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期峰
《中國學校體育》雜志“案例研析”欄目在總第49期組織了以“運動學習的分析、判斷與整合”為主題的研討活動,本次案例根據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結合運動學習的特點確定了分析、判斷、整合三個認知層次目標屬于高階認知目標。教學要達成高階認知目標,首先要清楚在運動學習中達成高階認知目標的標志,再圍繞這些標志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以達到提升高階認知能力的目的。
一、運動學習中達成高階認知目標的標志
要培養學生的運動學習高階認知能力,首先要明確達成高階認知目標(分析、判斷、整合)的標志,即學生在運動學習中表現出怎樣的行為才算達成了高階認知目標(表1)。任何一項運動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的,個人的動作行為會受到環境中各種刺激信息的制約,在運動中要根據這些刺激信息做出針對性的行為才能達成特定的目的。因此,當達成“分析”層次認知目標時,學生應該知道此刻需要關注哪些外在刺激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即對信息的感知。如,本期案例中,對方來球的速度、方向、角度、力量,對方選手的弱點、優勢、下一步意圖,己方(自己和隊友)的弱點、優勢等外在刺激信息的感知。達到該目標時,學生能夠表現出寬廣的觀察意識和行為,在場上時刻體現出觀察意識,能時刻觀察同伴位置、對手位置、對手擊球時的身體姿勢等。
達成“判斷”層次認知目標時,學生應能對“分析”階段的外在刺激信息進行預判,找到應對策略,即對信息的理性思考。如,本期案例中,根據感知到對方擊球時的力量、速度、角度等外在信息,可以預判球的落點,并能形成移動、回擊動作圖示。達到該目標層次時,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應對行為進行判斷。如,在球落地前,學生能夠提前移動到落點,并在跑動中做出正確的擊球準備姿勢。
達成“整合”層次認知目標時,學生應該能夠根據分析、判斷做出合理的應對行為,即將“感知到”“想到”的信息進行整合,最終做出合理的動作行為(做到)。這一目標是在以上2個層次目標的基礎上產生的具體行為,是結果呈現。該目標的達成情況,可以根據學生行為產生的效果進行判斷。如,將對手來球回擊到對手不易擊打的位置。
二、達成分析、判斷、整合認知目標需要學習的內容及具備的能力
教師明確了達成分析、判斷、整合層次認知目標的標志后,就要考慮應該教給學生怎樣的知識和技能,以及采用怎樣的教學形式才能達成這樣的目標(表2)。根據對達成“分析”層次目標時,學生表現出的具體行為的標志是具有良好的觀察意識獲得所需信息內容,則需要向學生傳授需要感知的具體信息。在比賽中,需要關注對方及我方的信息,包括所處的空間站位、移動速度,善于運用的技術、不善于運用的技術,擊球時的力量、速度、旋轉、角度,擊完球后的移動方向等。
根據對達成“判斷”層次目標時,學生表現出的具體行為的標志是能夠做出正確判斷并提前做出準備行為,則需要向學生傳授針對所感知信息做出合理的應對策略。如,當通過觀察,對對手形成移動速度慢,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反手擊球技術不穩定、失誤較多等信息分析時,教師需要針對對手的以上特點,教授學生在回擊球時應多回擊對手反手、大幅度調動對手跑動等應對策略。
根據對達成“整合”層次目標時,學生表現出的具體行為的標志是做出合理的動作行為,具有較好的身體控制及操控器械能力,則要培養學生對策略的實施能力。如,培養學生大幅度(前后場、左右場)回擊球的控球能力。
三、培養學生高階認知能力的教學策略
1.利用條件限制培養學生寬廣的觀察意識及獲得信息能力
在“分析”階段主要是對所需信息的獲得,外在信息獲得越全面、越準確、越快速越利于做出快速、合理的決定。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語言告知的形式進行傳授,但在復雜且瞬息萬變的比賽中學生未必會按照教師的意圖執行。因此,還需要一些特定的教學方式給予培養,其中采用設置條件限制的練習形式就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設置條件限制練習,是以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及獲得相應信息為目的,圍繞需要關注的信息設置一定的條件限制,迫使學生不得不去關注所需信息的練習形式。如,本期案例中網球雙打運動,一般隊員往往會把觀察注意點放在擊球人身上,而對另一名對手和自己隊友的位置、移動方向等信息關注不夠。針對這樣的問題,就可以設置1對1擊球與接球回擊時,另外2名(另一對手及自己隊友)做自由跑動動作并隨機將球拍上舉頭頂的練習形式,此時要求1對1練習中的兩位同學隨時說出另外兩名學生的跑動路線和做舉拍動作的人是誰的要求,迫使學生在擊球前觀察擊球人及對方同伴和自己同伴;或設計對手擊完球后迅速向左或右跑動,要求學生將球回擊到對手跑動相反方向的練習形式。教學與練習中有針對性地設置練習條件,有助于培養學生寬廣的觀察意識及獲得所需信息能力。
2.以觀察記錄的形式發展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具備良好的寬廣觀察意識能夠為信息的有效獲取打好基礎,此后還需要學生明確應該獲得哪些具體的信息。運動中的外在信息較多,有些諸如場外觀眾掌聲、場地顏色、對手服裝等是無用信息,而隊員需要關注對手及隊友在場上的位置、移動方向,來球速度、力量、角度等有用信息。運動中關注到有用信息獲得的越多,無用信息獲得的越少則越有利于形成準確的判斷,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將有用信息的內容及針對這些信息形成的認識和處理策略傳授給學生。如,教會學生獲得對手反手與正手的擊球力量、速度、失誤情況等信息,當獲得對手反手擊球能力較弱的信息時,就需要教會學生應多將球擊打到對手反手位置的應對策略。教學中教師常常以語言告知的形式向學生講解需要獲得的信息內容以及處理策略。這樣的傳授是必要的,但只有這樣的教學形式效果是不明顯的,因為我們無法反饋學生在實際做的時候是否獲得了這些信息,有沒有對這些信息形成正確的分析。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既能引導學生去分析、判斷又能讓教師獲得反饋的教學形式。利用觀察記錄的形式有利于達成以上2個目標,如,本次案例中的2VS2網球運動,在4名學生練習時,發給其余學生每人1張觀察記錄表(表3),教師將需要的信息羅列在觀察記錄表中,要求學生分成2組,分別對對方一組的2名學生進行觀察記錄,并對信息進行分析與判斷,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填寫情況進行講解或示范教學。觀察記錄的形式既能夠向學生傳授獲得信息的內容及對信息采取的策略,同時又有利于師生之間形成反饋。操作熟練后,可以不提供具體的信息,而是要求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判斷來檢查學生的分析、判斷效果。
3.結合“運動技能輪”中的各運動要素培養身體控制及操控器材能力
在完成“分析”“判斷”認知階段后,將進入采用具體行為階段,此階段決定了最終的運動效果。如在“判斷”認知階段形成了要將球回擊到對方底線反手位置時,在具體實施行為中是否具備準確的回擊球能力就是該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結合“案例研析”欄目以往研討的“運動技能輪”中的力量、速度、角度、落點等運動要素進行教學和練習,以促進學生形成較高質量的執行能力。如,動作結合“落點”的教學,可以設計學生運用各種擊球動作在快速移動中把球擊打到位置A、位置B、位置C等不同位置的練習形式,從而培養學生回擊球落點的控制能力。
4.利用先分解再完整的實戰練習形式發展學生的高階認知能力
運動教學中的高階認知能力,主要是圍繞運動技術的實際運用提出的,因此教學還要回到“實戰”中進行學習和檢驗。本期案例主要通過完整實戰比賽發展學生高階認知能力,對初學者具有較大的難度,可能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建議從“分解實戰”過渡到“完整實戰”。如,針對移動較慢的對手,可采用分解實戰的形式只進行大幅度(前后、左右)回擊球練習,在下節課或下個階段解決其正手底線質量高、反手底線質量弱的應對問題。在“分解實戰”基礎上,逐漸過渡到“完整實戰”形式。采用循序漸進、有針對性的練習形式,則會更加有利于發展和培養學生的高階認知能力。90E8D986-3F82-4871-BC04-3CB44F4F0F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