例支撐理念式的形式,為家長剖析兒童的身心特點和學習特點。其次,使用可視化的游戲案例,向家長解析兒童學習的軌跡和特點,明確一日活動皆課程的課程學習觀念,使一日活動中看不見的隱形學習和銜接以可視化的手段呈現在家長的眼前,逐步改變家長不科學的教育觀念。最后,以《幼小銜接任務清單》為媒介,引導幼兒與家長在家開展親子活動,使幼兒園的幼小銜接課程活動與家庭教育的內容保持一致性。
三、結語
提升兒童適應性能力,為其未來的小學生活助力,以促進兒童的可持續性發展,這是不言而喻的共同愿景。上文重新審視了幼小銜接的概念,明確了共同的責任主體和任務,并基于優化頂層設計、行政力量推動、學習共同體、多管齊下的引領等策略進行實踐探究,以提升幼小銜接工作的有效性。愿每一個責任主體能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兒童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OL].[2021-03-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104/t20210408_525137.html.
[2]教育部.關于印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OL].[2001-07-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0107/t20010702_81984.html.
責任編輯? 羅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