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 姚菊容
【摘要】根據項目實施流程,進行問題情境創設,開展基于問題解決,設計任務時間軸和評價量規,提供項目資源包五個步驟設計項目并引領學生進行項目實施,有效培養學生問題求解、決策、批判性思維及創造性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問題情境;項目分解;任務時間軸;評價量規
項目式學習是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它是對復雜、真實問題的探究過程,也是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劃和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如何將項目式學習理念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好地培養問題求解、決策、批判性思維及創造性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呢?下面,筆者以《養蠶》活動為例,進行研究與探索。
《養蠶》案例實施的一般流程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記錄、實驗、制作等方式開展養蠶、觀察蠶、畫蠶、制作蠶工藝品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關于蠶的知識、提升動手實踐能力、積累探究經驗。而項目式學習基本流程包括基于核心問題的情境構建、確定項目任務、項目實施、成果展示和項目評價。開展項目式學習,首先要求教師站在更高的角度統觀全局,充分分析學情、全面評估養蠶的基礎上確定項目目標。根據項目式學習實施要點,確定了“通過開展項目式學習,掌握學科知識(養蠶的方法、蠶的變化、蠶的特點);讓學生在復雜的問題情境中,通過積極地整合、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的項目目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項目設計。具體流程如下:
一、創設真實而開放的問題情境
首先,建構一個復雜、真實的問題情境,確定項目主題與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探究。《養蠶》活動問題情境創設:東莞一養蠶基地,在網上發出一則消息:本基地因缺少養蠶技術人員,導致蠶的成活率偏低,使基地處于虧損狀態。為了扭轉殘局,提高收益,現急需聘請養蠶技師,幫忙提高蠶的成活率。讓我們一起思考:如何提高蠶的成活率?
任務具有挑戰性,而且與真實生活結合,于是,項目主題自然生成——《我是養蠶小技師》。
二、開展基于問題解決的項目分解
“如何提高蠶的成活率”是一個開放性、復雜的問題,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對任務進行討論、分析,引導學生思考:提高蠶的成活率,需要考慮哪些問題?于是,通過分析、分組討論,學生想到很多問題:怎么樣選擇優質的蠶種?怎么樣給蠶建一間安全舒適的“房子”?怎么樣根據蠶生長階段選擇桑葉,并保證桑葉的質量?怎么樣喂食最科學(時間、食量、喂什么桑葉)?養蠶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什么樣的條件最適合蠶寶寶生長呢(溫度、濕度、光照、空氣要求)?怎么樣觀察蠶是否生病?怎么樣預防疾病?怎么治療病蠶?可以通過人工技術來幫助蠶寶寶生長嗎?學生討論的過程,其實是學生深入思考、分析問題的過程,經歷這一過程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培養學生發散、批判、探究等高階思維。一個復雜的問題也隨之分解成很多個有層次、有關聯的小問題。此時再組織各小組根據列舉的問題進行討論,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掌握哪些核心技術?經過討論,學生列舉出許多個小任務:優選蠶種;精選桑葉;科學喂養;創造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擁有成熟的養蠶技術(蠶成長各階段應注意的事項,如,清潔、睡眠、燥音);適宜的氣候條件(溫度、濕度、光照、空氣要求);蠶的疾病預防與治療;人工辦法幫助生長(養蠶EM菌液、噴發酵液)……這些小任務的確定為項目的推進奠定了基礎。
三、制作切實可行的任務時間軸
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許多不可預知的問題,如何讓學生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保證項目的有效實施?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對項目進行整體規劃,并根據實際情況制訂任務時間軸。讓學生根據任務目標開展活動,逐步達成任務,并對完成情況進行記錄,以便教師了解各小組項目實施情況,及時提供指導或幫助。時間軸包括時間、任務、學習目標和完成情況四部分,任務時間軸的確立,對學生按時完成任務、努力達成目標起到了引領和指導的作用,能有效培養學生有條理、有目的、分步驟做事的習慣和問題解決的思維。
四、設計系統具體的項目評價量規
每個項目都配有一個配套量規,學生通過看量規知曉整個學習過程各個環節的標準,而且這一標準還分為需要規避的錯誤行為、合格水平和優秀水平三種,評價標準清晰、具體、有層次,學生在學習時也會按照標準要求自己的行為。評價量規的設置讓學生清楚各個環節的學習結果的評價標準以及避免的錯誤,給予了學生發揮個人能動性的空間,也給予項目評價提供了參考的依據。
五、提供項目實施的指導與資源包
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有的資料學生可以通過努力而得到的,而有的環節或某個問題,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思維難度比較大的。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資源,幫助學生獲得資料支持或解決難題的指導。教師可以根據學情及綜合考慮學生的學業水平整理一些資源,可以是微課、幻燈片、視頻、文字材料,也可以是表格、方案、記錄單等。如《我是養蠶小技師》資源包,里面包括養蠶視頻、蠶的一生文字參考資料、養蠶專家講座視頻、對比實驗的方案設計范例、如何進行測量和記錄微課、觀察記錄單、研究報告范例等。目的是給學生提供可借鑒學習資源或必要的方法技術指導。
項目設計完成后,學生根據任務時間軸進行了項目實施。如,“怎么樣給蠶建一間安全舒適的“房子”?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需要用許多學科知識,數學——需要養多少只蠶,建多大面積的“房子”,長、寬、高多少比較合適?美術——該如何設計,制作成一個什么形狀?科學——選擇什么材料來制作才舒適,怎么樣才通風?等等。這種跨學科運用知識是很自然發生的,是學生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而自發整合的。它是學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整合與應用,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跨學科知識應用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而這種根據教師提供的任務時間軸,有目的、有選擇性地整合運用學科的知識,一步步完成任務的過程,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活躍、提升的過程。正是這一個個真實而具體的任務,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不斷地發展與提升。
在項目展示階段,更讓人驚喜的是,學生的成果不再是一個蠶繭工藝品、一張蠶畫、一份養蠶記錄,而是一份稚嫩的研究報告、一本充滿童趣的養蠶技術手冊、一個拍攝完整的養蠶視頻、一本蠶的科普繪本……成果展示環節召開“提高養蠶成活率”的經驗交流會,學生對養蠶成活率進行了具體數據分析,提出了“提高養蠶成活率”的策略,現場回答其他人的提問。這些研究成果浸潤了學生多少的心血,凝聚多少個組員的智慧,但這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見證,是學生跨學科運用知識的碩果。從我是養蠶小技師主題活動的實踐到項目式學習的探索,如繭的一生,經歷了繭殼艱難的歷練,也迎來了“破繭成蝶”重生的驚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分理處課程指導綱要[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李斌,劉超.新校長——項目式學習[J].武漢:速讀雜志社,2017.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