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王晶晶,女,甘肅平涼人,天津商業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經濟法。
[ 摘要 ]
我國自2007年《企業破產法》頒布實施以來,勞動債權被確立為優先清償的債權,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勞動者的弱勢地位。但由于《企業破產法》第113條只有總括性規定,后續也沒有具體司法解釋的出臺加以確定施行,導致勞動債權在實踐中并未實現如立法目標所期望的那般周嚴且傾向保護勞動者的初衷。具體存在三個主要問題:擔保物權和勞動債權的清償順位過于絕對、勞動者的程序參與度不高以及勞動債權未得到明晰界定及合理限制。本文在具體分析該問題的基礎上借鑒國外有益經驗,結合我國司法實踐提出適用于我國的勞動債權優先保護的可供操作的完善建議。
[ 關鍵詞 ]
勞動債權;清償順位;外延界定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7.009
隨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理念的提出,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也隨之增加,但機遇產生的同時也伴隨著風險,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經濟結構的日益復雜化也間接導致許多不能及時適應市場變化的企業破產,而這些破產企業所引發的勞動債權的清償問題也越來越多。通過裁判文書網的檢索發現,自2016年《中華人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簡稱《企業破產法》)通過以來,勞動債券糾紛的案件數量直線上升,從2015年的188件上升到2016年的673件,此后幾年案件數量波動不大。這說明《企業破產法》的頒布為勞動者在破產企業主張債權提供了直接依據,但距其頒布已近20年,針對破產勞動債權的粗略規定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不斷細化、復雜化的案情需要,為了保護勞動者和平衡各方債權人的利益,從實踐中找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1 勞動債權的基本概念
由于一般意義上的勞動債權范圍較廣,而本文研究范圍有限,所以本文所指勞動債權僅指《企業破產法》意義上的“勞動債權”,學理上關于勞動債權內涵的界定眾說紛紜。王利明教授認為勞動債權是指企業破產后應支付給職工的工資、勞動保險費、經濟補償金等其他職工可以請求企業進行一定金錢給付的權利,王欣新教授認為勞動債權是指勞動者基于勞動關系所享有的請求給付維持生活的以工資為表現形式的債權,肖海軍教授則認為勞動債權是指和企業存在勞動合同關系的職工基于此合同而對企業所享有權利的統稱。從以上三個有代表性的學者的觀點可以得出,勞動債權內涵為勞動者基于勞動合同對用人單位所享有的財產請求權,而根據《企業破產法》的規定,本文所要討論的勞動債權是指在破產程序開始前成立的,勞動者基于勞動合同關系對用人單位所享有的,根據破產程序得以強制執行的金錢給付請求權。
2 破產勞動債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2.1 擔保物權與勞動債權的清償順位過于絕對
在2006年《企業破產法》頒布施行以前,學者們對于擔保物權和勞動債權的清償順位問題爭論得熱火朝天,以王欣新教授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勞動債權應在擔保物權外享有優先地位,他認為雖然要優先保護勞動債權,但如果靠把其置于擔保物權之前的絕對優先地位去解決破產企業的勞動債權,既不充分也不公平。以申衛星為代表的學者則認為勞動債權屬于法定優先權,應置于擔保物權之前,賦予其超級優先的法律地位,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破產企業職工勞動工資優先于抵押受償的問題。而最終立法采用了以王利明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學者的折中意見,在《企業破產法》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本法施行后,破產人在本法公布之日前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依照本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的規定清償后不足以清償的部分,以本法第一百零九條規定的特定財產優先于對該特定財產享有擔保權的權利人受償。”即在2006年《企業破產法》生效以后的勞動債權都劣后于擔保物權清償。但由于勞動債權本身所具有的人身屬性,將其絕對劣后于擔保物權清償不利于保護廣大勞動者的基本權利,所以本文將在后文的完善建議中提出對現行法規定下擔保物權和勞動債權清償順序的完善建議。
2.2 職工的程序參與權未得到保障
從對《企業破產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其雖然對破產勞動債權有所規定,但除了債權人會議和債權人委員會中應有一名職工代表及職工可對債權申報情況提出異議外無其他程序參與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其他法律中也無具體規定,在實踐中就很可能造成大部分勞動債權人在進行完債權申報的統計之后便被隔離在破產程序之外,從而落入一種求助無門的窘境。因為破產管理人實際上缺乏盡心申報勞動債權的動力,而勞動債權人所享有的異議權的實現又顯得波折——破產管理人代理勞動債權人申報勞動債權的制度設計初衷,就是認定勞動債權人為弱勢群體,不能有效維護自身權利,卻在權益受到傷害后又要求其自身維權。《企業破產法》第八條規定的債務人應提交的包括職工預案在內的說明,設想一下,一個自身尚且資不抵債或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企業,還要求其提交職工安置預案,為職工繳納社保,其完成度又有幾何呢?再者,債務人所提交的職工安置預案等材料勞動債權人既不享有知情權也不享有異議權,又怎能讓自身難保的債務人提交的預案真的能保證勞動債權人的利益呢?
2.3 勞動債權的期限和金額都無具體界定
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勞動債權的外延確定經常出現相互矛盾的現象。就經濟補償金是否屬于勞動債權,天津中院和廣東高院的態度截然相反;而對于職工工資產生的時間和數額各個法院也不盡相同。勞動債權作為優先受償權中的一種,其實現與否直接關乎到清償結果。所以基于公平正義的原則也應對其進行具體界定。
3 勞動債權的完善建議
3.1 部分勞動債權先于擔保物權受償
由于勞動債權的人身屬性和基本權利屬性,其具有優先于其他債權受償的地位,但實踐中往往存在有擔保物的擔保物權處于絕對優先受償地位,而其數額巨大,導致出現勞動債權不能得到保護的情況。所以在實踐中,應與下文第三點相結合,對勞動者賴以維持基本生存的部分債權優先于擔保物權清償,而對其他勞動債權放在一般優先順位進行清償。此外,還可以借鑒德國法中關于勞動保障基金的制度,逐步推廣我國深圳地區的欠薪保障基金,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礎上保護勞動者的權利。
3.2 完善勞動者的程序參與權
由于勞動債權的權利人大多是普通基層勞動者,因為其自身多種因素的限制,使其對破產企業的相關信息了解得較少,對于企業的破產和財產狀況都不清楚,但企業破產關系到職工勞動債權的清償,所以有必要提高勞動債權人在破產清算程序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并對其以下享有的權利在法律上進行明確的規定和細化。第一,完善勞動債權人的知情權。只有對破產程序具體事項進行充分的了解,勞動債權人對其自身權利才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對其權利的維護才更有機會。完善勞動債權人的知情權可以采用如下途徑:一是法院在審理相關破產案件中,將案件的具體情況和審理進程通過公告或者文件的方式向勞動債權人告知;二是企業破產清算管理人通過職工大會、媒體等方式向勞動債權人說明相關事項;三是勞動行政部門通過相關會議或者制定相關公告書,向勞動債權人告知債權清償的具體事項。通過多種途徑并行來保障勞動債權人知情權。第二,完善勞動債權人的異議權。當勞動債權人得知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時,其有提出異議的權利,法律應當保障勞動債權人的異議權,異議權的行使以知情權為前提。現行《企業破產法》規定,職工對企業申請破產的程序可以提出異議,但對破產管理人的選定和酬勞有意見的,并不能提出異議。在現實情況中,破產管理人一般由受理破產案件的法院指定,職工對其選定存在異議的,也只能通過債權人會議向法院提出,法院既是破產管理人的選定者,又是破產管理人資格的審核者,這難免有不合理之處。所以為了保證勞動債權人異議權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行使,法律可以規定對審核勞動債權人的異議由其他部門或者機構行使。第三,完善勞動債權人的監督權。正如前文所述,職工安置預案和破產管理人所提交的債權申報信用幾何也未可知。而破產管理人應當合法、公正地行使手中的權力,但如果其一旦與某些債權人惡意串通,違法清償,則會對其他債權人的利益造成嚴重損害,所以對其手中權力的監督也是極為重要的。掌握權力的人也容易濫用權力,所以必須對權力進行一定的限制和監督。對破產管理人進行監督,一旦發現其失職或者惡意損害債權人利益,則可以向相關組織反映情況,也可以通過債權人委員會罷免其職務,而為了更好地保障此類權利的行使,法律可以規定在債權人委員會中必須要有至少一名普通勞動債權人(除董事和高管外)的代表,以此來促進破產程序的公正和順利進行。
3.3 對勞動債權的產生時間和金額進行限制
勞動債權,顧名思義,是被拖欠工資的員工所主張的債權,由于勞動者的弱勢地位,其申請無須進行公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其他債權人的利益,且勞動債權的申報數額無法估計,風險程度無法預測,在實踐中經常存在破產企業的破產財產連勞動債權人的工資薪金都無法清償的情況。這樣一來,隨著時間的增加,其他債權人利益受損的程度也在不斷加深,但如果對勞動債權進行申報時間上的限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這一點,國外的經驗已經證明了其作用。如此一來,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風險,又可以加強對其他債權人的保護,還可以及時提醒勞動債權人盡快行使自己的權利。縱觀其他國家或地區對勞動債權的時間限制可以得出,各個國家的破產法都在盡量實現各方利益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同時保護勞動債權人和其他債權人的利益,以實現公平公正。而我國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公平公正更是法律應有之義,說到底勞動債權是一個社會法的范疇,應該體現我國追求公平公正的理念和以人為本的宗旨。在我國新的《企業破產法》中并沒有賦予勞動債權絕對的優先地位,那作為勞動債權中最基本的工資債權的優先實現也就無從談起了。但我國可以在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司法和生活實際,把我國的工資債權限定在企業破產確定日之前的六個月內作為絕對優先債權予以清償,把除此之外的其他勞動債權放在擔保債權之后進行清償,并限定普遍意義上勞動債權的范圍,比如將破產確定日之前一年內的工資、社保等生活必須的債權納入勞動債權的范圍,而剩余的其他部分則作為普通債權進行清償,此外除了工資債權和社保,各種以非工資形式給予的經濟補償金等在時間上均應以企業破產確定日起可往前追及一年,作為勞動債權一般優先受償,這樣不僅符合《企業破產法》平衡各方利益的需要,更體現了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踐行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
4 結語
《企業破產法》對勞動債權在原則和實施上做了基本規定,但無后續展開,使司法實踐中存在勞動債權和擔保物權清償順位過于絕對、勞動債權人的程序參與權無法得到保障以及勞動債權的金額和期限沒有明確界定而使勞動債權人無法得到保護的問題。本文在借鑒域外勞動債權優先保護的立法經驗的基礎上針對這三個問題提出了三點完善建議,分別是使部分勞動債權優先于擔保債權、從三個方面完善勞動者的程序參與權以及以半年或一年為時間點界定勞動債權額。希望在利益平衡的基礎上賦予勞動者更具體的可以進行救濟的權利,切實保護勞動者的利益。
參考文獻
[1]王利明. 關于勞動債權與擔保物權的關系[J]法學家,2005(2):1-5.
[2]王欣新,楊濤. 破產企業職工債權保障制度研究——改革社會成本的包容與分擔[J]. 法治研究. 2013(1):23-29.
[3]肖海軍. 企業法原論[M].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4]徐陽光. 破產法視野中的擔保物權問題[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31(2):12-23.
[5]申衛星. 論優先權同其他擔保物權之區別與競合[J]. 法制與社會發展,2001(3):41-47.
[6]魯曉明. 對新破產法實施狀態下的職工權益保護[J]. 行政與法,2008(5):74-77.
[7]徐吉平,左亞洛,徐亮. 我國破產勞動債權保障機制的反思與重構[J]. 法治論壇,2015(4):31-40.
[8]王欣新,楊濤. 破產企業職工債權保障制度研究——改革社會成本的包容與分擔[J]. 法治研究,2013(1):22-29.
[9]韋忠語. 論破產重整中職工勞動權益的保護[J]. 中國勞動,2017(5):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