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佩詩
【摘要】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學生在生活過程中的各項活動為本原,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行,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新課程提倡要進行回歸生活的道德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教育。因此,我們將當前的時事熱點引入課堂教學,讓教學課堂面向社會生活,提供應用政治理論知識的機會,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充分發揮“小課堂、大社會”的作用。本文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時事熱點進行闡述。
【關鍵詞】時政熱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學生生活過程中參與的各項活動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行形成以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新課程中倡導要引導小學生從“個體人”轉變為合格的“社會人”,實施回歸生活的道德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教育。當前時事熱點的涉及面很廣,具有情景性和真實性。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初步形成的階段,他們對社會事件的理解不足,這與不同的教學目標互相契合。適時在課堂上引入適當的當前時事政治熱點,可以有效助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充分發揮“小課堂、大社會”的作用。
一、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運用時政熱點的原則
在挖掘現有政治時政熱點素材的前提下,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展開。在選擇現有的時事熱點資源進行教學時,教師不能為了利用這些資源來擴大課堂容量或使課堂看起來更“生動有趣”,而盲目插入一些與教學目標和課堂內容無關的材料,這樣會使得整個課堂教學效果適得其反。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做出相應的努力。
1.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還未完善的階段,他們的知識體系處于尚在構建的基礎上,一些社會事件對他們來說可能較為深奧,他們仍不能很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課與生活密切相關,這就決定了只有選用一些源自或貼近學生生活的時事熱點才能更有利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進而進行解讀、理解并認同。因此,教師在篩選時事資源時,不僅要針對文章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時事,還要從大量素材中篩選和挖掘學生周邊具有正能量的生活事件。只有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貼近學生生活的時事資源,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成為引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積極因子”。
2.辯證看待時政材料
當前所呈現的時事熱點材料的內容應盡可能多樣化。教師應了解和領會所篩選的時政材料,并對其可追溯性有更客觀的全盤把握,以便為學生提供豐富而全面的信息。同時,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材的特點,適當增加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時政內容,并結合提問,使學生陷入困境,讓學生在思維上發生碰撞,在碰撞中進一步思考和辨別,從而有利于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3.與時俱進調整內容
絢麗多姿的社會就像一個萬花筒,瞬息萬變。當前時事熱點資源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源泉活水”。作為教師,不僅要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練就好我們的“火眼金睛”,收集整理相關時事和熱點材料。同時還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緊跟時代的脈搏,及時更新替換教材中過時的資訊,補充先進前沿的內容,而且要及時適應時代,與時俱進地采用多樣化的呈現方式,以圖文或小視頻的形式給學生帶來多感官的影響,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時事,讓課堂教學精彩、多彩、逼真,讓學生走出課本的條條框框,走進生活,創造性、合理地處理課本,使學生能夠分析和理解思維,從而提高道德素質。
二、運用時政熱點點亮《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策略
1.曲徑通幽花木深——于創設情景處引入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師合理選擇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時政熱點來引入新課內容,不僅可以創造與所學知識相對應的特定場景或氛圍,還可以激燃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擦出學生的思維火花,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六年級下冊《學會尊重》這一課時的研究中,有這樣一條時事新聞:天氣逐漸炎熱,而某所大廈的外賣人員一律不得進入大樓。外賣人員不得不在太陽底下等待客人下來取餐。外賣人員受不了高溫,最后暈倒在地。學生們一個接一個地談論這條新聞。他們普遍都能回答出“要學會關心和尊重他人”的觀點,然后順利地進入主題。也有一些學生指出,為什么不設立一個專門的外賣專用通道呢?教師應仔細審查和選取時事材料,進行深入挖掘和剖析,鼓勵每個學生發言,傾聽學生的不同聲音,并對他們的答案做出相應的回答;不找一句說辭,順利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厚而精地完成“法治、敬業、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學目標。
2.柳暗花明又一村——于啟迪思辨時引入
很多時候,在課堂上學生們都會遇到一些兩難的問題,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適時在道法課堂上根據學生實際的思想狀況結合時政熱點來呈現相關的教學內容,處理好兩難的問題,這對學生內心的價值沖突能起到較大的點撥作用,讓他們能在兩難的思辨中思考進行選擇,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指導學生的道德實踐,達到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目的。例如,在談及心中理想職業的時候,學生說出了許多職業:教師、醫生、科學家等。這時,教師利用時政熱點出示因干上殺豬一行而聞名的北京大學畢業生陸步軒的新聞視頻。學生都會產生一個很大疑問:“大學生賣豬肉,那不是書都白讀了?”他們會覺得賣豬肉這個職業,并不那么高尚。陸步軒也認為“我給母校丟了臉、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但當觀看完全部材料后,學生們都認為賣豬肉并不丟臉,能做好一個行業也是需要知識的。教師靈活地運用時事材料,讓學生在思辨中明白:勞動需要知識,職業無分貴賤,行行都能出狀元。這既活化了教材,活化了知識,也活化了課堂。
3.未成曲調先有情——于情感頓悟中引入
知識的建構需要情感作支撐,教師使用時事熱點來拓展課堂內容,不僅可以不斷豐富書本內容、拓寬教學空間難以捕獲或呈現的知識,達到升華主題,還可以沖擊學生的主觀世界,促使學生獲得體驗感悟,實現對抽象教材的具體化理解,以及可以多角度深化文本知識,打開教學思路。如,在講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富起來到強起來》一課時,不僅講述我們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還補充了新的時政材料:“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個國家的青年評選出了我國的新四大發明”,讓學生猜想分別是什么。教師在屏幕上展示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出門不用帶錢包,就帶手機”“高鐵帶給我的舒適是無與倫比的”“共享經濟獲得空前成功”“外賣、快遞都很快”等系列成果,無不讓學生意識到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新發明”的智慧結晶,將我們這張“中國名片”展示得熠熠生輝,使我國競爭力不斷增強,提高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在現在互聯網的普及和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下,我們的課堂不再受教材內容及課堂時空的限制,能源源不斷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體驗和感知機會。
把時政教育引入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了推開一扇時政之窗的感覺,而且激發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動力,學生也從“兩耳不聞窗外事”轉變為“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讓時事熱點資源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助推器”,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常青常新,保持課程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嚴暑玲.他山之“時” 可以攻玉——品德課引入時事的有效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6(8).
[2]張維革.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效利用時政資源[J].中國教師,2018(4).
[3]婁鼎榕.時事資源融入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教師,2016(2).
[4]柯金偉.道德與法治課時事熱點融入探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6).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