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
(隴東學院 甘肅 慶陽 745000)
“體教結合”的含義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教育工作的實際發展,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應該有效結合,利用學校形成文化教學和運動訓練相結合的體育儲備人才培養機制與運行體系。在現階段的研究中,學者們并沒有針對“體教融合”做出明確的解釋,本文認為“體教融合”可以理解為將人全面發展作為競技體育的展開基礎,通過融合體育和教學兩個系統的資源,使二者能夠相互滲透,形成共同的前進動力,為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更大的幫助。
《意見》是將國家體育總局的發展和部署放在首要位置,將教育部頒發的體育教育要求放在第二位置,反映出體育教育的前行態勢,為我國體育教育提出了嶄新的需求和部署。義務教育、高等院校教育中舉辦的體育賽事都由教育部門、體育部門共同組織計劃完成,將教師注冊資格審查、職業化青少年體育賽事舉辦進行統籌規劃,建立青少年體育賽事舉辦的總體監督監管部門,對青少年中具有體育能力的學生組織選送省隊、國家隊。并且邀請社會上具有資金基礎的企業支持青少年體育事業,教育界也需要增強對體育事業的關注和認可。
教育界對中小學開展體育課余訓練、體育教育等工作秉承著支持態度。指的是學校舉辦的體育賽事需要豐富多彩、形象種類多樣化;最大化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避免其受到文化課程教學過于嚴重的影響。結合當下新提出的“雙減”政策,學生需要每天完成必要的體育訓練內容,訓練的具體項目可根據學校布置和學生自行選擇。使得學生的課余時間能夠最大限度參與體育訓練,引導其建立端正的體育訓練理念,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
“支持學校建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是《意見》提出的,這在我國體育教育中從未有過這類要求,稱得上是史無前例的表述。其中應當暗含了對大學生課外體育訓練的指導、對體育俱樂部建設的整體規劃,其實施的主要意義是將競技體育與大學生日常體育相結合,也為體育領域的校園教育和社會教學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強化體育教學規模,讓更多人能夠通過教育平臺實現個人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通過教育設施的優化,讓青少年的身心能夠健康發展,實現更強的社會價值與教育價值。
“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指的是當下體育教育的廣泛性和深度明顯不足,青少年在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領域中難以得到良好的成長空間。且體育競技系統與體育教育系統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人員水平不同、場域不同、比賽性質不同、競技結果不同等導致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十分明顯。可見,完善青少年體育競技體系應當是在經濟體育和校園體育中建立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互相引導的機制,強化對青少年體育經濟的社會、教育部門認可程度,使得兩種競技形勢之間成為相近、相關的體系。
針對學校的區域、特色、能力等建立籃球特色、冰雪特色等體育學校,這與我國體育教育歷史上的兩種教育形式具有相似性,也需要在日后校園建設階段對兩種學校的命名、領導權威等進行優化和重視。《意見》提出了“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和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新要求,需要進一步提升特色體育學校的建設績效。首先,需要樹立學校的體育教育特色,將某一項體育項目發展為“人人了解、人人參與”的體育項目,使得學校內部的訓練氛圍逐漸深化;其次,學校能夠強化對某種體育項目的教育培訓工作,力求能夠將其建設成為區域內部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學校之一;再次,特色體育學校能夠與省隊、國家隊之間建立人才輸送的關系,將學校內部的優質人才運輸得到更為寬廣的發展環境中;最后,通過特色體育校園建設能夠帶動區域間其他校園體育活動開展的熱情、體育校園建設的廣度等。
體育教師是開展體育教育的關鍵環節,校園內部得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直接受到教師能力的影響。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體育教師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量得到了極大程度提升,在日常教學、課后體育訓練等階段都需要體育教師身體力行。且中小學生在體育學習階段具有自身主觀能動性,希望結合自身的喜好選擇體育項目。進而,需要將新一步提升體育教師的運動訓練能力、體育教育能力,確保其能夠熟練掌握2-5個體育項目教育,實現中小學體育教育事業的新發展。
體教結合與體教融合的教育目標有著極大的差異性,因為兩種教育都承擔著提升青少年綜合能力的義務,所以很多人習慣于將二者混為一談,導致教育過程中方向出現偏差,二者的教育目標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所應用的教育手段也是不同的。將執行目標轉變為提高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培養全面發展的運動人才,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改善學校的校園文化,為學校贏得更多的榮譽。“體教融合”改變了“體教結合”下學校組建運動隊、訓練運動員,想要追求學校的短期目標的做法,借此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提供了更大程度的幫助。
體教結合的主體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性,不同的主體會對于教學的整體目標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之中,需要將體育教學的培養主體進行明確。目前體教結合中通常會利用體育與教育系統進行教學的規劃,體教結合強調以教育系統為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保證教育系統能夠發揮更強大的功能。而體教融合則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需要體育教師將更多的教育資源讓學生進行融合應用,保證教育能夠實現更好的效果。
競技體育儲備人才培養系統與教育系統的融合會將所有學生覆蓋在內,在實現綜合性發展的基礎上,還能夠幫助其重點提高體育特長,借此使學生實現德智體的全面發展。但是“體教結合”的培養對象首先是擁有一定運動經歷的運動員,然后才是學生,與本身的培養目的相違背,導致其培養效果明顯下降。
在體育行業發展的過程中,要想實現中國夢的建設,就需要實現體育強國這一目標,更大程度地實現創新發展,其已經成為我國體育工作建設的基礎。雖然在近年來,奧運會、亞運會上,我國的成績都名列前茅,但是依然不是體育強國,在競技體育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普通民眾并沒有比較強的健身意識,學校體育生的素質并不是非常強,所以實現體育強國已經成為中國夢建設的精神訴求之一,也是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動力,對于我國競技體育發展,能夠提供更大程度的保障。“體教融合”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結合現階段體育教育領域的問題和弊端進行深度考量,力求能夠在科學發展觀、教育政策的引導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構建“體教融合”的培養機制,能夠進一步將競技體育和校園教育相結合,提升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整體力量,對有效節約社會資源、構建和諧文明社會、活躍校園體育教學質量、弘揚中華民族體育精神等具有重要意義。從過去一段時間來講,“體教結合”為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因為其中依然存在各種問題,導致其并沒有實現全部作用。所以需要利用“體教融合”的培養模式,進一步促進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使我國繼續朝向體育大國的方向邁進。
優化競技體育發展方向的目的是為了使我國競技體育效益明顯提高,進一步實現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是科學發展觀,而科學發展觀的重點則是以人為本,所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競技體育教育工作的重點,需要實現德、智、體、美的綜合性建設。隨著我國經濟建設逐漸深化,經濟體育朝著多元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為了通過體育方面展現出我國的經濟能力、綜合國力,需要將體育教育與經濟體育深度結合,完善人才培養和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實現人才培養、教育的市場運作機制,確保我國經濟體育人才輸送的穩定性、可靠性。然而從“體教結合”發展歷程來講,體育和教育中分別建立了不同的培養體系,在這兩種體系中依然沒有幫助運動員實現全面發展,所以“體教融合”在“體教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的融合,利用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與方式,使競技體育人才在教育環境中,不僅能夠發展自身的體育特長,而且能夠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使運動員主觀能動性有效發揮,促進其全面發展。在這一基礎上,為其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方式。
“雙減”政策對體育教育改良的力度較大,大幅度增加體育課程在整體教學中的比重,且首創布置體育作業行為,成為我國教育領域的先驅力量。針對以上政策可知,其中心是進一步強化跨學科教育對學生的培養,力求能夠在基礎教育中形成“多維交叉,綜合培養”的機制。在我國專業訓練體制中,由于競技體育脫離教育的大環境,教練員沒有系統地接受過文化及理論方面的培訓,專業運動員也沒有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其相互之間是老式的師徒傳授,依賴經驗式的培養方式,很容易形成不計成本的粗放式訓練。而此時中小學體育教育改良實現了“從娃娃抓起”的體育訓練機制。根據“雙減”政策要求,小學1-2年級需保證每周4節體育課,3-6年級每周3節體育課,且每天全校學生需保證20-30min大課間活動,小學階段學生每天約有1h時間從事體育鍛煉。怎樣確保每天體育鍛煉能夠獲得理想成績是教師教學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結合“雙減”的教育變化,無疑是對體育教育、體育競技領域的極大推動作用,通過特色體育、校園體育等不同培訓模式建立,能夠進一步優化體育事業的發展進程和前景。
建立完善的教育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競技體育的發展基礎,能夠有效貫徹科學發展觀。我國教育界和體育界需要改變傳統思想,對其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進一步體會競技體育在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將競技體育容納到教育工作之中,使體育訓練能夠貫穿到各項校園活動之中,借此有效實現健身、娛樂育人的目的,將體育訓練作為學校體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在這一基礎上,才能使競技體育和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地結合,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動力。
教育部門需要認識到,學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場所,其中同樣包括體育人才,這是教育部門的責任之一,所以在學校教育工作中,需要進一步保證學生實現德智體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形成屬于自身的興趣愛好,為其今后從事競技體育提供基礎。互聯網教學給予我國教育教學領域新的方向和手段,對于教師隊伍而言,這一變革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尤其是針對一些年紀較大的教師,這類群體對于互聯網的認識和應用經驗不足,經常會在使用新型教學方式中感到困惑。學校教師需要重點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養,明確當下學校體育教學的核心與方向,借助互聯網平臺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的體育教學隊伍。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了解體育教學要求,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調整和剔除傳統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誤區,確保自身的教學理念能夠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適應。學校也需要給予教師進修和提升的機會,組織不同院校之間體育教師的交流和溝通,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用。通過這一方式,以學校為發展基礎,建立不同層次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使競技體育能夠與教育更好地融合。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使學校成為培養競技體育的重要途徑,體現其全面培養人才的作用,進一步落實以人為本的觀念。
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政府行政管理體制也在不斷改革,學生體協在接受管理的過程中,會從政府轉向社會,所以需要轉變教育部門從宏觀角度出發,使其職能實體化,實現促進體育競賽發展的作用,改變體育協會的會員制度變成多元化制度。需要學校具備完善的體育教學設備,確保每一個教師都能夠借助互聯網完成教學內容。需明確,并非所有類型的體育課堂都可在互聯網中開展教學,教師需要根據課程內容合理配置互聯網教學比重。由于互聯網自身具有兩面性,在涵蓋海量信息資源的同時也會帶有一些消極信息,影響學生和教師的身心發展。在借助互聯網資源教學的同時,教師也要“擦亮雙眼”甄別教學信息,發揮互聯網的教學積極作用。而且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構建完善的體系,制定學校運動隊管理人員和教練員等各方面的法規制度,借此使其能夠發揮出更好的效果。首先,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組織機構,使學生體協能夠形成市場化發展,獲得更大程度的提高;其次,是需要建立科學有效的競賽規則;最后,是指導學生參與到單項體育協會的工作之中,并劃分出明確的工作內容,帶動不同協會的發展積極性。
首先,重構青少年運動員培養機構。將高水平運動員作為青少年運動培養與教育的引導者,將國家級、省級優秀運動員引進高等院校接受教育,在高校經濟運動員隊伍進行部署和優化。在此基礎上將目前體育系統中具有高水平、高能力的運動員逐漸蔓延到全國領域內,使之充實國家體育訓練隊伍。在高等院校體育訓練中秉承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將“金牌”“名次”的重要性適當降低。高校競技運隊訓練、比賽的經費籌措實施以國家劃撥為主,學校自籌、企業贊助多渠道支持方式。針對一些種類特殊的體育運動項目,如高消耗、低年齡階段的訓練項目,需要建設相應的體育訓練社會俱樂部,實現社會教育與校園教育相結合的發展形式;
其次,需要建立省市、全國等不同階段的賽事結構,按照運動員的年齡、能力進行詳細劃分,確保各個省市都能夠參與到體育競賽和運動員選拔等環節,避免體育系統壟斷人才的現象繼續蔓延;
最后,競技體育管理機制的重構。政府對體育賽事的關注特點為“管辦不分”,這一理念對體育競技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需要將其放在宏觀位置上對體育競技事業成長和發展進行監督和監管,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對其進行管理和促進。
我國競技體育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立體育大國,發展方式必須做出根本性的改變,“體教融合”培養后備人才是當前的發展趨勢,其展開思想是以人為本,需要在體能訓練基礎上提高自身的實際水平。與“體教結合”相比,“體教融合”能夠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滿足我國體育強國建設的實際需求,教育制度改革和陽光體育的落實為其實現提供了幫助,“體教結合”向“體教融合”轉變,包括優化教育思想、改變管理方式、變革競賽目的、拓展融資渠道的建設時間,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