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玭
學生評價是以學生為評價對象進行的價值判斷,它是教育評價中最基礎,也最關鍵的環節。從基層實踐看,當下對學生的評價仍多以單純的分數評價為主,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差異化需求。推進學生評價的改革與創新,破除“唯分數”等教育評價頑瘴痼疾,構建科學合理的學生評價機制,充分發揮評價“指揮棒”的功能,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學生評價改革的價值遵循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為新時代深化學生評價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具體指導,體現出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尊重。
(一)凸顯全面發展育人導向
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教育發展的方向和目標要求,也是學生評價改革的重要任務。要實現學生評價改革的任務目標及其豐富內涵,這就要求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僅要重視學生智育水平的提升,也要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構建出良好的教育生態。
(二)倡導科學多元評價方式
基于“五育并舉”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評價取向從甄別選拔轉變為促進發展,要求突破原有以知識為主的評價體系,把多方面的需求轉化為綜合性的評價標準,實現學生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同時,倡導將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作為學生評價共同體的多主體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階段性評價。這種評價機制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不同維度對學生進行更科學有效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和激勵學生學習,引領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堅持實事求是價值追求
《總體方案》指出,教育評價改革要“堅持統籌兼顧,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分類設計、穩步推進,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中小學生評價改革作為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要統籌兼顧、因地制宜。區域經濟、學校理念、學生能力的差異性,決定了學生評價改革在落實時不能搞“一刀切”,而應堅持實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價值追求,創造性地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
二、學生評價改革的實踐探究
(一)“紅星文化”多元評價體系建立
政協委員唐江澎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因此,為學生的身心發展與幸福人生奠基,是基礎教育的責任與目標。
韶關市武江區紅星小學立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未來發展的需求,積極推動學生評價的改革。學校秉承“向往教育”這一核心理念,在“紅星照亮一生”的辦學思想指引下,立足“我是一顆星”的校訓,以培養“習慣良好有品質、基礎扎實有潛質、興趣廣泛有特質”的文明好學紅星人為追求,創新實施了“紅星文化評價體系”。紅星的五個角象征著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五育并舉”,“五育”分別承載著自身的育人目標和價值。紅星小學結合學校特色,融合“五育”,形成了“紅星文化”五大素養評價體系:文化知識素養、文明禮儀素養、體藝科學素養、勞動健康素養、社會責任素養。
(二)“紅星文化”多元評價體系內涵
1.優化評價方式,重視過程性與發展性評價
學生的成長是螺旋式的,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不應只做橫向比較,還需進行縱向比較。這種強調過程性與發展性的評價方式,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日常表現與情感態度等動態變化,能幫助學生尋找發展的生長點,喚醒自主進步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內驅力。
以“紅星文化”五大素養評價體系為導向,學生通過少先隊開展“紅領巾爭章” 活動。同時,以紅領巾獎章為基礎評價,以“進步之星”“班級管理之星”“全面發展之星”“新時代好少年”為階梯式榮譽評價,引領學生不斷向著更高級別的榮譽努力。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力求科學全面地描繪學生的成長過程。
2.豐富評價主體,鼓勵學生自評與他評相結合
以往的評價模式中,往往是教師“一錘定音”,學生則處于被動評價的地位。新的評價體系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過程中有學生自己、同學、教師、家長、社會等多方參與,從而實現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家長參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引導學生在多方位的評價中,關注自我成長歷程,深化對自我的認知,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
“紅星文化”評價體系借助“童心向黨 放飛夢想”入隊禮、“最美青春 自信綻放”成長禮、“揚帆起航 逐夢前行”畢業禮三大活動,引領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樹立成長信心,激發成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以主題隊會、親子活動、心理團輔等為載體,讓學生從他人的系列評價中提煉出一些較為穩定的評價,形成對自己更為客觀、全面的認識,并進而實現自我調節、自我完善。
3.完善評價技術,提升評價效率及質量
為打破單一的書面檢測模式,“紅星文化”評價體系嘗試了多元展示的測評方式,利用生動有趣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科素養、行為習慣、審美情趣、實踐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關鍵性指標進行全方位評價。如,低年級學生通過做字母操認識英文字母、制作鐘表卡片認識時間。中、高年級的學生在國學經典誦讀匯報演出中濡養文化底蘊,在趣味配音中練習英語口語。異彩紛呈的評價方式,讓學科評價不再枯燥冰冷,而成為學生的知識樂園與展示舞臺。
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也為優化學生評價提供了重要支持。學校通過“班級優化大師”,記錄學生的精彩瞬間,引導學生扭轉行為習慣,以質性描述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過程性、階段性及總結性評價,并為學生的發展預期及成長途徑提供建議。
(三)“紅星文化”多元評價體系實踐路徑
“紅星文化”多元評價體系借助于“兩個一”實現落實,即搭建一個活動平臺,打造一門特色課程。
1.搭建“五育并舉”活動平臺
以開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為主導方向,學校全面搭建“五育并舉”活動平臺,讓學生在各項活動中提升技能、培養自信、修煉品格。
(1)德育活動引成長
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鍛煉學生的堅強意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學校多方強化思政課學科建設,充分發揮國旗下講話及主題班隊會的德育主陣地作用,并通過孝老愛親、愛心助殘、清明祭掃、祖國發展我成長等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及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同時,以經典閱讀浸潤學生心靈,結合各種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我們的節日”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深化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影響。
(2)藝體課程創特色
學校開設豐富優質的藝體課程,并通過個性化社團活動和特色課后服務,使藝體課程既面向全體學生,又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如,開設合唱、舞蹈、豎笛、鼓號、剪紙、書法、籃球、田徑、跳繩、毽球等課程,著重培養學生興趣,陶冶學生情操。
(3)科技活動謀創新
學校以“科技節”為契機,常態化開展科普宣傳教育。同時,將科技創新活動融入課堂教學、綜合實踐與社團活動。如,創建科技社團,開展科創教育特色活動,活動涵蓋編程、電腦繪畫、科學實驗、3D創意、機器人制作等項目,將科技教育貫穿于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勞動教育重實踐
學校創設“五個一”勞動教育體系,通過每周一節勞動教育課,每周一項勞動作業,每月一次勞動實踐,每學期一周校園清潔,每學年一次勞動主題成果展示,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技能,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感受勞動的意義與美好。同時,學校以表現性評價為手段,評選出“勞動實踐小明星”,以榜樣的力量深化勞動精神,并將學生的勞動素養納入綜合素養評價當中。
2.打造研學特色課程
研學旅行是一門依托戶外活動進行體驗式研究學習的綜合實踐課程,在發展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功能。學校把握育人導向、彰顯時代特點、堅持因地制宜,將研學根植于粵北這片文化土壤,打造腳尖上的特色課程,構建出“紅色教育”“探索自然”“體驗農耕”“傳承非遺”“智能制造”等多元化研學課程系統。學生以研學手冊為導向開展研究性學習,研學活動后完成相關特色作業,并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匯報。學校還將建立健全學生研學旅行評價機制,把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紅星文化”多元評價體系實踐成效
經過多年的教育評價探索與實踐,學校素質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各項藝體科技競賽均獲得省市獎項,為學校贏得了“基礎扎實、后勁充足、全面發展”的廣泛社會認同。學生在“紅星文化”多元評價體系的指引下,也踐行著學校“紅星閃閃亮,顆顆放光彩”的辦學追求,成長為一顆顆閃耀的新星。學校也將繼續探索校本化學生評價方法,在實踐中構建出更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
構建科學有效的學生評價體系,發揮其引領、導向、激勵、改進等方面的功能,將學生綜合素養評價落到實處,可以切實為立德樹人賦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培養出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