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小學思政課教學要匯聚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同時以南寧市濱湖路小學開展思政課教學為例,闡述構建小學思政課“1423”協同育人模式的意義,以及這一育人模式的開展情況。
【關鍵詞】思政課 協同育人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8-0029-03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學校要充分意識到思政課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通過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等多種方式,有效整合課程資源,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的優勢,形成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的格局,使學生悟道明理、健康成長。
一、構建小學思政課“1423”協同育人模式的意義
協同育人是指匯聚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力量,加強多方面資源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時建立聯動機制,搭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平臺,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目前,中小學思政課協同育人普遍存在意識淡薄、能力不足、形式單一等問題,教師注重講解理論知識,而弱化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缺乏對德育資源的深入挖掘與整合。加上小學思政課教師多數由語文教師兼任,導致思政課教研力量薄弱,教學質量不高。因此,以學校為主體,探索和創新思政課協同育人模式,對推動思政課的課程建設和教學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提高思政課教育實效,南寧市濱湖路小學(以下簡稱濱湖路小學)將學校文化——“夢開始的地方”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構建了小學思政課“1423”協同育人模式(見圖1)。思政課“1423”協同育人模式是指圍繞一個核心“培養新時代小小追夢人”,打造融合理想信念、融合真實生活、融合探究實踐、融合活動體驗的“四融合”思政課堂,通過思政課堂、學科+思政兩條路徑,匯聚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力量,實現協同育人,引導學生將“我的夢”與“中國夢”相結合,實現個人價值與國家價值的有機統一,彰顯理想信念教育特色。
二、確立“培養新時代小小追夢人”的核心目標
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濱湖路小學以學校文化——“夢開始的地方”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祖國前途、民族命運聯系起來,將“我的夢”與“中國夢”相結合,為實現“我的夢”“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濱湖路小學以“培養新時代小小追夢人”作為德育目標,用心呵護學生的夢想,通過“以夢促行”“以德筑夢”,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臺和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培養美好的品行,在奮斗中實現夢想。濱湖路小學結合理想信念教育、責任教育、禮儀教育等,開設了豐富多彩的德育課程,旨在培養具有“知行美、道德心、中國魂、創造力”的新時代好少年(見圖2)。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道德與法治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修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結合《2022年版道德與法治課標》要求和學校德育工作目標,濱湖路小學將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的理念融入思政課教學,在實踐探索中形成了思政課“1423”協同育人模式。該育人模式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新時代小小追夢人”,引領學生將“我的夢”和“中國夢”相結合,力爭實現個人價值與國家價值的有機統一,做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依托“四融合”,凸顯思政課教學特色
立德樹人是“立德”與“樹人”的有機結合。一方面,思政課教學以“立德”為根本,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引導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學要以“樹人”為核心,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濱湖路小學提出了“四融合”思政課教學理念,即融合理想信念、融合真實生活、融合探究實踐、融合活動體驗。其中,理想信念是思政課之本,即引導學生將“我的夢”與“中國夢”相結合,成為“新時代小小追夢人”。真實生活是思政課之源,即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探究實踐是思政課的實施路徑,教師要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將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活動體驗是思政課的特色,即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引發學生的思考。
(一)以理想信念為指引
工作指南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中小學德育的“五項主要內容”之一。《2022年版道德與法治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濱湖路小學在開展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將黨和國家理論創新和重大實踐的成果融入課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了解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思考社會問題,堅持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想與價值引領,引導學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理想大課堂”是濱湖路小學打造的特色思政課堂,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將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融入德育課堂,具有鮮明的育人特色。在“思政小講壇”上,教師鼓勵學生擔任“小講師”,從自己的視角給同學們講述紅色小故事,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堅定理想信念。“思政云課堂”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引導學生通過“云游”紅色革命紀念館、湘江戰役紀念館、百色起義紀念館、遵義會議紀念館等,踏尋紅色遺跡,重溫革命歷史,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
(二)以真實生活為基礎
魯潔教授指出:“德育課堂,究其根本是一個引導兒童去探尋生活意義的課堂。它主要的不是教人學會一些謀生的工具性知識和本領,它關注的是使人懂得什么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在生活中有什么是值得去追求的,它要幫助人去生成有意義的生活,去過有意義的生活。”
道德教育寓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感悟與行動,只有源于學生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創設豐富、靈活、直觀、開放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如臨其境,獲得真實的感受,使品德教育由“知”向“行”轉化,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提問學生: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情?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回憶過去的生活,你發現了什么?這樣做既可以將學生的生活作為教學資源,又能夠教給學生“會生活”的方法:當遇到困難時,可以回頭看一看以往你處理類似問題時采用的方法,思考一下他人是如何處理這一類問題的。從過往生活中尋找問題解決的辦法,這就是向過往生活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設置了很多的表演、游戲、手工制作等體驗活動,這都是在引導學生向當下的生活學習,用心體悟,發現生活中的道德規則。
(三)以探究實踐為載體
《2022年版道德與法治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提出,建立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育人機制,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知識運用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以革命傳統教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挖掘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紅色資源,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偉大成就、重要紀念日、故居遺址、館藏文化等為載體,將這些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使革命傳統教育更具時代感,變得有趣有料,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涵養他們的精神世界。
(四)以活動體驗為目標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我聽到了,我忘記了;我看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聽過不如看過,看過不如做過。在小學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設計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認識自己、豐富體驗、激發潛能。
小學中高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涵蓋面廣,知識點多且雜,學生學習時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德育實踐中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達成育人目標。道德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在親歷某一項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真實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升華。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生活化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化的體驗活動中豐富認知,獲得深度體驗,這是小學思政課教學的關鍵。
“四融合”思政課教學中的融合理想信念、融合真實生活、融合探究實踐、融合活動體驗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理想信念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活動體驗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探究實踐讓學生回歸真實生活。
四、拓寬思政教育渠道,提高協同育人實效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上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依托謝小燕(本文作者)特級教師工作室,濱湖路小學積極發揮名師引領作用,形成了“工作室—中心教研組—各校區教研組”的教研模式。謝小燕特級教師工作室秉承“匠心育德、德法共研、學科融合、攜手成長”的教研理念,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提升能力為主線,引領教師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和“大思政”課程育人路徑。
小學思政課“1423”協同育人模式的實施路徑主要有兩個:思政課堂、學科+思政。以學科+思政為例。“學科+思政”強調挖掘和利用各類課程、多門學科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為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功能,提升思政課程育人品質,濱湖路小學鼓勵各學科教師積極挖掘學科中蘊含的德育元素,根據學科教學內容滲透德育內容,將知識傳授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近年來,各學科教師找準學科課程教學與德育教育的融合點,巧妙整合德育資源,優化教學設計,統整學科課程與“理想信念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習慣養成教育”等德育內容,在學科教學中塑造具有高尚人格的“新時代小小追夢人”。
五、匯聚家校社三方力量,實現協同育人目標
把思政課講得富有感染力、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需要將思政課的“課堂空間”與社會生活的“實踐空間”結合起來,匯聚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力量,形成協同育人合力,創新德育工作模式。在德育工作中,濱湖路小學構建了校校聯動、校館聯動、校研聯動、家校聯動的“四聯動”協同育人機制,促進了學校與“濱湖藍”學校聯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研單位及學生家庭的交流與互動,實現了校內外德育資源的全面整合,拓寬了思政教育的渠道。
2014年至今,濱湖路小學先后與貴州遵義、廣西河池等地15所革命老區學校(學區)組建成為“濱湖藍”學校聯盟,通過“校校聯動”,整合校區間的思政教育資源。同時,學校與廣西革命紀念館、廣西科技館、廣西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等九大愛國主義實踐基地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校館聯動”開展少先隊員志愿服務,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了責任意識,培養了擔當精神。通過“校研聯動”的形式,學校與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南寧師范大學、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等單位合作,開展大中小一體化思政建設及研學活動。通過“家校聯動”,學校開發了家校共育課程,制訂了協同育人目標,家校共育促進了學生素質的提升。“四聯動”促進了多方德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形成了教育合力,構建了良好的德育生態,暢通了實踐育人路徑,有效地推進了德育實踐活動的開展。
匯聚家校社三方資源開展思政教育,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創新了育人渠道,提高了學校思政教育的實效。在此過程中,濱湖路小學通過豐富評價主體、創新評價方式、關注評價過程等,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小學思政課“1423”協同育人模式搭建起了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育人平臺,貫通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關鍵領域,聯通學校、家庭、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實現了理論知識與社會經驗、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彼此結合,有效地推動了思政課教學的開展。
作者簡介:謝小燕(1972— ),廣西橫縣人,中小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思政課教學。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