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霞
摘 要:物理知識具有很強的枯燥性與抽象性,尤其是高中物理難度非常大。而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降低物理知識的抽象性、枯燥性。因此,本文分析了信息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策略,以期通過相關策略的分析來促進物理教學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高中;物理;信息技術
很多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注重教知識的單一講解,并沒有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出發來設計教學,所以導致高中生對于物理這門學科的態度是比較消極的。從初中階段開始,物理就一直是學生存在抵觸心理的學科。很多時候高中生一聽下節課是物理,從心理方面就產生了一定的抵觸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對于物理存在一種畏懼心態。這是由于在物理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概念,并且要去進行計算,學生難以應付這些枯燥的學習,再加上教師的講解一定程度上也是比較單一的,所以高中生對于物理存在抵觸。為此,本文探討了物理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策略。
一、創設信息化的導入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課堂是學生學習物理的一個重要陣地,學生的學習效果,大部分都是通過課堂來實現的。因此說,課堂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而對于課堂來說,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必須要充分重視導入這一環節。很多時候,物理教師覺得導入這一環節時間比較少,所以隨便導入一下就可以。這樣的觀念是不對的,良好的導入才能促使學生有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從而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否則,學生在一開始沒有充分集中注意力的話,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就會越來越吃力。因此物理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需要來設計導入。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一定的信息技術來創設導入。
例如,在教學“相互作用——力”這一單元的時候,教師在進行導入的時候,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創設視頻化的情境。力的知識存在一些抽象性,學生難以切實結合自己的生活去學習這部分知識。所以說,教師可以在視頻中融入一些案例,也就是說,將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現象以視頻的方式展示出來,這樣能夠拉近物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能夠促使學生充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對于接下來的教學十分有利。
二、豐富物理實驗情境
除了在導入部分開展一定的信息技術之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不時穿插一些信息技術的運用,來保證學生能夠切實集中自己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為學生設計課堂中的實驗活動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切實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去運用信息技術,否則就會導致信息技術運用流于形式,并且也會導致課堂教學陷入一定的混亂過程中去,因此教師還需要提升自身信息技術運用的能力,同時加強自己對于課堂教學的把控能力,這樣才能促使信息技術和實驗教學進行更好的結合,切實促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摩擦力》這節課的時候,教師雖然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驗,但是有的時候由于座位的原因,后排的一些學生可能看不到,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力的理解也是比較抽象的,畢竟不能讓學生真正地看到力的存在,而只能通過一些外化的現象去讓學生體會到。所以說在教學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視頻來為學生展示實驗。在視頻中,教師可以將力以不同顏色標注出來,從而促使學生去直觀地進行理解。結合這樣的實驗情境能夠降低物理知識的抽象性和枯燥性,能夠讓學生更為直觀地去理解知識,幫助學生內化知識體系,也能夠讓更多的學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觀看視頻。所以說,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的時候,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這樣的實驗情境。
三、結合微課進行鞏固
高中物理知識不僅難度很高,而且也十分繁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識,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后的鞏固是非常必要的。在進行鞏固的時候,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微課資源。如今網絡上的微課資源也十分豐富,并且微課資源只針對一些具體的知識點,能夠讓學生實現靈活的學習。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微課在鞏固學習方面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對于《相互作用——力》這一單元進行學習的時候,每個學生在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對于重力與彈力的認識不夠深入,有的學生在摩擦力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說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一定的微課資源,上傳到班級群中,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不懂的地方去針對性地進行觀看。這樣能夠促使學生在課后進行鞏固的時候,更加有針對性,有目的性,降低學生復習鞏固的壓力。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隨時控制自己的觀看進度,這更加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鞏固效果。
總而言之,高中階段,物理是學生掌握起來有點吃力的一個學科。所以說,在這門學科中,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手段來促使學生取得高效的學習效果。而信息技術的運用就是不可忽視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需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促使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大鈞.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實驗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20.
[2]聶雅瑞.信息技術輔助高中物理教學的實踐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