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雅麗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提升與農業資源利用、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政策落實、鄉村潛在價值的開發過程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業生產技術滯后、人才匱乏、管理不到位等因素有直接關系,必須圍繞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目標,在產業興旺方面完善財政支持政策,構建人才網絡,調整產業結構,強化基層服務,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本文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提升進行探討研究。
產業興旺和鄉村經濟高質量的發展是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基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國家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資源共享的舉措,為鄉村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態宜居注入層層活力,為推動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提升創造了條件,亟需完善舉措,落地生效。
首先,鄉村振興是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全面提升的基礎?,F階段鄉村經濟不發達,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很難拉動縣域經濟,鄉村振興戰略統籌鄉村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各個要素的發展,提出了人才、產業、生態、文化、組織等全面振興的目標策略,旨在解決鄉村產業不興旺,經濟不發達的問題,鄉村全面振興,對夯實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全面提升的基礎具有推動作用和積極意義。其次,縣域經濟是鄉村振興成果的集中反映。 縣域經濟從整體上說,以(區)縣行政區劃為單位劃分的經濟體系,屬于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涉及生產、消費、流通、分配等環節,擁有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綜合性經濟體系;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受地域特色影響較大,有的宜農,有的宜工,有的宜商,有的宜游,不能“小而全”,注重發揮地理區位、特定資源、歷史人文等比較優勢,突出重點產業,突破行政區劃的約束,能夠在更大的市場空間配置資源,獲取競爭優勢。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指導下,依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提升必須基于農業和農村的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縣域經濟是鄉村振興成果的集中反映
以產業興旺,推進農業現代化
按照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2020年初步形成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2022年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得以完善和健全,2035年農村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階段性戰略目標的實現,重在貫徹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等20字方針,其中產業興旺是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核心的內容,創新農產品的生產技術、經營制度和組織管理,全面提升良種化、推進機械化、提高科技化、實現信息化、達到標準化、完善制度化、增強組織化水平,促進農、林、牧、漁的產品加工轉型升級。加速農業現代化步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廣適度規模經營,引領專業化作業外包服務和綠色農業,夯實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基礎,推動農村農業、加工業、流通服務業融合發展,形成農業+產業鏈條延伸模式,創造農村居民更多就業機會,提高増收幅度,縮小城鄉差別。如隴南市成縣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通過打造特色文旅示范村工程,實現了農特產加工產業、文化旅游產業、康養產業等多個產業的提質升級。像甘肅茶葉主產區裕河鎮,通過招商引資上項目,使龍頭企業落地生根,解決了困擾裕河茶葉產量低問題和加工問題、銷售問題,目前該鎮種植茶葉1.8萬余畝,年產量突破6.5萬斤,總收入超650萬元。戶均茶葉收入增加5000元。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裕河茶葉作為隴南市的靚麗名片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促進了文化旅游示范村建設和鄉村觀光旅游產業的發展,提高了康養產業、茶葉加工產業的規模迅速擴大,實現了產業興、生態興和茶、旅、文、農、工、貿的大融合。
以人才振興,推進產業規模化
鄉村經濟的長足發展和規?;?、產業化經營的實現是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提升的基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只有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真正實現人才振興,才能為發展農、工、商、旅游等綜合型產業集群規模注入資金和活力,當前,多數鄉村的青壯年都到城市打工、經商和創業發展,農村的經濟發展缺乏人才、資金、技術,而人才是核心要素,因此,國家鄉村振興促進法,特別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等,凸顯人才的重要性,運用政策、機會、機制等,多方式多渠道引導鼓勵支持社會各界人才到鄉村創業、上項目、促發展。如隴南市徽縣以優秀鄉土人才振興、全力推進產業規?;?。去年以來,該市大力推進鄉土優秀人才振興,通過建立工作室,打造傳承基地,成立高標準見習中心和舉辦大講堂,相繼扶持了一批又一批鄉土優秀人才,走進田間地頭、大棚基地、幫扶特色產業大幅度地提質增效。同時,完善激勵措施,對優秀種植養殖能手、優秀能工巧匠、優秀經營能人、優秀鄉村電商及各類鄉土優秀人才給予命名和表彰和肯定,激勵他們貢獻才智、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特別是全國勞模梁倩娟以羊肚菌種植和直播帶貨現身說法,帶動村民網絡直銷,促進了新業態的蓬勃發展。一是聚焦堡壘,為產業注入活力。該市十分重視各村黨支部書記的“領頭雁”工程建設,將其作為鄉土優秀人才培養的骨干力量,充分利用縣里獎補政策的優勢,鼓勵他們積極帶頭發展特色種植,流轉土地,使分散零星的農業種植經營模式向集約規模化經營發展,群眾普遍提高了“要致富跟支部”的觀念,促進“種養加”產業鏈項目的不斷壯大;二是聚焦主導產業,為產業振興賦魂。該市把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統籌協調,強強聯合,在打造產品品牌和鄉村旅游名牌過程中,注重發揮專業人才的作用。從中國藥科大學聘請人才,做科技支撐,開展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的研發。政府引領支持龍頭企業和高校結對共建產、用、研基地,完善植保技術規程,從源頭控制,確保農產品品質。三是聚焦龍頭企業,壯大產業規模。該市徽縣把王彤家庭農場、雪琴家庭農場、蓄源養殖家庭農場等11家農、林場主組織起來,進行產業化發展專門培訓,引導這些經營龍頭企業,合理規劃產業布局,推廣規范化種植、生產,流轉土地,興建大棚、聯動溫室等。
以積極政策,推進創業大眾化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國家連續出臺積極的財政政策、土地政策、科技政策等支持鄉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為大眾到鄉村創新創業優化環境,因此,以積極政策,推進創業大眾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經濟、人才、產業、技術、市場多方面引領、規范鄉村振興,多渠道吸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鄉村經濟建設,促進縣域經濟更加繁榮,為綜合實力提升提供基礎保障;如黨的十九屆五中、六中全會分別就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做了制度安排和專項資金支持,國務院也相應頒布了支持鄉村振興,引導大眾創業的指導意見,重點強化以工補農,進一步明確以城帶鄉,強力構建工農、城鄉互促、互補,共同協調繁榮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關系,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加快,推動鄉村經濟建設持續深入。特別是2019年共青團中央發出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意見后,對引導高校畢業生、外出務工青年等青年人才返鄉就業創業提出了明確要求,給予全面的鼓勵支持,為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像‘燕歸巢工程的實施,2019-2020年外出青年返鄉創業的就達到10萬人。掀起了現代農業、旅游業、農村電商新業態發展的熱潮,很多素質高、有資本、能力強、有志向的青年人才源源流向鄉村,城市化進程中的返鄉創業青年群體,在縣城、鄉鎮的匯集,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促進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又推動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據新浪財經統計,2020年一年內全國就有1010萬人返鄉創業,同比增長19%;隴南市成縣的李愛軍緊緊抓住該縣的黃芪、黨參、當歸等中藥材產區的地理區位優勢和交通不便導致銷售不暢的實際,創辦了甘肅隴上椒農有限公司,給優質中藥材資源注入電商活力,發展訂單農業,帶動2000多戶發家致富,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甘谷縣的劉彥斌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動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建立了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把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周邊農戶統籌協調起來,創新項目運作模式,為縣域經濟發展夯實了基礎,鄉村振興良好的產業發展政策優勢,推動協調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持續發展。
鄉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關鍵與核心內容。鄉村經濟發展滯后,形不成規模的產業,難以支撐縣域經濟的繁榮和蓬勃發展。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農村產業興旺,逐步實現現代化,成為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堅強后盾。
(甘肅省中共成縣委黨校)
參考文獻:
[1]孫玲玲.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經濟的發展[J].農家參謀,2022(07):69-71.
[2]張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縣域數字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決策探索(中),2021(04):5-6.
[3]陸志偉.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縣域經濟發展策略研究——以遵義市為例[J].棗莊學院學報,2018,35(05):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