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李吉慶,男,河北滄州人,青海民族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法學。
[ 項目名稱 ]
青海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項目全稱:“青海落實黨的民生政策狀況的調查”(項目編號:04M2021011)。
[ 摘要 ]
民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社會穩定最關鍵的一步。教育問題、就業問題、醫療問題是民生之基、民生之本、民生之源。保障好民生,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促進良好的社會發展,協調好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 關鍵詞 ]
黨的政策;教育;就業;醫療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7.028
1 調研對象的基本情況
1.1 調研的目的和意義
本項目通過對青海落實黨的民生政策的調查研究,擬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并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探究,通過研究提供解決思路,通過對青海省的調研,對政府頒發的系列民生政策是否為當地民生帶來了實際的推動作用進行探索分析,探究民生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為民生政策提供更加合法合理的建議,針對民生政策中需要進行法律規范的方面提出相關完善思考建議。
通過對青海地區民生政策的調查研究,深刻認識到改善民生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聯系,改善民生就是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重要、最核心的利益為切入點,使經濟的發展、醫療的改善、教育的進步等都體現到人民群眾日常的生活當中。本項目有利于加深對民生相關政策的了解,突出政府在落實民生政策的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對黨中央關于民生問題提出的新理念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通過調查研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新時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明確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強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重中之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黨執政的重心和根基所在。
1.2 調研對象的基本情況
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全省新增就業幾萬人,為若干戶農牧民進行了居住條件改善工程項目,調整了退休人員的基礎養老金,為眾多地區配備了健身器材。青海省始終把保就業作為首當其沖的民生工程,努力穩定和擴大就業,保持就業形勢的穩定性和持續增長性。教育優先也是民生政策中重要的一環,全省大力深化教育改革,為可提供高質量的教育體系而努力,增加各階段校舍面積,保障進城務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大力實施普通話學習全覆蓋,并且西寧大學的建設正在穩步推進。青海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實施“健康青海2030”的行動目標,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范醫療健康體系建設,在全省人民的努力下,青海省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也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2 青海地區民生政策的實施現狀
2.1 教育方面
青海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政策,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和指導,深入落實素質教育全面發展。青海省全面履行立德樹人教育任務,對各階段學生實施思政教育。青海省政府對教育領域的財政投入不斷加大,教育經費的支出不斷增長,體現了青海省政府為保障、教育所做的努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策的扶持,青海省的辦學條件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各地教育發展水平得到了穩步提升,教育資源也向貧困地區傾斜,與發達城市的教育差距也越來越小。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的教育發展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辦學資源仍然緊缺,青海省的辦學條件基本還處于全國的低下等水平,各階段學校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校園配套設施不完善。而且在青海省內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并不均衡,教育資源緊缺,鄉村、牧區學校較少,城鎮辦學資源嚴重不足。學校信息化水平較低,大多數教師和學生無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和學習。教師隊伍不合理,教師相對短缺,并且鄉村、牧區與城鎮相比,教師的整體素質相對較低,教師引進較難,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城鎮教師崗位報名人數相對較多,而鄉村、牧區的教師崗位卻無人問津,師資配置不均衡,教師培訓機會較少,現階段的師資還不足以完全滿足教學的需求。
2.2 就業方面
就業是民生之本,只有就業穩定才會保障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政府民生相關的政策就是推動穩定就業的主要力量,通過相關政策的運行,讓一些企業減少壓力,提供就業的能力就會逐步提高。為了減少失業率,穩定就業,需要提高就業者的技能水平,青海省積極推動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印發《青海省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大規模開展城鄉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推進終身培訓制度,分類實施精準培訓,重點開展訂單定向式培訓,提高勞動者的就業率。圍繞提高農牧民轉移就業組織化程度,制定印發《青海省勞務經紀人激勵服務暫行辦法》。
當下,青海省就業情況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勞動人員的技能素質與企業的要求并不是很匹配,提升就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著重點,要持續推動技能提升培訓,增強勞動人員的就業創業能力。
青海省新生就業人員每年保持在5萬人左右,并且農牧區每年有大量人員向非農業方向轉就業,青海省有著很大的就業壓力,未就業的大學生、待就業人員、退役軍人等都是就業方面應該重點關注的人群。青海省針對此情況不斷加大就業扶持力度,完善就業方面的服務,提供一個穩定的就業平臺,以此去保障就業的穩定。青海省利用就業失業實名制登記方式,利用信息對比技術,做好就業失業信息的采集,提供了相對準確的就業形勢數據。
青海省著力建造就業促進工程。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面向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就業重點群體和企業職工、農牧區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實施“巾幗家政培訓工程”,開展家庭服務業職業技能大賽,支持培養一批優秀家政服務隊伍。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萬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05萬人次。探索整合各領域創業孵化載體,推動孵化服務資源交互共享。
2.3 醫療方面
青海省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各級人民政府所頒發的民生醫療方面的方針政策,堅持各項基本國策,以保障人民健康為中心,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提高全省醫療水平,提高醫療方面服務質量和水平,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努力完善醫療體系建設。
在醫療衛生的全面建設中,青海省全面實行《青海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6—2020年)》,堅持控制總量、調整存量、優化增量、提高質量的原則,實現醫療衛生發展從量的發展向質的飛躍轉化,堅持有效率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力爭在全省各區域基本建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善提高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為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全面推進醫療衛生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青海省不斷完善防治結合能力,加強重大傳染病的預防機制,做好全面和重點地方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健全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體系。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加強各個醫院的建設,明確各醫院在各環節中的功能定位,并且實現上下聯動,強化醫院醫療方面的監管,加強醫療水平的質量管理,控制醫藥費達到合理的緩增長。青海省在醫療方面特別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不斷地在全國各地去引進高端的醫學人才,并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培養,在立足全省的情況下,強化各級對口幫扶機制的建設。
青海省全面健全醫療衛生健康體系,深入開展醫療衛生健康教育,并積極響應國家對人口均衡發展的號召,加強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加強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大力推動健康服務行業的發展,促進醫療與養老體制的結合。
3 青海地區民生政策在落實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
3.1 建樹
3.1.1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城鄉差距中顯現得最為明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有著緊密的聯系,青海省在精準扶貧的戰略措施下,跟隨黨中央的相關政策實現了全面脫貧,在全面脫貧的基礎上開始全面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牧業的穩定發展始終是青海省鄉村發展的根本,是青海省廣大鄉村人民賴以生存的方式之一,青海省一直在擴大農牧業的產業規模和效應。
青海省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立足于統籌解決三農問題,提升了鄉村的發展水平,使鄉村向著現代化進一步發展。大力發展鄉村產業,體現出青海省鄉村的特色之處,發掘鄉村的多功能化,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增添農民就業的多種方式。大力實施鄉村建設,加強各地區的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促進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環節,青海省一直在促進各地區的建設,加強村莊道路、農村供水供電、房屋建設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3.1.2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青海省深刻認識到提升就業率就是最好的保障民生的方式,青海省通過一系列針對就業的政策方針去推動穩定就業,通過福利政策讓企業減輕負擔,企業會增強自身的建設,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青海省不斷地通過組織職業技能培訓去提升人民群眾的就業競爭力,增強就業者的勞動技能。青海省對不同的就業群體提供了不同的政策,完善相關就業服務,使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青海省2021年旨在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面向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就業重點群體和企業職工、農牧區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實施“巾幗家政培訓工程”、開展家庭服務業職業技能大賽,支持培養一批優秀家政服務隊伍。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萬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05萬人次。探索整合各領域創業孵化載體,推動孵化服務資源交互共享。
3.2 挑戰
3.2.1 思想認識不足:思想不夠解放,民生意識缺乏
思想決定事務發展的高度,因自然原因等,青海省思想相對全國較發達城市相比較為落后,對民生問題的重視程度也不高。比如青海對于民生相關政策宣傳并不徹底,干部和群眾對于民生方面的認識也并不透徹,存在著一些偏差。這就會導致在最重要的民生方面,放眼全國來看,青海省還處于相對落后的一個位置。
3.2.2 經濟社會原因:經濟發展水平不高
經濟發展水平是指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目前階段所應該達到的水準。青海省是我國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之一,可支配的本土資源相對匱乏,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有著特殊的氣候、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脆弱的生態系統,并且青海省的生態系統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最重要的戰略要地,因為生態系統的限制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并且民生工程方面經費不足,工程的實施建設沒有穩定充足的經費來進行保障,而有的地區超標準建設,這也會使經費出現缺口。
3.2.3 制度保障不到位:社會管理層次和水平落后
青海省的民生政策制度不健全,政策還有待完善,醫療體系建設不完善,比如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差別大,教育水平相對落后,農牧區師資緊缺等。青海省的就業形式還未穩定,比如退役軍人的就業、農牧區人民進城后的就業都還未得到科學合理的保障。
4 解決青海地區民生政策落實中困境的對策
4.1 構建民生政府,提高政策的落實能力
按照黨中央對于民生相關政策的理解,轉變政府職能,正確處理好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減少不必要的政府環節,提供真正的便利。政府要把為城鄉居民提供相等的民生服務當作宗旨,建立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政府要合理分配各項民生支出,保證將每一筆民生經費都進行合理的分配并達到預期的效果。加強青海省生態和旅游行業的建設,著力促進經濟的發展。
4.2 擴大民生投入,完善民生建設體系
促進民生改善,關鍵在于建設好完善的民生發展體系,體系的完善建設會使各地區的人民群眾都得到相等的民生待遇。完善民生投入制度,保障好民生方面的財政支出,重點增加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優化財政支出的結構,合理配置民生支出資金,通過不斷地實踐將財政運行機制和支出機制進一步完善。
4.3 明確民生工作的著力點
民生工作實施的首要任務是保障和改善低收入群眾的基本生活,要健全低收入群眾的基本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政策和機制,確保低收入人群應有的基本保障可以實現。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就業問題,建立公平公正的就業機制,完善預防失業和提升就業的對策。進一步加強民生各方面基礎社會保障制度的推進,堅持公正與效率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李永生,黃衛紅. 促進改善民生的財政政策分析[J]. 經濟論壇,2009(17):49-51.
[2]羅熙,許小貞.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現實困境與創新路徑——基于社會資本的視角[J]. 廣西農學報,2019,34(4):45-48.
[3]王渺. 鄉村振興戰略下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學,2019.
[4]胡麗娜,譚儀,彭帝娜,等. 鄉村振興戰略與紅色基因融入鄉村教育的價值實現[J]. 文教資料,2019(8):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