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華
(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2015年1月19-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希望云南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三個定位”重要指示。7年來,云南民族大學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事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提出的“三個定位”的具體措施,立足于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和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云南民族大學為教育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與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省屬重點大學,是新中國最早成立的民族院校之一,也是建有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示范基地的單位之一。2013年11月14日,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在云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舉行基地掛牌儀式。
多年來,云南民族大學根據學校實際情況以及培育適應并能推動區域體育事業發展人才和形成優勢教學與競賽訓練模式的需要,結合學校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而增設校本課程,以供民族傳統體育學碩士學位的學生、體育專業本科學生、其他學院學生的公共體育課選讀學習,基地建設的成效明顯。這對推廣民族體育文化、提高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運動成績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參加歷屆全國、省市民運動會代表隊隊員的比賽訓練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這其中民族傳統體育基地承擔著重要角色。基于此,本文以云南民族大學為對象進行調查整理,實地調查走訪,闡述云南民族大學傳統體育基地建設經驗和啟示,將對研究成果進行細致認真的評價,旨在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的建設提供重要的建設經驗和科學的理論啟示。
云南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依其項目建設規模和籌建的目標來看是綜合的基地。民族體育項目的設置,結合學校以獨立單位身份參加歷屆云南省民運會和代表云南省參加全國民運會的實踐經驗,圍繞民族區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掘要求和發展民族文化的現實需要而進行設置。截至目前,基地設置有高腳競速、蹴球、秋千、板鞋競速、射弩、民族健身操、吹槍、龍舟、陀螺、武術等民運會比賽項目,并以此為基礎成立了相關項目運動隊。
由表1可見,各項目運動隊均配置了1-2名數量不等的教練員,人數最多的運動隊47人,最少為4人。各個項目運動員的選拔條件及范圍均為在校內有正式學籍的全日制少數民族學生(大一、大二),訓練方式為日常訓練和集訓兩種方式,在日常訓練中,每周訓練次數2-4次的有蹴球隊、武術隊。每周訓練次數3-5次的有秋千、民族健身操、射弩、吹槍、陀螺等隊伍。高腳競速隊、板鞋競速隊、龍舟隊每周4-6次,其中龍舟隊因其訓練場地為校外訓練基地的特殊性,因而實行工作日在校內體能訓練為主,周末前往龍舟項目訓練基地進行登舟練習。各項目運動員的訓練時段均在不影響學習的課后時間段進行。集訓時段安排在運動賽事開賽前2-3個月,期間嚴格打考勤,執行請銷假制度。

表1 云南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運動隊覽表
云南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示范基地,是云南省唯一一家國家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示范基地,以學校體育學院為依托而建,場地建設資金主要來自政府財政撥款,由民族大學招標建設。截至目前,基地建有民族傳統體育訓練館1座,專用的高腳競速塑膠跑道、專門的射弩訓練場地、秋千場地2塊,陀螺場地4塊,綜合體育館1個,內含民族健身操館3個。
從表2可見,訓練基地場地設施比較完備,場地“一地多用”規劃得比較好,“合用”場地的利用,實現場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場地建設嚴格按照國家和地方對少數民族體育競賽場地建設要求而施工建設,旨在更好地讓運動員熟悉運動場地,發揮訓練和競賽水平,以提高民族體育競賽項目的成績。

表2 基地的場地使用情況覽表
基地師資力量相對齊全,擁有一支50余人規模的師資隊伍,職稱包括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師資隊伍不僅結構合理,而且專業素質高、科研能力強。絕大多數教師參加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練員和裁判員的培訓,并在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與訓練過程中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基地還是民族傳統體育學碩士學位的攻讀和學位授予單位,培養研究民族文化、民族體育教學與訓練等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基地在實施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時,實行公共體育課的理論與實操教學、體育專業學生的理論與實操教學以及民族傳統體育競賽和表演項目運動隊的選拔和訓練相結合。公共體育課主要通過“游戲”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的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特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傳播民族文化,培養終身體育意識。體育專業學生的理論與實操教學由專門項目的專業教師及教練進行科學施教,分階段進行專門教學,其意義在于教授學生民族傳統體育理論及項目實踐經驗,起到傳承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作用。民族傳統體育競賽和表演項目運動隊選拔與訓練,由12名教練員負責選拔與訓練(見表3)。從職稱來看,有教授1人,占練員總教練人數的8.3%;副教授5人,占總教練人數的41.7%;講師3人,占總教練人數的25%;助教3人,占總教練人數的25%。可見,基地的教練員隊伍結構合理,新老教練配合執教,從教練員層面來說體現新教練對老教練執教經驗的繼承,從運動員層面體現運動員和不同執教經驗的教練員學習,共同為基地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

表3 基地民族體育項目教練員職稱結構
云南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多次承辦云南省民運會和全國民運會表演項目,并以獨立單位參加云南省民運會,獲得優異獎項,對競賽的組織與運動員選拔訓練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基地正在穩步地發展成為云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科研訓練以及教學中心。優秀的理論基礎指導科學的訓練方法,促使基地的民族體育項目運動成績穩步提升(見表4),在提升基地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和傳承領域的影響力的同時,也樹立了基地師生切身弘揚優秀文化的自信心。

表4 訓練基地近倆屆全國和省級民運會獲獎情況
從表4可以看出,基地能夠取得這樣輝煌的成績,是基地結合長期積累的理論基礎進行科學的運動訓練而取得的。基地重視科研工作,經過全體教師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2000年至今,學院教師先后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民族教育學科國家重點課題子課題1項;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4項;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基金項目1項;云南民族大學教學科研項目1項;云南省體育局橫向聯系課題1項;出版學術著作4部;主編、參編教材10余部;公開發表體育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篇);獲省部級科研論文獎4項;獲地廳級科研論文獎15項。基地依托學校辦學特色,發揮自身優勢,開創了民族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點豐富,源于各民族生活生產的原始積累,容易被各族群眾接受和參與,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云南民族大學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建設過程中,始終有明確的功能定位和發展規劃。
(1)民族文化傳承。全國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云南省內聚居著人口超過5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多達26個,占省內常住人口的1/3以上。民族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多元豐富的民族文化需要傳承、發揚。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資源相當富集,全校目前已經聚齊來自全國各地的56個少數民族學生,這無疑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非常好的條件。而民族傳統體育,是少數民族群眾對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的積累。云南民族大學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深層次探究優秀民族體育文化,并將研究成果與實踐應用結合起來,開設了《武術》、《板鞋競速》、《民族健身操》、《陀螺》等等一批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創新引入體育課堂教學。未來規劃依托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性、邊疆性、國際性”特色辦學理念,發揮自身優勢,開創出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局面;
(2)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競技能力培養。民族特色,體現于民族體育屬性中的競技體育的屬性,通過競技體育方式,體現出的是不同民族對于自己文化的詮釋與表達。同樣通過競技體育方式,促成文化在各民族間交流,進一步帶動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基地的建立,不僅帶動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也帶動民間競技體育項目的比賽效果、訓練方式方法與比賽技巧等方面的創新進步。因此,建立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培訓高素質的競技項目教練員,以教練的專業水平對民族體育項目運動員采取科學專業的訓練,促使隊員適應規則適應比賽,掌握技術要領,并通過以賽代練方式,學習交流,提高能夠用于實戰的競技水平。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是一種兼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載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和訓練活動載體、傳播和交流少數民族文化等多種具有教育屬性的特殊載體。這其中的民族文化載體功能是這幾種載體功能的核心,服務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踐行民族項目競技訓練,提高項目競技成績。創新包括民族文化課程、民族競技體育訓練理論與方式方法、教練員和運動員培養機制等多種途徑,進而推進基地載體功能建設。
云南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就是這樣一個載體,專業教學層面,一直以來走現代與傳統結合的發展模式,除了開設常規專業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田徑、羽毛球等常規現代體育以外,也將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課程、板鞋競速、高腳競速、秋千、吹槍、表演、武術、陀螺、蹴球、射弩、搶花炮等十多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到基地體育課程教學之列。而且其中的項目也常年進行隊員選拔及訓練,用以歷屆省民運會和市民運會各項目的參賽,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參加民族體育賽事,一來可以檢驗基地建設成果,二來可通過民族體育賽事與其他單位交流學習,通過“以賽促建”相互交流和吸取基地建設成功經驗,是促進基地建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之一。自1989年云南省第4屆民運會,云南民族大學以獨立單位出隊第1次參賽,此后的第5屆、第6屆、第7屆、第8屆、第9屆云南省民運會也從未中斷參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另據2013年建立云南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示范基地建立為新起點,先后參加了2014年第10屆、2018年第11屆云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成績穩步提升。此外,“民體杯”全國民族健身操推廣大賽于2019年在云南民族大學呈貢校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3支代表隊500余人參加比賽。2019年成功舉辦了云南民族大學首屆民族健身操、舞蹈大賽等。豐富的民族體育賽事參賽經驗,既得到了交流學習,同時也形成了扎實的基地建設經驗。
基地的建設,民族體育項目訓練的組織與實施,離不開教練員隊伍的建設。目前云南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擁有的這支綜合素質高的教師隊伍,教授7人,副教授15人,絕大多數教師參加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練員或裁判員的培訓,并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與訓練過程中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其中趙靜冬教授與寸亞玲教授為教學名師,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與科研方面建樹良多。在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的助推下,不僅能夠培養出一批批新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還能夠培養出高質量的少數民族體育專業高素質人才,為基地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最寶貴的力量。
云南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的成功建設經驗,無疑是有益的,附有啟示意義。在基地建設過程中,既要定位基地的功能和目標,發揮基地在傳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傳統體育競技能力、培養傳統體育教練員等方面的作用。又要發揮基地對民族傳統文化、傳統體育項目競技訓練、傳統體育課程設置等方面的載體功能。也應當重視比賽交流,傳統體育基地的成功建設,通過以賽促建交流學習是一種非常有助于基地發展的方式。此外,師資力量以及質量是基地高質量發展的保證,高水平師資力量來組織一線教學實踐,對基地的建設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自2013年在云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掛牌成立“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示范基地”以來,在傳承民族體育文化、開展民族體育活動、培養民族體育工作者和專業人才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科研成果顯著,基地已建樹多篇國家社科項目,形成了眾多民族體育教材,為基地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是寶貴的、有指導性的。在區域內來說,為今年認定的云南省首批7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建設性指導和科學的理論啟示。從各地方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的實質性建設來講也有一定的啟發性意義。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建設,應如何集合優勢資源來確定發展目標,實現基地的功能,如何通過合理方式實現基地的成功建成和高質量發展,上述案例的經驗給出了可借鑒的成功案例。從民族體育項目、場地器材、師資隊伍、交流學習等基礎方面著手,注重基層平臺建設,涵蓋文化傳承、人才培養、專業建設、課程創新等方面的協調發展,成績顯著。并得出基地的發展目標要求和功能定位要求,推進基地載體功能基礎建設,夯實民族體育項目訓練與傳承,以賽促建,重視交流吸取成功經驗,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助推傳統體育基地高質量發展的成功經驗。以此為啟示,為更好地服務云南省多民族、多文化的區域特色,引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建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