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暖
摘 要:現階段,全國中小學教師開始步入核心素養時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老師不但要訓練他們的學習能力,同時還要指導他們建立良好的學習意識和品質。建立嚴格的教育評價制度,是達到這一要求的關鍵手段。特別是對于針對整個基礎教育過程中的美術教育來說,美術教師不能因為單純地注重成績,就忽略了學生對其藝術的真實、全面評判,并由此影響美術教育作用的充分發揮,從而不利學生的全面成長。基于此,本文探討在核心素養語境下的藝術教育評價制度的實際意義,并探討相應的對策。
關鍵字:核心素養;美術課程;評價體系
小學美術教師以生活體驗為評判范疇,主張在尊重學生身體成長規律與繪畫思維規律的情況下,用兒童的眼光觀察他們的藝術作品。在核心素養時代背景下,學校美術課程評價體系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要在原有基礎上更加注重小學生的認知、知識、價值、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彰顯學校美育的意義與功能。就現階段的學校繪畫課程實際來看,不難看到還存在這樣的現狀:部分老師過度強調繪畫基礎知識與技巧的教育,卻忽略了對孩子學習態度、創作等方面的關心與培養,這制約了繪畫質量與效果的提升;現行的課程評價體系比較片面,比較強調一次性測評,這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學校美育要求不符。由此可見,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應切實提高小學生的審美素質與綜合意識,尤為重要的是建立完整的學校美育課程評價制度。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美術評價體系構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
1.明確評價目標
在基本素養價值觀的引領下,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多樣化因素,比如,在推動素質教育與學生全面成長的同時,支持學校美術老師創新教育理念與教師評價觀念,并以此為依據明確教育評價的具體目標。有些老師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干擾,覺得語文、數學都是重點課程,并未認識到美術課程的意義與作用。要真正改變這一局面,我們應該按照基本素養教學思想,確定學校美育課程評價的大方向是調整和創新理念,采用多元化考核、分級評價的手段培育復合型人才。
2.依托核心素養確定評價指標
在建立學校美術課程評價系統的實施過程中,學校不僅僅要全面借鑒核心素養教學理念,而且學校還必須時時注意創新的教育理念,并以此為基礎制定評價指標體系,從而引領老師和學生建立創新的教育意識,以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具體來說,按照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構建小學美術課程評估指標體系可以分為三方面。一是教育理念的革新。現階段,由于科學技術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培育高素質的藝術人才已不僅局限于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更注重對綜合技能的開發。二是學生意識的革新。在還不能明確核心素養這一定義以前,有些小學美術課堂大多采用簡單的填鴨式教材,孩子們無法在課堂教學中表現自身的需要,而老師們也不會格外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孩子們無法在課堂教學中表現自身的需要,而老師們也不會格外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此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會影響學生思想與創新能力的發揮。三是教學質量的創新。核心素養教學理念注重孩子的全面成長,學校美術課程教師也需要在基礎上逐漸多元化,兼顧孩子的知識、能力、心態、創造力等多方位的要素,從各個角度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培育他們學習的信心;同時,精細的課程評價體系能夠精準找到孩子的薄弱點,教師以此為依據進行分類教育,可使每一個孩子的水平實現全面提高。
3.借助核心素養優化評價內容
教師評價也是學校優化課程的重要環節,在教育核心素養背景下,學校的美術教育評價也必須加以優化與調整。在這一進程中,學校的美術老師們必須進一步正確認識美術課程與美術教育評價,在全面掌握核心素質教學理念的基礎上,逐步明晰美術課程核心素質的概念與實際含義,并分別從專業知識與能力、程序與技巧、人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層次逐步認識與評判每個孩子的藝術作品,以不斷豐富與優化藝術評價內涵,在逐步認識學生多方面才能與潛質的同時,又針對其薄弱環節加以調整補充。
4.參考核心素養強化評價作用
以往的學校美術課程一味注重結果的考核,這與核心素養教育觀念不符,無法適應孩子的閱讀需要。所以,老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需要重視階段性考核或過程式評價。具體來說,老師必須從根據課堂實踐、調整考核標準、創新藝術教學方法的角度出發,致力于建立一個完整的學校美術教育考核制度,綜合情況見表一顯示。
結語
核心素養背景之下,學校美術教育呈現許多全新的特點,而其教育評價制度卻暴露了若干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校思想與能力的發揮。為了認真處理好上述問題,老師們必須重視社會主義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美術教學評價,明晰評估對象、確定評價指標體系、優化評價內涵、完善評價功能,并致力于形成一個完備的小學美術教學評價制度,為當代學校美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與基石。
[1]范瑩瑩. 小學美術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J].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02):173-175.
[2]邵玲玲. 核心素養背景下構建小學美術教學評價體系的策略探討[J]. 美術教育研究,2022(06):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