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生命視域下的新型作業觀,建議教師設計知識鞏固型、能力提升型、創新實踐型、情感培育型作業,并在設計作業前進行學情、課標和教材分析,使各級作業目標科學可測、作業內容與目標相對應。
【關鍵詞】生命視域 作業 新型作業觀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8-0074-05
作業在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作業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關于作業設計、實施、評價等研究便開始了“新征程”。筆者認為,要真正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作業觀。
一、作業的內涵及歷史上的作業觀
(一)作業的內涵
在西方,“作業”在古代原指奴仆的勞作,是個貶義詞。到了近代,逐漸演變為重要并且有效的教育教學補充物,成為一種促進學習的手段。在國內,“作業”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文獻《管子·輕重丁》,有“勞作”的意思。而《學記》中的“作業”,其內涵就是指課外作業,是課內學習的繼續和補充,與課內學習互相依存、相互促進,由體力勞動變成了腦力勞動。如今,作業被認為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與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密切相關連的學習活動。國內對作業的定位是輔助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和延伸手段。在國外,歷史上很多教育家主要將作業看成課程的一部分,將其作為一種學習任務或實踐活動,其功能與價值較之國內更加廣泛。
(二)歷史上的作業觀
王月芬在《重構作業》一書中將歷史上不同專家的作業設計思想和觀點分為四種類型,即“作業即游戲活動”“作業即教學鞏固”“作業即學習活動”“作業即評價任務”(如圖1)。
從圖1可見,不同的作業設計思想和觀點對今天的作業設計、實施、管理、評價都有借鑒意義和啟發作用。從發展趨勢上看,作業研究的視角呈現多元化,作業研究的對象、時空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從窄到寬、從單一到多樣、從粗獷到精細。但是,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每一種作業設計的思想和觀點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局限。筆者從教二十多年,在反復進行作業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作業觀:作業即學生成長,繼而提出了生命視域作業觀。
二、生命視域作業觀的基本觀點
“作業即學生成長”中的“作業”,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接觸和需要完成的“體力”“腦力”“情感”“心理”等活動任務,其作用在于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這種作業觀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把作業設計、實施、管理、評價的體系建設回歸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來。作業設計的對象泛指在校學習的學生。作業的時空,不僅僅指校內,也指社會、自然、家庭。作業類別依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可分為四類:知識鞏固型作業、能力提升型作業、創新實踐型作業和情感培育型作業。“作業即學生成長”的基本觀點有如下三個。
(一)作業是學生生命成長的一部分
生命視域下的作業觀強調,把學生當作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學習的工具,作業只是學生生命成長的一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考慮的是學生的能力、情感、心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等因素,把人作為設計作業的基礎,而不是把教學目標作為作業設計的硬性指標。“雙減”要求“控制作業總量,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鼓勵布置分層、靈活、個性化作業”“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是充分考慮了“人”的因素。從有關調研來看,教師普遍認可作業具有“鞏固課堂學習內容”的功能,不太認同作業能夠“保持或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導致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過于關注對知識與技能的鞏固與練習,一味地拔高要求、反復訓練,渴望通過作業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略了作業的育人功能。有的教師的作業設計理念缺失、作業設計能力不強等,導致作業的解釋性、多樣性、選擇性、結構性不理想,內容與目標匹配度不高,學生的作業負擔過重。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教師和社會對作業理解的偏頗,導致作業功能異化。這就需要教師轉變作業設計觀念,把作業看作學生生命成長的一部分。
(二)作業設計應考慮知識、能力、情感等多種因素
要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作業設計是重要的一環。生命視域下的作業設計分為以下四類。
1.面向全體學生的知識鞏固型作業
知識鞏固型作業主要在課堂上完成,作用是鞏固當堂知識,做到堂堂清,同時作為當堂課教學效果的檢測,促進教師調整和反思教學。課堂作業屬于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設計時既要考慮當堂課的教學目標,又要考慮學生當堂課的表現、接受程度,以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知識鞏固型作業強調當堂反饋,根據學情確定下一步的教學進度、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如我校的“六步閉環”教學模式,按照“激趣導入—目標導航—例文引路(探索新知)—當堂檢測—答疑解惑—課堂小結”的教學流程進行,把“作業”放在課中黃金分割點的位置,后面設置答疑解惑環節,以關注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力求面向全體學生。知識鞏固型作業提倡設計前置,即教師在備課時要提前針對當堂課的重難點、關鍵點、知識點進行設計,在課堂上真正實施時再根據學生的學情做適當的調整。
2.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能力提升型作業
能力提升型作業主要在課后服務時間完成,作用是復習當天所學知識,做到日日清,同時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雙減”政策實施以后,我校開展了課后服務,主要內容包括“作業輔導”“興趣社團”“科技活動”“閱讀活動”等。在此背景下,我校設計了繪制數學思維導圖、制作閱讀小報、檢測體育健康項目、展示歌唱技巧等能力提升型作業,把作業的功能從知識鞏固變成了能力提升。具體包括檢測學生當天所學知識的整理和遷移能力、對閱讀的理解分析能力、對體育藝術的欣賞評價能力、對科技的創新實踐能力等,促進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
3.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創新實踐型作業
陶行知先生強調教、學、做合一,他說:“不做無學,不做無教;不能引導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導人做之學校,是假學校;不能引導人做之書本,是假書本。”“中國有兩種病,一種是‘軟手軟腳病,一種是‘笨頭笨腦病。”他認為一個人要有貢獻于社會,一定要“手與大腦締結大同盟”。基于實踐的重要性,我校設計了創新實踐型作業,主要是讓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完成。一般由德育處負責設計、收集、評比和整理,各班正、副班主任負責落實,作用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社會參與能力,促使學生融入家庭、自然和社會,培養學生的家庭意識、公民意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如我校的寒暑假綜合實踐活動作業包含尋找紅色足跡、做年夜飯、了解當地的民情風俗、到敬老院做志愿者、和父母做花燈、親子閱讀等。而創新與實踐是一個共同體,實踐創新是理論創新的來源和動力,當我們遇到新的形勢和新的挑戰時,或者原有的理論無法解決當下的新問題時,就需要通過不斷試錯、糾正、驗證之后積累經驗,進而對原有理論進行完善和發展,甚至突破原有理論,形成新的思想。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這是作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4.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的情感培育型作業
情感培育型作業主要是讓學生在重大節假日和重大活動時完成,內容有國慶節參加升旗儀式、唱支山歌給黨聽、民族嘉年華、給長輩拜年、清明祭奠烈士等,主要由學校統一組織或讓家長利用寒暑假開展,目的是培養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愛家鄉、愛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讓作業回歸育人本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三)生命、課程、教學、作業四者密不可分
教學視域下的教學主要指課堂教學,課程視域下的課程主要指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到教學評價的完整體系,生命視域下的“生命”主要指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過程中情、智、體等方面的生長。三者相比較而言,教學視域作業觀比較能體現當前的作業現狀,它更加有助于教學目標的落實和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課程視域作業觀具有整體性、靈活性、系統性和多樣性,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有較大幫助;而生命視域作業觀與教學視域、課程視域作業觀最大的區別在于,它跳出了智力學習的范疇,把作業的內涵擴展到學生生命成長的各個方面,讓作業從“應試工具”變成“生命成長助推器”。生命視域下的作業不是教學的附庸,而是學生成長的一部分;生命視域下的新型作業觀,關注的是“人”,而不僅僅是分數。課程視域作業觀科學研究范式是“目標—設計—實施—診斷—改進”,而生命視域作業觀的科學研究范式是“學情分析—設計目標—內容設計—作業實施—作業反饋—作業改進”(如圖2)。
生命視域下的作業觀,生命、課程、教學、作業四者的關系可以理解為課程是生命的一部分,教學是課程的一部分,作業是教學的一部分,四者是密不可分的。換句話來說,作業為教學服務,教學為課程服務,課程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服務。從什么樣的視域建立作業體系更加有效,眾說紛紜,智者見智。筆者認為,生命視域下的作業觀,是在生命視域下建立的作業體系,是一種透過表象看本質、刪繁就簡的作業設計理念。
三、生命視域下的作業設計與實施
如果說教案體現的是教師教學的需要,那么作業體現的是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求。王月芬在《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一書中根據課程視域下作業設計各要素對作業效果影響進行分析,認為影響作業效果的因素主要涉及必要性、與學習內容的聯系程度、可理解性、作業類型、作業難度、作業量等。筆者認為,因為課程是包含在生命視域范圍內的,所以這些因素也是生命視域下作業設計與實施應該考慮的因素。除此之外,生命視域下影響作業效果的因素還應包括學生在作業前、中、后的思想、身體、心理等狀態。結合以上因素,生命視域下的作業設計與實施需要運用以下策略與方法。
(一)作業設計前進行學情、課標和教材分析
1.學情分析。作業設計的學情分析與教學計劃、教學質量的學情分析不同,它是在更小范圍內、更短時間內的學情分析,反映的是作業設計和實施前學生表現出來的生命狀態,包括整體的接受程度、當時段的情緒狀態、完成作業的時間保障、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等。例如,某教師設計小學作文作業前對學情做了如下分析(如圖3)。
生命視域下的作業設計與實施強調作業系統的整體性。為了更加準確地設計學期作業、單元作業和課時作業,在設計與實施作業前教師還需要做如下分析(如下頁表1)。
2.課標分析。以小學語文、數學、英語作業為例,由于作業大多是課時作業,因此建議教師以表格的形式,按照知識點、每個知識點的年段目標、總目標這樣的點、線、面順序把課標要求羅列出來,并對課標要求進行分析,明確每個年段要求的不同點和側重點,以確保作業設計的內容在綱領范圍之內。例如,課標對不同年段的小學習作文體有如下要求(如表2)。
3.教材分析。以小學語文識字與寫字教學為例,教師需分析1—6年級教材中關于識字寫字的課后作業有哪些類型,主要考查識字寫字哪些方面的知識和學生應達到的能力,學生在作業中容易出現哪些問題,需要給學生提出什么樣的建議,在教學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等等。
由上可以看出,作業設計前的學情、課標、教材分析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的,學校應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組織教師利用集體備課、個體備課或者業務學習時間等去完成。
(二)各級作業目標的確定應科學可測
生命視域下的作業設計與實施強調以人的生命成長為目標導向,因此作業目標的設置不應僅僅考慮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作業的準確率、解題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還應該把學生對待作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作業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作為目標之一。就教師而言,作業目標可以分為所教學科的學期目標、知識分類目標、課時目標。需要注意的是,作業目標不僅是在課標要求范圍內、為教學目標達成服務的,更是針對班級學生的差異來設計的。
如何確定教學目標?筆者建議結合課標和學生的成長需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以統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下冊《一分鐘》的識字與寫字作業為例,教師可根據學期作業目標、知識分類作業目標、課時作業目標做出如下設計(如下頁表3)。
識字與寫字是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需把“認識生字”和“會寫生字”作為重點,把分辨“己”“已”作為難點,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以上案例主要是針對最常見的知識鞏固型作業,能力提升型、創新實踐型、情感培育型的作業目標設計又有所不同,可以以活動目標的形式呈現。
(三)作業內容的選擇與目標相對應
作業內容是為實現作業目標服務的,作業是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的。教師只有厘清了這層關系,才能更好地選擇作業內容,就不會出現內容與目標匹配度不高的現象。現實中,一份好的作業除了與目標匹配以外,還應該突出解釋性、多樣性、選擇性、結構性等。
例如,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不多,所設計的作業應該圖文并茂、解釋性更強。常見的有看圖連線、看圖計算、看圖寫話等。到了小學中年級,隨著作業量增大,作業就要考慮結構性。到了小學高年級,由于個性、努力程度、智力等因素,學生在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方面出現較大差異,“大一統”的作業,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這時所設計的作業就要注意多樣性和選擇性,以便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需要注意的是,設計小學高年級作業需要鼓勵學生敢于挑戰自我,不斷進步,讓學生有選擇權。另外,還需要教師警惕把分層作業變成對學生的變相歧視。
(四)作業時間與類型應統籌協調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提出:“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可在校內安排適當鞏固練習;小學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周末、寒暑假、法定節假日也要控制書面作業時間總量。”這就要求各科教師之間要對作業時間進行協調。現實中,容易出現的現象是各科教師都認為自己所教學科重要,于是就會出現層層加碼的現象,導致學生作業時間延長,造成過重的作業負擔。面對這種現象,我校的做法是通過建立機制來協調(如圖4)。
(五)重視作業批改、輔導與評價
生命視域下的作業批改、輔導、評價方式,是根據不同類型、不同目標、不同對象來選擇的。知識鞏固型作業一般要求及時批改,必要時進行面批,評價方式以分數、等級、評語為主,鼓勵教師做到“指出錯誤,并給出改進方法,啟發學生及時發現錯誤,改正錯誤,在改正中成長”。對于特別優秀的作業,學校建議不僅僅給出優秀的等級,更要指出優秀的原因,讓學生從作業中獲得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習自信心和不斷向上的動力。能力提升型作業、創新實踐型作業和情感培育型作業強調的是學生對實踐的態度、堅持不懈的毅力、技術掌握的程度、能力提高的程度,以及在訓練和實踐中養成的精神品質。
綜上所述,教師設計、布置、批改、輔導作業的過程和學校進行作業管理的過程,本身就是立德樹人的過程。學生做作業、訂正作業、再做作業的過程是收獲知識、鍛煉思維、發展智慧、探索方法、培育情感、認識自我的過程,也就是生命成長的過程。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雙減”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以校為本的高質量作業體系建構與實施”(2021ZJY1333)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敏(1978— ),廣西貴港人,本科,正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教師專業發展與校本研修、學校文化與課程建設。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