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強化‘教會、勤練、常賽’,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新模式,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教會、勤練、常賽”會成為今后體育課堂教學常態化、規范化的教學方式,也是學校體育工作的改革方向。
一、“教會”是基礎和前提,強化運動技術學習
(一)積極參與,學生樂學是關鍵
學生想學、樂學是落實“教會”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練活動、高效合理的教學方法、靈活有效的組織策略,運用游戲和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快樂、感受成功、享受樂趣,進而不斷激發學生參與練習的興趣。如,水平一階段的單腳、雙腳跳躍教學中,可以通過設置“跳房子”“跳1、2數字”“跳單腳、雙腳圖案”“跳單雙圈”等練習形式,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又如,水平二階段的立定跳遠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小青蛙學本領”“小青蛙跳荷葉”等教學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各項跳躍練習。再如,水平三階段的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教學中,可以在練習時設置在罰球線、線前1~3m等定點位置進行計時或計數投籃練習?;蚺c籃板不同角度、不同距離設置不同定點以對應不同分數進行投籃練習。也可以設置不同高度籃筐采用定點和不同點投籃練習,或結合傳球和運球后進行投籃練習,結合消極防守運球突破后進行投籃練習,結合傳切、掩護配合等形式進行投籃練習等。通過多樣化、情境化、游戲化、競賽化的練習形式,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達到想學習的目的。
(二)轉變觀念,教師會教是前提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只有能教、會教才能實現“教會”,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首先,教師要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把握學情、關注差異、改革教學方式。其次,要從“一專一能”轉向“一專多能”甚至“多專多能”,積極參加各項培訓,或是通過自我學練,增強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再次,體育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專題培訓、優質課觀摩、教學研討、跨區域網絡教研等活動形式,提升自身課堂教學能力,還要研究教法和學法、教育教學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等,將教育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能掌握怎么教、教多少的基本要求,真正做到由“能教”“會教”到“教會”的轉變。
(三)優化內容,設計合理是基礎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認知規律、動作發展規律和體能發展規律,針對學生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優化選擇、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加強知識結構化設計和專項運動技能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如,籃球作為專項運動技能之一,在水平一階段組織學生進行拍球和趣味投籃練習;在水平二階段安排不同形式的移動(向前跑、后腿跑、側身跑、變速跑、折返跑等)和不同形式的運球、傳球、投籃等游戲練習,并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趣味性運球、投籃等比賽,激發學生練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籃球游戲規則;在水平三階段安排雙手胸前(擊地、頭上)傳接球、高低快慢形式運球、雙手胸前和單手肩上投籃技術、運球或接球后投籃技術和簡單的傳切、掩護等基礎戰術配合,組織學生進行不同人數的班級內教學比賽,介紹相關的規則和裁判手勢等;水平四階段安排體前變向換手運球、運球急停急起、持球突破、行進間單手投籃等技術和傳切、掩護、協防等基本進攻和防守戰術,組織班級內教學比賽、講授籃球運動基本規則等。從水平一到水平四按照銜接性將籃球運動分為多個階段進行內容組合,避免內容重復性,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達到“教會”的目標。
(四)精心組織,教會、學會是目的
“教會”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即掌握某一項目的基本技戰術,并能在教學比賽或班級間比賽中運用該項目技術。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練情況,精心組織教學。如,水平三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第1課時教學中,“教會”的外顯特征是學生能掌握投籃時3個90°技術動作要點和能正確做出投籃的技術動作;第2課時能做到在不同的練習方式中正確做出投籃動作,如,運球急停后投籃、原地接傳球后投籃、跑動中接傳球后投籃等;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單元教學結束后,在能達到學練目標的基礎上,還要能夠在不同情境中做出投籃動作,如,完成傳切、掩護等基礎配合后原地投籃、在比賽中能正確運用投籃技術等。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投籃動作的掌握情況組織在與籃筐不同距離的位置完成計數或計時投籃比賽,調整運球速度、變化運球路線等,關注學生差異,及時掌握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方法、組織形式或練習要求。
二、“勤練”是路徑和保障,強化運動能力形成
(一)校內多練、勤練是主要途徑
1.課內多練,規范動作
首先,要開足開齊體育課。足量的課時是課堂教學和“勤練”的基本保障,學校應保障體育教學課時數,增加學生的練習時間。其次,創設教學情境。教師采用游戲化、趣味性和競賽性質的練習方法、創新練習器材、運用幽默的語言,調動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如,體能練習在水平二階段創設“體能運動會”“體能大PK”“長征大體驗”等情境。此外,還可以運用組合學練形式,根據教學內容、課型和練習的不同階段靈活組織單人自主練習、雙人合作練習、多人互助練習、小組(全班)集體練習等,合理運用場地和器材,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練習時間。如,組織學生進行下肢力量體能練習時,單人練習可以采用雙(單)足蹲起、蹲起提膝摸腳、左右移動一步蹲起、弓(馬)步蹲起等;雙人練習時采用面對面搭肩蹲起、蹲起“照鏡子”、蹲起換位、蹲起側移、背靠背蹲起等;多人或小組練習時可以采用前后搭肩半蹲姿勢“螃蟹橫行”“蜈蚣前行”等。
2.課外勤練、鞏固提升
大課間活動特色化,改革創新大課間活動樣態,創新實施“1+X”或“2+X”的活動形式,“1”或“2”指廣播操、特色操或組合等,“X”指學校根據各年級學期教學內容進度或班級特色項目組織的不同運動項目和體能練習;課外活動社團化,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不同項目的鍛煉活動,由班主任和體育骨干負責組織練習,鞏固體育課堂所學技術動作,或借助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和校內具有體育特長的教師開設籃球、乒乓球、輪滑、武術等社團活動,組織學生系統學習其喜歡的運動項目;零碎時間自主化,學生可在早上上課前、課間休息和放學后等碎片化時間進行技能和體能的自主練習,如學生一起打籃球、踢足球、跑步、跳繩等。
(二)校外自練、常練是重要補充
家校合育,形成家庭體育氛圍。體育教師根據學生的水平段、年級、性別制訂不同的體能鍛煉內容,供家長和學生有選擇性地進行練習;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進度,指導學生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在家中進行相關技能練習,通過查看學生上傳的練習圖片和視頻,對學生的體能和技能練習狀況進行指導與評價。此外,學生還可以自主地自己或與伙伴一起進行運動技能和體能學練、家庭親子體育活動、社區體育競賽活動等。通過多種自主學練活動,既可以發展體能、增強技能、增進團結,還可以逐步形成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
三、“常賽”是監測與運用,強化運動技能提升
(一)課課有賽全員化
“賽”已成為未來體育課堂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將“賽”貫穿于每一堂課,做到“堂堂賽、人人賽”。比賽的內容對應所學運動技能,在“學”“練”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場地器材和學生掌握技能的情況,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形式合理設計比賽活動,如,籃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教學中,設計計時投籃和計數投籃、不同距離投籃的比賽形式,或結合運球、傳球等基本技術組織教學對抗投籃比賽;足球運球教學中,設計左右腳往返運球比賽、運球搶斷等。比賽對象面向全體學生,人人都有參與機會,因此,教師在設計比賽活動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比賽的內容、方法、形式、難度、規則等因素,合理調整難度,做到人人能比賽、人人有快樂,真正做到讓每一名學生提升技能、享受樂趣。
(二)比賽形式多樣化
教師根據比賽內容可以設置比勝負、比高低、比快慢、比遠近等多種形式的比賽活動,達到學以致用、提升技能、檢測考核的目的。如,雙手投擲實心球比賽時,小組內各成員根據遠度計分,小組間進行積分評比;快速跑接力比賽時,小組間同時比賽的學生根據名次判定分數,然后根據各組積分判定各組比賽名次;排球正面下手(上手)發球比賽時,可設置不同得分區域,根據組內每人得分進行積分,組間進行積分排名等。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不同形式的比賽,如,校園體育節、田徑運動會、單項比賽、校際間比賽等,既可以設置面向不同年級和班級全體學生的積分比賽,也可以組織某項運動技能的競技性比賽,還可以組建班隊進行班級之間的團體比賽等。
(三)比賽項目系列化
學校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根據“一校一品”特色項目、課堂教學內容、社團活動項目、場地器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等設置多樣化、系列化的比賽項目,如,根據學校特色設置足球項目個人和集體系列比賽,水平一可設置不同距離、左右腳腳內側踢球定點射門比賽,不同距離、腳背正面直線運球比賽;水平二可設置不同距離、不同腳部位定點射門比賽,左右腳顛球比賽,腳不同部位、不同距離曲線運球比賽,五人制足球比賽等;水平三可設置腳不同部位、不同距離曲線運球射門比賽,定距離傳球得分比賽,七人制足球比賽;水平四可設置運球過障礙,跑動中傳接球,定點踢準、移動顛球、頭頂球(單人和雙人)、七人制和十一人制比賽等。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社團活動項目組織籃球、排球、街舞、武術、跆拳道、輪滑、滑板、花樣跳繩等多樣化的比賽項目,既是對體育教學內容的補充,又為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競賽內容差異化
課內比賽內容是課堂所學運動技能,課外競賽內容既可以是課堂學練的運動項目,也可以是學校社團活動項目,或是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項目,如,滾鐵環、踢毽子等,無論組織哪種運動項目的比賽,都要根據不同水平段教學內容、學生身心特點、技能基礎等因素合理設置,遵循難度遞增、形式遞難的要求,體現差異化,讓不同水平段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享受樂趣。如,籃球項目中的運球比賽設計,水平一可設置拍球、原地運球;水平二可設置原地高低運球、行進間直線和曲線運球;水平三可設置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水平四:運球急停急起、轉身運球等。
“教會”是組織勤練和實施常賽的前提條件,保障了學生運動技能的習得;“勤練”是掌握運動技能和增強體能的必要路徑,促進了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常賽”是技能運用和品德培養的有效手段,激勵了學生參與體育競賽的熱情和斗志,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割裂。通過全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系統性的教學思路和方式,不僅要構建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還需要積極探索學校體育工作的新舉措,發展學生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體適能視角下中小學體育教學實踐研究》(課題批準文號:B-b/2020/02/20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