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秀梅
本文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出發,細致分析糧食安全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理論內涵,并分析目前我國糧食安全現狀及供需之間的內在矛盾,指出落實糧食安全,農業深加工的問題所在,并為未來幾年我國農業下一步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政策和建議,為了更好地深入開展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大力打造開拓優質農產品的深加工市場,全面地提升了我國現代農業的產業化、市場化程度,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效與農民就業,有效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促使中國糧食安全有保障,國民經濟可以平穩運行和發展。
糧食安全關乎國家民生命脈,是我國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所在。近年來,中央對國家糧食安全高度重視,多次指出糧食安全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糧食安全受市場調控、體制機制矛盾等因素制約較多,不利于糧食安全的正常運作,亟須找尋方式方法優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糧食安全的運行方式。
糧食安全的定義
糧食安全又叫食物安全,具體指確保任何人可以在需要糧食的時候,可以購買的食品,主要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保障生命安全的必須食品,主要是涵蓋糧食的基本供給問題,可以最大限度地確保食品充足供應。糧食安全關系著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儲備物資,維持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資料。糧食安全事關社會繁榮、經濟健康發展,在現有糧食安全體系中,要加強糧食應急儲備管理,確保糧食可以充足供應,盡量避免特殊情況下引發的糧食安全危機,確保人民群眾糧食需求得到滿足。
糧食安全的基本原理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糧食生產平穩健康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提升為發展目標,政府要進行宏觀調控,確保糧食安全資金充足,借力科學技術的發展,集中村集體的力量,整建制推進糧食高標準生產項目。通過糧食高標準生產的逐步運作,打造集中連片的生產模式,擴大生產規模,強化黨建引領,改進組織方式、建立由村到鄉、由鄉到縣、由縣到市,層層推廣的農業運作,充分找尋糧食產量提升的潛在價值,集中主要精力進行單一農產品研究,提高糧食生產的總體產量,帶動糧食均衡增產,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糧食有效供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糧食安全的需求
按照中央政策標準,為滿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糧食安全需求,我國要建立適當的地方儲備規模,按“產區保持3個月銷量”的要求,適當增加地方儲備糧的儲備規模,提升糧食儲備能力。提高糧食安全應急儲備能力,按照每人每天的糧油標準,確保我國糧食應急加工能力要滿足人民群眾在緊急狀態下的需求,確保應急狀態下能迅速加工投放市場。提高糧食配送能力,依托國家糧食配送中心以及區域糧食應急儲運企業,有效保證突發事件下,應急糧食及時送到區域對應的應急供應網點。提高糧食應急網點建設,完成糧食應急網點及放心糧油店網絡整合。建設現代糧食產業園,提升放心糧油工程能力建設,實現“放心糧油”城鄉全覆蓋。落實糧食倉儲設施規劃,在大型農村社區周邊配套建設糧食儲存機構,建立社區人口口糧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糧食生產售后服務中心,健全糧食生產售后服務體系,基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強化糧食品牌建,逐步實現優質糧食與區域品牌的有機結合,打造地方品牌,推動糧食產業發展。
糧食的生產及利用效率
目前,我國糧食生產已經實現自給自足,主要集中在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的種植,我國糧食產量已經實現連年豐收,糧食保障充足,中國人民已經由此擺脫落后挨餓的現狀。糧食生產率提高,機械化生產、規模化作業帶來糧食產量的逐年增收,與此同時,農業科學技術逐步提升,衛星遙感檢測,科學合理種植,都為糧食高度集中生產創造了條件。糧食的高產業也帶來了突出的問題,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的過度使用帶來了環境污染,只注重單一糧食作物的豐產豐收,卻忽視市場帶來的消費者需求變化,農產品缺乏深度加工以及品牌效用,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真實價值不相匹配,嚴重制約了農產品高度發展。下一步,要轉變農產品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實習農產品精細化運作。
市場結構不完善
農業“新六產”發展層次不高,全國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多從事農產品初加工,具有深加工能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較少,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國字號”龍頭企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帶動能力差。市場認可度、產品競爭力低,高質量農產品賣不出高價錢,缺少在全國叫得響的農業品牌。農業種植結構單一,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等尚未形成規模,僅靠種糧畝均純收益不足千元,效益偏低。解決問題的根本在于,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
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產業鏈條短,生產規模小,產品較為單一。品牌化建設滯后。目前,高層次消費者普遍追求 “三品一標”農產品,但在實際推廣中,大多數農產品并沒有形成品牌效應,且認證過程較為復雜,大多數農業品牌市場認可度、競爭力仍然偏低,沒有形成品牌帶動效應。
完善糧食安全的宏觀調控
一是,要穩定糧食生產。糧食綠色高產創建,是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農業立住腳的重要支撐。糧食生產,一靠科學技術攻關,二靠生產條件改善。下一步,要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確保連年豐收。重點開展土壤改良培肥、品種引進篩選、玉米全程機械化、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等四項生產技術攻關;重點推廣統一良種供應、秸稈還田等關鍵技術,促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良種良法高度配套,提高輻射區內科技種田水平。二是要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充分發揮涉農資金作用,農業等相關部門要科學規劃、合理安排,確保全部用于糧食綠色高產創建。三是要優化產業結構。要優化糧食種植結構,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強化“大農業”意識,突出農旅結合,抓轉型、增效益,發展生態健康養殖、休閑觀光農業,多元化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四是要加快建設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逐步規范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改進現有模式,促進土地良性流轉,實行股份合作以及托管運營服務,開展適合本區域地方實際的規模經營,培育種糧產量大戶、家庭式農場、農民生產合作社以及相關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持續為現代農業項目建設提供助力。
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糧食安全管理
一是,擴大了糧食的品牌效應。以保護和促進農業經濟效益為目標和核心,以社會資本市場為指導,以企業和個人為服務主體,通過地方政府的引導和扶持,聚焦培育一批具有市場占據率高、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力強等區域性特色農產品和知名商家的品牌,全面提高現代化農業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與綜合效益。推動了糧食工業新舊生長動能的轉換與高質量發展,促進了糧油工業興旺、企業成長、農民就業增收。二是,堅持與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相融入,堅持與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相融入,堅持與當地特色農村產品開發相融入。三是,大力促進了農業的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始終是我們發展自己品牌的根本,各地區在發展地方特色農業時,一定要注意遵照國家農產品標準體系,完善技術支持的農業建設框架。不斷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積極培育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推廣農產品質量認證。
加大糧食安全監管力度
政府部門要把工作中心放在糧食安全上的薄弱環節,切實打牢糧食安全的基礎,建立數據真實可靠、儲存安全有效的糧食安全管理體系。做到不定期全面清查,突出糧食安全的重點工作。要將納入清查范圍的企業糧食庫存情況全面清查。要凸顯重點品類、重點地區、重點企業,加大對重點地區、關鍵企業的清查力度及對重點問題線索的核查。健全機制,壓實職責。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糧食安全整治檢查常態化的機制,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保障糧食安全的各項指示部署和要求,壓實政策性在糧食中承儲企業的社會主體責任、地方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和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責任,以嚴格查處、追究責任,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為推進提升新時期我國糧食高產創建工作,提高單產,穩定總產,我們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要逐步對糧食安全進行深度探索,切實發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糧食安全的突出作用,真正實現豐產豐收。
(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農業農村局)
參考文獻:
[1]黎東升,曾靖.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J].農業經濟問題壇,2015,(5).
[2]姜長云,杜志雄.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