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策費玲玲
(1.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2.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2011年中國網球選手李娜歷史性地取得了我國第一個大滿貫冠軍,此后,全民網球熱情高漲,大眾開始了解網球,拿起網球拍參與網球運動,網球產業蓬勃發展。網球是帶弦器具擊打形變較大的有壓球體的球類運動,上手難度大,球拍作為運動員的使用工具,握感和擊球感覺十分關鍵,故對球拍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球拍設計即在正式做球拍設計工作之前,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預先制定方法、圖樣等。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研究發現,前人對基于網球拍演變對未來網球拍設計影響的研究較少,此處研究較為空白,網球拍又是球員開展網球運動不可或缺的裝備,為此本文從網球拍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演變以及相關文獻入手展開研究,對未來網球拍的設計提供參考。
網球運動“孕育于法國,誕生于英國,普及和形成高潮于美國,現盛行全球”。在漫漫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球場、網球、球拍等都發生著變化,其中發生變化最顯著的要屬網球拍。從起初戴著手套擊打網球的“手拍”開始到經典木拍,到沉重的金屬拍,再到現如今輕便好用的碳纖維球拍,作者按照球拍的整體變化趨勢將網球拍變化階段分為徒手到木拍、木拍到金屬拍、金屬到高科技材料這3個階段,在這里分別稱之為探索階段、發展階段和創新階段。
網球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紀法國貴族進行的一種手持球互擲的運動項目,由于徒手擊球造成許多傷害,出現了用繃帶綁扎的手套。隨后在15世紀早期出現了“手拍”——在用更結實、更硬的皮質材料制成的手套內再套一層手套(圖1)。這種手套減少了手部的壓力,使擊球更加有利,但欠缺靈活性。15世紀下半葉,第一批用羊皮紙覆蓋的木制球拍開始使用(圖2)。直到1874年,英國近代網球創始人溫菲爾德設計出了木制標準網球拍——長手柄,拍面形如淚滴,拍面中有網線(圖3)。此后長達一個世紀,人們都在球場上手舞木質球拍如圖3,這種木質球拍的經典設計思想也一直沿用至今。

圖1 皮質“手拍”

圖2 羊皮紙木拍

圖3 木制球拍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木質球拍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例如,使用壽命不夠長,受腐蝕、易開裂,木質球拍發力擊球會產生較大的形變,在木質球拍的基礎上球拍技術想突破創新十分艱難。1961年,法國網球傳奇人物勒內·拉科斯特有了一項突破性的發明,綽號為“鱷魚”的他用金屬做了一個球拍模型,自此金屬球拍應運而生。1967年威爾遜體育公司生產了第一只名為T2000的金屬網球拍,其頗具未來感的設計吸引了美國網壇傳奇吉米·康納斯的眼球。它細小的拍頭和開放式的拍喉減少了空氣阻力,幫助康納斯在其職業生涯共取得了109個ATP巡回賽單打冠軍頭銜。這一鐵拍的傳奇比賽記錄,至今無人打破。鐵拍一時間風靡網球場。鐵拍的出現提高了網球的擊球球速,增強了網球比賽的競爭性,使得網球拍的演變也得到了歷史性的發展。
隨著工藝的不斷升級,鋁制球拍緊隨鐵制球拍的風潮而來。1968年Spalding推出的The Smasher是世界上第一款鋁質球拍。相對于鐵來說,鋁具有較好的延展性,易做成球拍的形狀,材質也更為輕巧,所以被廣泛使用鋁制球拍。同時鋁制球拍的出現也帶來了球拍尺寸的變化。1976年,拍面為100平方英寸的大拍面球拍Prince Classic誕生(圖4),在此之前球拍面積大多為65平方英寸。大拍面球拍的出現帶來了拍面尺寸的變革,大拍面時代隨即到來。球拍在發展過程中追求更輕的重量,更高的強度,碳纖維材料開始步入設計者的視野。1982年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的球拍首次出現,Dunlop公司為約翰·麥肯羅設計的名為Max200G的球拍 (圖5)。在碳纖維材料被廣泛運用于球拍的同時,各家廠商又開始在球拍細節上作出改善,比如,1987年威爾遜公司生產的加厚拍框、海德公司生產的重頭球拍,以此方式來提升球員擊球的效果。時至今日,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具有重量輕、彈性好、耐用且牢固等特點,也因此成為如今球拍的主要材料(圖6)。各大球拍品牌商推出了各式各樣的網球拍,球拍成為了比賽比拼的第二賽場,網球拍也早已成為了商業推行的主流,更多的網球拍被印上品牌LOGO,使球拍更具商業化。

圖4 prince Classic

圖5 Dunlop Max200G

圖6 碳纖維球拍
網球拍發展演變的3個時期特征總結見表1。

表1 不同時期的網球拍特點
縱觀網球拍的演變歷史,從起初用手掌擊球,到現如今用高科技材料制作球拍進行高水平競技并將商業化元素代入球拍。網球拍每一次的革新無一不是從社會發展、以人為本的角度來考慮。如表1中從開始沒有任何器材的手拍,到有球拍雛形的木拍,再到鐵拍、鋁拍,以及如今的高科技材料,球拍的每一次發展都是為了提高舒適度,提高擊球效率以及延長球拍使用壽命等。
從以上劃分的探索階段、發展階段和創新階段來看,網球拍的設計與演變遵循著一定的客觀規律。網球拍的設計特征主要由科技設計與美學設計共同決定。
自從網球進入開放年代以來,網球拍產業進入了大發展時代,網球拍的創新理念層出不窮,強大的科技力量支持著網球拍的一次次創新。各大廠商制造了型號與款式多樣的球拍,并均有著自己獨特的科技之道。統計發現各個網球品牌與其使用的科技,主要致力于強化球拍材料結構、減輕球拍重量、減少擊球震感、提高揮拍速度、提升擊球準確性和穩定性等方面。
美學即人與世界之間的審美關系,談及美學,人們往往很容易聯想到建筑、繪畫、音樂、雕塑和戲劇等,現如今,體育器材也成為設計中重要的一員。從設計美學的角度來看網球拍設計的美學特征可以概括為設計形式美和設計功能美。下面作者對其進行梳理與分析。
(1)網球拍的設計形式美。
形式美是人類在創造美的形式、美的過程中對美的形式規律的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產品形態的發展是無止境的,產品設計的形式只有與效用功能、操作功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方能稱為設計形式美。從網球運動的起源開始,從手拍到產生球拍的雛形,球拍有著類“人”的設計,如,拍頭、拍框、拍頸、拍柄的設計,使得球拍有著極強的整體性,整體球拍形式有著極大的美感。
(2)網球拍的設計功能美。
從設計本身的角度來講,功能性美學就是指以功能性為設計導向的美學方向,形式需要服務于功能。如,球拍拍線擊球運用科技設計使得球打在甜區產生清脆悅耳的擊球聲;拍框呈流線形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小空氣阻力;拍柄底部運用人體工程學根據手掌形狀設計了底部后蓋,從而防止球拍脫手;拍柄的棱角使得球員手掌更加貼合球拍;拍頸的弧線形設計使握拍更加舒適,貼合手掌,無不彰顯功能美感。
網球拍科技的進步和人們審美的變化是推動網球拍設計的主要因素。過去如此,未來也將延續此趨勢。
網球拍的拍頭經歷了從窄邊框到寬邊框再到流線形邊框的發展。球拍的拍頭外形發展趨于成熟,功能性創新設計仍需要加強。可以將網球拍拍頭護線管處增加一種保護性的對網球有粘性的不干膠,使得用拍框即可實現撿球,大大節省了運動員體力。拍頭的造型也可根據運動員的需求進行改變,在不改變擊球效果的同時增加多邊形球拍,例如,菱形、圓形以及不對稱拍形。
拍頸是整個球拍部位中最脆弱的部分,起到整個球拍中的力量傳導和減震的作用,拍頸部分需要兼顧牢固性、力量傳導以及減震的作用,同時也需要滿足結構輕便的使用需求,可以出現多樣結構的拍頸設計,如,三角形、對稱三角形、橋形拍頸設計,結構粗壯,支撐效果好。
拍柄是球拍與身體接觸最為貼合密切的部分,球拍拍柄的形狀、紋路和粗細程度對于球拍的舒適性、握拍擊球的發力效果產生著極大的影響,所以球拍的拍柄在球拍設計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網球拍拍柄的設計中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可替代式拍柄來滿足不同的場地類型對拍柄的要求。例如,1號拍柄可以使球產生十分強烈的旋轉,2號拍柄則使得擊球有著更強的穩定性,3號拍柄甚至以上會有著更強的擊球力量等。更多形式的拍柄將會出現如剪刀形拍柄和圓形拍柄。同時,標準長度的網球拍(27英寸)在收納擺放時候常常會有空間不夠的現象發生,因此我們可以采用折疊式拍柄的設計,這樣也會大大節省出球拍擺放的空間并且更加容易攜帶。
在日常的網球運動中,由于個人發力和握拍姿勢的不同,會經常遇到拍線打斷的情況,拍線斷裂的球拍不宜繼續使用,因為斷線造成的張力不均會導致拍框變形受損,要及時將拍線剪斷去除并由穿線師重新穿線。針對這種情況設計一種可拆卸球拍,將提前穿好的拍線與拍框通過卡扣組裝連接,生產者可以根據顧客市場需求來生產不同磅數和不同質量的拍線。通過可拆卸拍線使得拍線安裝更加方便,節省了時間與精力,從而提高網球愛好者的娛樂體驗。
一款好的球拍對于使用者而言至關重要,而球拍的材質往往起著關鍵性作用。網球拍的材質在經歷了木質到鋁合金到玻璃纖維再到碳纖維的轉變之后,石墨烯復合材料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就目前而言,多項重大賽事中運動員的網球拍多采用石墨烯網球拍,以石墨烯復合材料制備的網球拍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更好的減震效果。
通過對網球拍發展過程的的研究與分析發現,網球拍的演變歷史可以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與顯著的特征。從早期的“貴族運動”轉變為目前相對普及的大眾運動,都離不開現代科技的改進以及對球拍材質和設計上的創新。通過觀察研究發現,未來網球拍設計的趨勢依然是以科技進步為基礎,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希望作者對于未來網球拍設計的預測能夠為相關研究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