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由于幼兒年齡小,自主意識相對較差,因此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加強指導,采取家園共育的方式,通過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效互補,對促進幼兒教育成效的提升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本文從家園共育的必要性入手,對家庭教育的功能進行了探討,梳理了目前在家園共育中的誤區,并提出了家園共育的策略,以實現家庭與幼兒園教育的互補。家庭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做人,其次就是信仰,最后就是技藝,對促進幼兒智力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形成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父母作為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作為幼兒的第一堂課,在此基礎上,將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進行互補,大力實施家園共育,對促進幼兒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基于家庭教育的功能論述家園共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的功能主要體驗在三個方面:一是技藝,也就是生存技能,通過家庭教育,從小培養、傳授和教會幼兒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本領;二是做人,即如何為人處世和為人的道德品質,通過家庭教育塑造幼兒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質,具備做人的各項基本素質;三是信仰,即文化思想信仰,需要家庭教育通過營造文化熏陶氛圍,幫助幼兒正確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家園共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幼兒園教育提供更加專業、系統和指向性教育,而幼兒園教育的不足則是體現在教育空間與自由度,幼兒園難以開展親情教育,通過家庭教育的功能,能有效地彌補幼兒園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是根據生活實踐而對幼兒開展的教育,并鍛煉幼兒的基本生活能力,從而通過家庭與幼兒園教育互補達到家園共育的效果。
二、家園共育誤區梳理
幼兒園與家庭教育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的內容和目標存在高度重疊、契合和互補的特點,最終將幼兒培養成善于表達、身體健康和有責任心、有愛心、有信心與富有情感的孩子。就當前來看,在家園共育中,還存在以下誤區需要引起重視:一是將幼兒園教育變得家庭化,幼兒園教育工作者容易將幼兒作為襁褓中的孩子對待,確保幼兒生命安全,提供衛生安全的飲食,保障幼兒的身心健康成為幼兒園工作重點,而課程教育、課堂活動和課后實踐等,均成為輔助工作,將教師變成父母,幼兒園生活變成家庭生活,使幼兒教育朝著家庭化的方向發展;二是將家庭教育變得幼兒園化,因為父母日常在幼兒教育知識方面的認知缺乏,難以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而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教育給幼兒本來需要在幼兒園學習的知識,導致幼兒園教育在家庭中盛行,家庭教育變得幼兒園化,相互之間的錯位做法,導致家庭教育與幼兒教育之間的互補性難以得到提升。三是幼兒園與家庭教育過程中,對幼兒培養目標存在一定差異,幼兒園將哄幼兒開心作為主要工作內容。例如,在幼兒園教師開展幼兒活動時,部分幼兒教師在教學時,既不會教給幼兒一些必備知識與技能,又不會對幼兒進行全面培養,而是讓幼兒釋放天性。在家庭教育中,會對幼兒的一些行為進行約束,家長認為這樣可以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但是緊靠家長進行全面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四是重智育,輕道德。當前教學改革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教學改革影響下,幼兒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主動與家長站在幼兒角度思考問題。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與家長并沒有全面培養幼兒發展,雙方都將幼兒智力培養作為主要教學,并沒有培養幼兒的德育。
實際上,德育培養可以讓幼兒從小就樹立正確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并且正確觀念的形成對幼兒成長也有幫助,但是根據相關調查發現,幼兒教師與家長不重視幼兒德育培養的原因都是幼兒年齡較小,每天給幼兒講大道理幼兒也不會理解,但是如果對幼兒智力進行培養,幼兒就會有超強學習能力,活躍的思維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不會與同齡孩子拉開距離。幼兒教師與家長的這一教育思維是一個錯誤的誤區,其要看到全面培養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家園合作過程中,無論是幼兒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主動改變自己傳統教學的理念,注重幼兒全面培養,不將任何一個培養方向作為重點,也不忽略每一個領域的培養,這樣才能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樹立正確思想。
三、基于家園共育的視角分析家庭與幼兒園教育實現互補的策略
(一)基于家庭教育功能的交互式教育
第一,在技能交互式教育中,為達到二者互補的目的,首先就需要意識到生存技能培養在幼兒園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以確保其保障性功能得到發展。其次,生存技能的核心就在于生存與發展,生存技能主要是培養幼兒從小養成做家務活的習慣,而發展主要是從小培養幼兒的手工技能。最后,在實施技能交互式教育時,需要將家庭事務教育作為家庭要點的要點,而手工技能培養是作為幼兒園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日常家園共育中,加強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引導父母減少對幼兒的溺愛,通過任務的方式加強教育。例如,給幼兒設置做家務活動的任務,并與幼兒一起完成,同時做好幼兒的引導和教育,最后給予相應的獎勵。但是家務活動應以幼兒能完成為限,同時父母應盡可能全程陪同,尤其是在第一次做某種家務活動時,應全程陪同,后續再做此類家務活動時,可以引導幼兒獨立完成,且幼兒的獎勵要采用物質與精神獎勵相結合的方式。而針對幼兒園教育而言,則是在常規知識教育的基礎上,為幼兒新增手工實踐課,并在幼兒的手工實踐活動中耐心指導幼兒完成各項手工操作。例如,利用橡皮泥制作自己喜愛的人物、動畫形象,或利用剪刀剪紙等等。這樣二者不僅在技能培養內容上存在差異,而且二者還能互相滲透和配合,從而促進幼兒技能的提升。
第二,在道德交互式教育中,為達到二者互補的目的,就需要意識到道德教育在塑造幼兒人格中的重要意義。目前,幼兒園針對幼兒道德教育方面缺乏實踐,此時就需要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彌補。就心理學的視角而言,幼兒時期屬于事物感知強烈的階段,而最為主要的感知表現方式就是模仿,而父母又是幼兒最為直接和適合的模仿對象,所以在日常家園共育中,應引導父母加強家庭道德教育的實施,采取適當說教與現身說法的方式,在以身作則的前提下實施。在說教過程中,說教的合適性主要是父母應選取適當場合與時間引導孩子,并且避免出現過激的語言,盡量減少在他人在場時說教,避免導致孩子出現逆反心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兒做一個誠實守信、拾金不昧的好孩子。而在現身說法時,是引導幼兒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案例,讓幼兒通過親身感受和體驗對比。例如,為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各種課外體育活動,可以與幼兒一道在開展。而以身作則是父母要注重自身的言談舉止和一言一行,以潛移默化地對孩子帶來影響,為幼兒樹立積極向上的形象,為幼兒傳遞更多正能量的形象,在強化幼兒道德教育的同時彌補幼兒園在道德教育中的不足。
第三,文化交互式教育,為達到二者互補的目的,就需要意識到目前幼兒文化教育存在的偏執與狹隘的問題,需要采用科學的標準才能觸及幼兒的心靈,并將文化教育作為信仰教育的內核,引導幼兒自覺遵守社會與自然的基本法則,且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文化教育中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需要在互相滲透、配合和彌補,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例如,為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可以對幼兒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育,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著力實現環境教育中注重傳統文化教育的隱性滲透,并與幼兒園的五大領域教學活動相結合,在傳統節日當天,邀請父母進入幼兒園參與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通過親子活動,使幼兒與家長在親子活動中體驗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
(二)基于家園共育視角的互補式教育
由于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二者之間只有密切配合,致力于良好合作關系的建立,通過家園共育的方式實施互補式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最終確保幼兒身心健康,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針對目前存在的誤區,相互之間的互補錯位的問題,應切實做好以下工作:
1.下好溝通棋,深化溝通認知
為實現家園共育,首先就要加強溝通平臺與渠道的建設,并確保其順暢性。除了定期在幼兒園組織家長開展座談會外,還要不定時地到幼兒家庭開展家訪,相互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及行為習慣的養成等方面的反饋信息,使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對幼兒更加了解,為需求最佳的教育途徑奠定基礎,實現幼兒的良好發展。在家園共育中,采取沙龍會的方式,將教師和家長聚在一起,相互之間分享和學習幼兒教育經驗,在互相學習中促進和發展,針對教師和家長在日常雙向溝通不對等的問題,家長往往只是執行教師所布置的任務,而很少有提意見的機會,使教育的共性智慧難以得到有效發揮,而且教師與家長在日常溝通中容易因為瑣事而產生隔閡。所以需要幼兒教師主動構建和諧的溝通平臺,從細節入手,始終將雙方作為平衡合作的地位,不僅要引導家長提出意見建議,還要確保提出的意見建議得到及時分析、反饋和采納,尤其是好的建議需要采納,使得雙方的教育共識得到強化,因此需要幼兒園增加對家長的開放,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溝通與交流,致力于隔閡的消除,不斷增加相互之間的信任,尤其是針對幼兒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時,應不斷深化溝通和認知,不斷強化家長的幼兒教育能力,為共育成效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在雙方溝通中,教師需要始終秉承合作者的身份參與,集合全體人員,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以著力尋求最優化的解決途徑,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積極對話,將各自的問題和看法發表出來,發揮共性智慧力量,促進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使家園共育的實質性作用得到彰顯,盡可能地避免形式化。
2.下好合作棋,實現全方位的合作
家園共育的效果取決于合作的深度,為實現家園教育互動,就需要實施全方位合作,始終將家園教育目標高度統一,即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在啟蒙階段需要強化幼兒認知與發展。通過家園共育,培養幼兒的良好學習習慣與文明行為習慣,引導幼兒掌握基本常識與知識,致力于幼兒科學興趣與藝術興趣的培養,使幼兒的道德修養從小得到培養。家園共育應以此為目標,并在此基礎上互相協作,使共育成效得到提升,教師既要有著強烈的家園共育意識,又要為家長提供參與幼兒園教育的機會。例如,在對幼兒額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時,不僅教師要引導幼兒每天早晚都要刷牙,而且家長要負責監督,與教師一同完成幼兒習慣培養任務。而在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時,則是給幼兒設置語言訓練任務,在家長的配合下,與幼兒之間在心靈上對話與交流,采取實踐語言活動促進語言交際能力的提升。因此,幼兒園需要不斷增加開放力度,通過成立家委會的方式引導家長參與幼兒園的管理與日常組織活動中,以家委會為渠道,及時征集家長的意見和及時地向幼兒園反饋,在共同探討下制定優化活動組織與設計方案,使活動得以順利實施和提升教育成效。而在家長參觀日,則是邀請家長進入幼兒園,對每個領域的教育與管理情況有一個基本認識,同時掌握幼兒在園內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情況,且在參觀后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最終通過家園共育中的全方位合作,學習相應的幼兒知識與經驗,在提升育兒能力的同時提升共育效果。
3.下好互補棋,達到1+1>2的效果
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下,為實現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互補,著力達到1+1>2的效果,應切實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增加相互之間的溝通和學習,以達到良好的互補效果。這就需要家園雙方轉變共育理念,利用互聯網平臺使家園網絡共育的參與度得到提升,在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同時,還要利用互聯網家園共育平臺,為家長提供反饋平臺,及時將幼兒在園內的活動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互動,加強與家長在網絡中的互動,家長能從互聯網平臺中及時地掌握幼兒的情況,從而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溝通的同時達到互聯網+共育監督的方式,從而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共育與互補,著力達到1+1>2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家庭與幼兒園教育實現互補的前提是確保雙方地位平等,加強家園雙方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切實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并將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中,不斷提升互補的有效性,使幼兒在家園友好溝通和高效共育下實現快樂成長。同時,家庭與幼兒園教育實現互補,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學習與發展,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下成長,才能主動接受教師與家長的引導,形成健全品格,樹立正確觀念,主動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家庭教育專項課題“基于學前兒童成長階段的家庭服務教育活動研究”(課題編號:GS[2019]GHBZX262)的研究成果。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