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鳳
【摘要】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長,中年級學生的個性化特征越來越明顯,教師在課堂管理中遇到不少問題,尤其是學生的課堂行為問題更為凸顯。這不僅影響了學生自身的學習,也影響了教師的正常教學及班級學習。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提升課堂自我管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學生;行為契約法;自我管理能力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ker)曾指出:“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里,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當前,學生處于一個相對復雜的學習環境,他們做出的選擇更需要具備一定的自律和約束能力。對于小學中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心理正不斷成長,有渴望管理自己的欲望,卻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筆者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就如何培養學生課堂自我管理能力做了很多嘗試,其中,師生訂立的“行為契約”在培養小學中年級學生課堂自我管理能力中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一、引入“行為契約法”的原因
2019年,筆者接手了一個“聯合班”,該班是從原來四年級八個班的學生中各抽選一部分學生出來組成的一個新班。開學的第一周,筆者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發現了不少問題:學生有的上課愛開小差,有的課堂上愛搞小動作,有的升國旗時嘻嘻哈哈……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筆者作出了多方面的思考:該怎么辦呢?個別談話?通知家長?公開批評……最后這些方式都被否定,因為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是治標不治本的。
學生課堂上種種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為此,筆者嘗試在班級管理中引入“行為契約法”。行為契約是指教師與學生經過共同協商后,簽訂對雙方都具有約束力的契約。針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如上課開小差、不按時完成作業、作業書寫潦草等,教師與學生通過制定目標,分階段實現目標,從而改善學生的不良行為,形成自我管理能力,這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教育策略。
二、制定“行為契約法”的策略
(一)目標要精簡
行為契約中,建議一次以實現一個小目標為主,設定的目標應該是經過努力能取得成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蘋果”。例如,教師想強調學生書寫工整美觀,就暫時不要對學生作業的正確率做過多要求。等到學生已經能寫一手工整美觀的字后,再來關注作業的正確率。否則,學生會感覺目標過多,難以達成,久而久之便喪失信心。契約中,目標的達成,應采取循序漸進的策略。
(二)獎懲要走心
契約中的獎懲制度不能隨意而定,一定要“走心”。如果學生期待的獎勵是“免做作業一次”,但教師沒有經過溝通便自行在契約中填寫:獎勵1本筆記本。這樣的獎勵方式,學生不感興趣,顯然無法調動學生執行契約的積極性。懲罰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定要切中學生的“要害”,方能激發、鼓勵他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良行為。因此,教師在設定獎懲制度前,一定要先了解學生期待的獎勵方式是什么,忌諱的懲罰方式是什么,再把它寫到契約中。
(三)獎懲要及時
教師在契約中設定的獎懲方案,一定要及時兌現,這有利于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良好的信譽度,以便學生有了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有的教師雖然設置了獎懲制度,但是當學生達成目標前來兌獎時,教師卻因工作忙碌或者準備不足等原因,遲遲不給學生兌現,這將嚴重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可信度,并大大削弱了學生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同樣,當學生沒按要求完成任務時,教師沒有及時按契約中的條例對學生做出相應的懲罰,那么學生也自然就不會重視師生之間制定的“行為契約”,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了。
三、執行“行為契約法”的力度
在執行契約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學生違反契約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合理把握執行行為契約的力度。
(一)態度要堅定
班上總會有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完成契約目標的,但又想逃避懲罰。這時,教師既不能動怒,也不能妥協。中年級的學生一個個都很“聰明”,他們在不同的教師面前表現各有不同,常常會“欺負”那些“好說話”的教師。因此,當學生打算違約時,教師一定要堅持“拒絕”,不容學生耍賴,以保證契約的可行性,從而讓學生不敢輕易違約。
(二)巧用集贊卡
學生執行契約的過程中,每天完成了任務后,應該要做好記錄。記錄的方式可以是簡單制作表格,完成后直接打勾。如果想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也可以精心設計各種打卡圖。筆者根據自己班級的特點,精心設置了一份“集贊卡”,學生每周需完成六次任務,分別是星期一至星期五,再加上周末,每完成一次可以獲得一個“贊”。
(三)善設好伙伴
小學階段,有時候,同伴的影響力會超越教師的影響力。在日常的教育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在課堂上不愛發言,但課間與同伴相談甚歡;班級一旦有學生玩一種新游戲,不用多久,幾乎全班的學生都學會了該游戲。這是因為同伴之間的建議和意見更容易被采納,也會產生你追我趕的心理。因此,教師在設置契約活動時,可以以好伙伴的形式來分小組開展,互相鼓勵、互相監督,共同完成任務,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提要求和講道理,更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來影響學生的成長。“行為契約法”是師生經過民主討論,雙方自愿簽訂的,在簽訂之時已明確了不能隨便違反,與傳統的說教方式相比,大大降低了學生的抵觸心理,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學生的自我約束意識,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課堂上的自我約束能力。
筆者相信,契約不僅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小游戲,最終的效果肯定也不僅僅體現在學習上。學生通過在執行契約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守承諾、守信用的品質,也就形成了契約精神,這為學生將來走向成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這種契約精神也將是學生一生的寶貴財富。目前,筆者已經將“行為契約法”在一線教育中開展了將近三年的探討,力求以契約之“慧”,提升學生課堂自我管理之“力”。
參考文獻:
[1]劉朝瑩,劉嘉.做守信的家長? 培養自律的孩子[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2]王曉堂.小學班主任20個難點及其對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王曉春.跳出教育看教育[M].華東大學出版社,2014.
[4]項麗娜.榮格心理健康思想解析[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