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麟凱 劉長江 王小春
(西安交通大學體育中心 陜西 西安 710049)
早在2014年習近平主席就提出我國經濟發展仍處在重要的爬坡階段,我們應該加強自信,敢于面對我國經濟發展短板,推陳出新地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作出三大改變。先是從單靠出口投資增長轉向消費與出口投資協調增長;再是從依賴第二大產業的增長轉向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共同發展的局勢;最后是從物質資源消耗轉向科技、勞動者修養、管理創新度的提升。通過對我國當前經濟“非常態”增長模式的自我揚棄、優化經濟結構、改變發展驅動要素達到綠色且可持續發展的形式。
在經濟新時代下,政府機關部門應大力簡政放權,使市場經濟重現生機,使其發展前景更趨于平穩的狀態。處在社會經濟新時代大背景,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的休閑體育,在地方整體經濟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從而為陜西省體育產業帶來了明顯的發展契機,體育產業發展的相關環境也能得以全面優化。
“十二五”期間,陜西省的社會經濟保持了以往的快速穩健發展態勢,陜西大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生活環境持續改善,大眾的收入水平增長幅度較大,全省經濟運行狀態一直保持良好狀態。
陜西居民收支情況會直接影響體育消費情況。消費支出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而增長,從2016年消費支出為13943元到2017年的14900元,支出金額比往年增長6%。研究表明(見圖1),經濟收入的漲幅會影響人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因此,居民消費行為是發展體育事業的有力能源。

圖1 2014-2017陜西省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對照表
2019年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簡稱創新港)建成,是中國首所沒有圍墻的大學,是一個把高端科技研究、培養專業性人才、科技成果轉化基于一身的巨型科研機構(總建筑面積約159萬m2)。創新港作為中國西部智慧學鎮,以國家需要為目的,將自身定位為西部科研教學高地,大力提高學鎮創新能力,以推動陜西地方發展,與西部大環境保持并不斷優化良性互動關系,推動西部科技創新水平提高。與陜西各地級市加強合作交流,與國內外先進科技研究所合作,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整合優良資源,使創新港成為增強西部乃至是全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發動機,使陜西省真正能與國際接軌,更全面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陜西省的發展,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
近年,我國相關部委發布了眾多扶持體育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例如,《體育產業“十二五”計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保障了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夯實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基礎,激發市場活力和國民消費熱情,建立了體育消費的基本格局。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的朝陽產業,應降低產業壁壘,加強平臺支持,壯大體育市場主體,做好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導向工作,實施“體育+”聯合模式,促進不同領域融合發展。隨后《“十三五”規劃》發布實施,明確指出要以人為本,全面提升健康水平,加大體育設施的建設力度,繼續落實全民健身戰略方案,科學指導,持續為休閑體育產業添加新的發展動力。與此同時,陜西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方針,結合本省的資源優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符合當地的政策支持,以“十大體育惠民”工程、體教結合政策實施、基層體育建設、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導向制,進一步明確了指導思想,確定戰略目標,找準發展重點,為陜西省休閑體育產業升級打下堅實基礎。
“要致富,先修路”,可見道路交通在全國省市區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便利的交通可以使本地產品與外界產品互換,為商品提供流通的渠道。因此,暢通無阻的交通樞紐是開拓休閑體育產業必要條件之一。陜西作為西部大開發橋頭堡、一帶一路拐點,其地理位置具有承東啟西、東聯西進的區位優勢。早年,在國家道路規劃“四縱四橫”西部省際道路和“五縱七橫”國家主干道中,共計6條公路途經陜西,并把陜西以“米”字形的規劃網涵蓋其中。陜西政府機關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并以此為基礎,積極擬訂適應西部公路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該意見提出后,規劃以覆蓋陜西的6條國家主干道為主,建成全省高速公路系統;京昆高速、連霍高速、滬陜高速、福銀高速、包茂高速,均以西安為交匯點(圖2);青銀高速途經陜西路段,呈東西方向,橫貫陜北區域的能源化工基地。6條主干道連接全省10地(市),通達所有規劃的國家、省級高新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部分工農業生產基地和主要旅游景區。

圖2 陜西省高速線路圖
陜西省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和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同時也是擁有眾多教育資源且在校學生人數最多的省份之一。據數據統計,陜西省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其中包括以西安交通大學為首位的985、211工程國家重點高校以及部隊院校15所,具有省級高水平或省部共建的大學14所,省屬普通本科學校30余所。截至2017年末(圖3),高等院校共收錄研究生4.36萬人,本專科院校收錄學生30.35萬人,成人高等教育7.58萬人等,同比去年總收錄人數增加近46%。高級 (普通)中學共收錄高中生60.78萬人,小學生48.05萬人,同比去年總招生人數增長了32%。其中,小學、初級中學學生年齡人口凈入學率分別達到了99.97%和99.95%。陜西省不僅因高校數量多和受教育人數多的優勢位居教育大省的行列當中,同樣是我國重要科研中心之一,省內的教育事業在我國科技創新與科技提升有著突出的貢獻。

圖3 2016-2017陜西省各級各類教育基本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運動會(簡稱全運會)是屬于國內所有運動員的盛會,是目前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頂級體育賽事,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最高競技水平的平臺,是我國為了國際賽事的練兵場。它不僅可以賦予人們體育競技頑強拼搏的精神,還可以提升一個民族的自信心與凝聚力,促進社會的穩定。還可以加快社會發展,帶動承辦地區體育產業、事業提升來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陜西共申辦過三次全運動會,都以微弱差距錯過了舉辦權。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政策落實,陜西省經濟穩步提升等,種種數據說明陜西省有能力舉辦全運會。2016年1月4日,陜西最終獲得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的舉辦權,也為陜西省多項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牽引力作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產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經濟基礎為產業發展創造環境,而相比于東部沿海的廣東、上海等經濟發達的省份來說,作為內陸省份的陜西其經濟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據2016年發布的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中,陜西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僅排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第20位,名次并不領先。經濟水平的欠發達會直接影響到省份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直接影響陜西大眾的收入和消費能力。當前影響陜西省休閑體育產業的首要因素就是社會經濟基礎的薄弱,只有社會經濟有了明顯改善才能為陜西省體育相關產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新興產業發展需要有政策扶持,休閑體育產業剛剛起步,被視為我國的“朝陽產業”,正需要政府相關政策扶持與傾斜。世界上有很多休閑體育產業發達的國家,在其發展的初期無論在政策上還是經濟上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比如,美國的體育產業在萌芽階段時,政府就給予了“凡是投資體育或贊助體育產業發展的企業,均可以獲得一定程度上的免稅”;意大利政府和頒布相關政策來支持體育產業的發展,制訂《公共博彩體育法》是保障休閑體育產業能健康綠色成長,起到保駕護航作用,其中詳細界定了體育博彩的范圍,進而更好地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當前從政府對于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扶持和推動情況來看,陜西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陜西省在調用支持體育事業發展的彩票公益金時,絕大數比例都用在了扶持競技體育,反而在支持全民健身和休閑體育產業上經費十分有限,而省級層面對于大眾體育發展的經費支持微乎其微,而在金融領域的扶持也是相對匱乏。使得休閑體育相關產業發育較為疲軟;另一方面,陜西省對于陜西省相關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政策、規章制度等還亟待提升。
21世紀的競爭是高層次人才的競爭,是發展體育相關產業的基礎之一。就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現狀來看,其領域專業人員匱乏已然成為制約休體產業發展因素,培養和打造一批數量龐大且高素質休體人才隊伍是陜西省休體產業穩步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關鍵前提。就目前陜西省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現狀來看,一方面,第三產業發展的配套設施,如,交通、餐飲、住宿等基礎行業發展的不健全、不規范為休閑體育產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另一方面是陜西省大眾對于休閑體育的熱情不斷高漲、需求不斷增加,兩者在休閑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日益凸顯。另外,休閑體育隸屬第三產業,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目前,陜西省休閑體育產業管理隊伍不完善,嚴重缺乏專業人才和服務人員,并且陜西省休體教育比較落后,相關專業性人才的教育明顯不足。
由于陜西省特殊的區位和省情,陜西省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明顯,并且在“十二五”期間,這種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有增大的態勢。當前,在陜西省各市和地區發展中,西安和咸陽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好,其中西安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在陜西省一枝獨秀,一直以來都是陜西省GDP最高的城市。相比于陜西省其他市和地區而言,西安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和其他市、地區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了,除西安外,陜西省咸陽市經濟發展水平也較好,但是距離西安仍存在較大的差距,而其他市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咸陽還存在明顯差距,更不用說和西安相比。據陜西省數據資料統計得出,在2017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金額為30810元,農村居民平均每人的可支配金額為10265元,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城鄉居民經濟收入差距懸殊是阻礙陜西省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因素。我們都知道,社會經濟水平直接關系到第三產業發展,而第三產業發展又依賴于人們消費水平,換言之,第三產業的發展最直接的動力就是人們的消費,只有收入水平越高,人們的消費能力才能相應的越強。由于陜西省當前巨大城鄉經濟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體育休閑產業向更好方向發展。雖然,西安市的經濟發展處于較高水平,可以帶動和輻射周邊市和地區的經濟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但是這種影響和輻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短時間內,陜西省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難以得到明顯改觀,必然會影響陜西省休體產業整體走向。就休閑體育產業布局和發展重點來看,當前陜西省休閑體育產業的經營和發展主要集中在西安市、咸陽市等關中平原一帶的地區,特別是西安市休閑體育產業,在陜西省內一枝獨秀,產業發展前景最好、規模最大,和陜西省其他地區形成了鮮明對比。陜西省產業成長不均衡已然成為影響休閑體育成長的障礙物。
(1)陜西省的休閑體育產業有較大的發展,但仍然處于較低水平。主要表現在體育產業規模偏小,休閑體育產業在全省的體育產業中所占比重較低,尚未發揮出新興產業的潛力和優勢,直接制約著本省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產業化水平低且結構不盡合理,市場還不夠規范,與其他產業互動融合不足,發展仍處于不平衡狀態;
(2)陜西省休閑體育產業體系亟待健全和完善。目前體育產業尤其是體育休閑產業的體制和機制矛盾較為突出,直接制約并導致市場機制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發揮;整個體育產業體系亟待完善,體育休閑產業發展缺乏較完整的政策體系支撐;體育休閑的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相對滯后,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等。
(1)加強政府引導和頂層設計。政府部門要在國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及陜西省《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實施意見》、《“健康陜西2030”行動綱要》等政策文件的基礎上加強對廣大群眾的引導,并根據大眾需求及當地的資源環境狀況,加強頂層設計與規劃,以良好的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確保資源開發科學、合理、環保,盡可能地開發有較高關聯度新的休閑體育項目;著眼大眾需求,著力打造一批國內知名的品牌賽事,大力開發新的休閑體育系列產品,科學引導并帶動大眾的體育休閑消費;充分利用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優勢加強宣傳,進一步提高大眾的休閑體育意識和健康鍛煉意識,通過互聯網+健身、體育旅游以及體育健康知識、體育鍛煉方法、體育療法等,充分提高大眾參與休閑體育的積極性,擴大休閑體育參與及消費群體,從而帶動本省休閑體育產業發展;
(2)提升產業的公益性和實用性。休閑體育及其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公益的支持,在全民健身和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進程中,各種公益項目會給休閑體育的發展帶來外部動力,如,體育彩票公益項目、體育惠民政策等。加強各種公益項目的聯動機制,更多地利用公益性社會資本建設惠及大眾的體育休閑項目。鼓勵制定和規劃休閑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服務本地區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給予一定資金補助和獎勵。積極探索實行政府牽頭購買休閑體育服務長效機制,對于公共體育設施和休閑體育場所能夠無償或低償向大眾開放的單位寄予財政補貼,鼓勵休閑體育經營主體提供無償或抵償群眾性、公益性休閑體育服務。另外,政府相關部門應不斷根據大眾休閑體育的需求,建設具有實用性的休閑體育設施,優化改造老舊及不適應當前需求的體育場館設施,加強社區、健身活動室或站的建設,盤活體育資源,提高各種場館的使用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