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金莉 賈蓓妮
1993年,我國科學技術領域第一部基本法性質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正式施行,該法案對科研領域不端行為法律責任作出了規定, 可視為科研誠信問題在國家政策(法律)層面的最初體現。此后,我國科研誠信政策體系從無到有、從零散到系統,不斷豐富完善。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發布至今,科研誠信領域國家層面共出臺33 個相關政策文件。 圖1展示了1993年至2022年國家層面科研誠信政策增長情況,從2014年開始,隨著國家對科研誠信重視程度的提升,配套政策數量迅速增加,2014年 至2018年5年 間 出臺13 個 政 策 文 件,2019年至今已出臺了9 個政策文件。 科研誠信政策文件數量的增長, 反映了我國對科研誠信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

圖1 1993—2022年國家層面科研誠信政策增長情況
這一階段, 國家共出臺10 項涉及科研誠信的政策(法律), 其顯著特點是具有綱領性、綜合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2007 修訂)》正式提出了科研誠信概念, 科學技術部第11 號令和國務院第487 號令對科技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兩個重點領域的科研活動作出了約束;2009年科學技術部等有關部委出臺 《關于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國 科 發 政〔2009〕529號),首次在宏觀層面系統部署科研誠信建設工作, 奠定了我國科研誠信制度體系的核心基礎。自此,科研誠信國家政策體系實現從無到有,基本制度框架初步搭建。
梳理本階段出臺政策內容, 提煉政策要點并整理歸類, 本階段我國科研誠信政策的5 個聚焦點, 即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基本框架,分別為制度體系建設、主體責任分工、信用信息管理、工作機制和生態營造, 結果如圖2。 其中,主體責任分工側重于政府管理部門的責任,明確政府對科研誠信建設自上而下的管理職能; 工作機制側重于以科技計劃為抓手的信用管理制度,誠信承諾、審核和監督檢查基本覆蓋了科技活動全過程。

圖2 我國科研誠信政策框架搭建階段
2012年以來,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中發〔2012〕6 號)為標志,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正式拉開帷幕。 這一階段共出臺10 個與科研誠信建設相關的政策文件,政策顯著特征是科研誠信在科技計劃領域深入推進, 與體制改革緊密關聯, 成為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突破口, 主要解決科技計劃項目管理中的系列頻發問題,以2016年《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嚴重失信行為記錄暫行規定》(國科發政〔2016〕97 號)為 代 表,誠信工作在政策層面和實踐層面, 全面融入科技計劃管理全鏈條、全流程。
梳理本階段出臺政策內容, 提煉政策要點并與第一階段對照, 本階段在延續基本框架的基礎上, 主要對信用信息管理和工作機制2 個聚焦點進行了豐富, 新增聯合懲戒制度、嚴重失信黑名單、記錄名單動態調整機制等6 個政策要點, 結果如圖3 所示。 本階段明確提出了嚴重失信行為納入黑名單管理,并進行聯合懲戒;同時,在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研氛圍中, 也相應確立了寬嚴相濟的原則, 提出動態調整機制, 失信記錄期滿后可移出名單, 且積極整改的可按照規定進行信用修復。

圖3 我國科研誠信政策重點落實階段
2018年,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 干 意 見》(廳 字〔2018〕23號)(以下簡稱“23號文”),是國家首次就科研誠信問題印發的中央文件。 23號文是一個樹導向、管長遠、可落實的綱領性文件, 聚焦科研誠信管理工作機制和責任體系不完善、科研活動主體責任弱化等問題, 覆蓋了科研誠信前端治理和后端處理兩個維度,具有層次高、針對性強、內容全面和可操作性強的特征。23號文的出臺,標志著我國科研誠信建設制度從科技計劃、自然基金領域拓展到科學研究各個領域, 分級分類的科研誠信監管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 此后多個重磅文件密集出臺且有較強的聚焦性, 將前兩階段政策框架中的政策點分別擴充為完整的政策文件, 包括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政策1項,關于科研誠信問題調查處理的政策3項, 壓實主體責任分工的政策1項以及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政策1項,國家層面科研誠信制度體系日臻完善。 這一時期, 科研誠信制度體系全面成型, 涵蓋全社會科研活動和學術領域, 同時也對地方科研誠信制度建設和工作推進提出了更高要求。
梳理本階段出臺政策內容, 提煉政策要點并與前兩階段對照, 本階段將整個科研誠信政策框架進行了系統更新, 新增學術期刊管理和預警制、科技倫理制度建設、科研誠信信息報送等多個政策要點,結果如圖4 所示。其中,第一階段提出的“完善科研誠信相關的科研管理制度體系”在本階段明確細化為學術期刊管理和預警制、信息管理制度、調查處理制度以及科研倫理制度; 本階段主體責任分工更加強調從事科研活動的機構及人員的主體責任,提出“從事科研活動的各類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社會組織等是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建設第一責任主體”,并對其主體責任進行了明確規定, 科技計劃全過程信用管理中新增的成果管理制度也是壓實主體責任的重要內容; 本階段同時高度重視科研生態營造, 發布了 《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國科監發〔2020〕37 號)等營造良好科研環境的重要文件, 并且提出了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行為零容忍的底線要求。
經過近30年的建設推進, 我國科研誠信建設形成了包括制度體系建設、主體責任分工、信用信息管理、工作機制和生態營造等5 個方面、88 項具體政策要點在內的政策體系架構(圖4)。 通過對文本分析發現, 以下政策要點始終貫穿科研誠信政策體系搭建過程, 且近期仍不斷深入、持續細化,是科研誠信建設的重點核心任務。

圖4 我國科研誠信政策系統推進階段
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在框架搭建階段就被提出,2006年科學技術部發布《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科學技術部令第11 號), 對科研不端行為的立法依據、調查處理機構的職責范圍、處罰措施及申訴復查等作出了明確規定, 但近幾年科研不端事件頻發,2019年起國家連續發布3 項相關政策, 進一步規范科研誠信案件、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以及評審工作中請托行為的調查處理流程, 明確提出了科研活動中各種違規行為, 劃出科研活動的規則“邊界”,引導科技工作者進一步強化“紅線”意識和“底線”意識,堅決遏制科研不端行為。
隨著科技創新形勢和需求的變化, 科研誠信建設主體責任的重點逐漸由政府管理部門向從事科研活動機構和人員傾斜, 進一步壓實法人單位第一主體責任的理念應時而出, 即在科研誠信體系的四梁八柱搭建完畢后,關鍵在于單位發揮第一主體責任, 構筑科研誠信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重要防線;同時, 可以看到加強單位制度建設、實現誠信建設的關口前移, 正在成為當前工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作為科研誠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倫理是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2007修訂)》中就提到國家禁止違反倫理道德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2016年《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嚴重失信行為記錄暫行規定》(國科發政〔2016〕97號)明確將違反科研倫理規范的行為界定為嚴重失信行為。2019年以來出臺的文件多次提到嚴守科研倫理規范、建立健全科研倫理審查等相關要求, 嚴肅查處違背科研倫理要求的行為。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提出了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制度保障、強化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深入開展科技倫理教育和宣傳等相關要求, 首次對我國科技倫理治理工作作出系統部署,著力解決我國科技倫理治理體制機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領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
2017年,天津市科技局以科技計劃項目信用管理為突破口,出臺《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相關責任主體失信行為管理暫行辦法》(津科規〔2017〕10 號),新增“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信息系統誠信管理模塊”,全面啟動科技計劃項目信用前置審核,加強與市場監管委等委辦局的信用數據共享, 探索誠信開展信用修復工作, 科研誠信建設工作全面融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2020年,根據國家有關文件對落實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作出的明確要求, 天津市科技局聯合天津市教委、天津市衛健委、天津市科協發布《關于從事科研活動有關單位落實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津科監〔2020〕129 號),進一步壓實從事科研活動有關單位第一主體責任。 2022年,為進一步規范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科研誠信管理, 完善科研誠信管理體系, 天津市科技局印發了《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科研誠信管理辦法》(津科規〔2022〕2 號),此次管理辦法的修訂,增加了“守信行為”界定;根據國家相關文件更新了各類責任主體的一般失信行為和嚴重失信行為界定, 并調整了失信主體的限制措施;增加誠信審核、守信激勵、科研誠信信息共享、失信行為記錄修復、科研誠信分級分類評價等工作機制。
經過多年努力, 天津市科研誠信制度建設日漸完善, 科技計劃項目中逾期項目大幅減少, 科研人員科研誠信意識顯著提升, 科技計劃項目誠信管理、科研信用信息系統建設、信用修復、基于信用預警的重點監督等相關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但同時, 與國家科研誠信工作總體階段劃分和科研誠信政策體系對標后發現,當前, 天津市的科研誠信工作仍處于主要圍繞科技局主導的科技活動開展, 處于從重點突破向系統推進階段,一些制度建設與工作機制仍需改進。 一是失信行為治理多部門協同、市區聯動工作機制有待推進。 二是科研領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制度有待健全, 應進一步拓寬信息來源。 三是科研信用評價工作尚未開展,相關評價標準、指標體系研究有待深入。 四是守信激勵尚無明確的政策規定。 五是科技倫理治理工作未形成體系。
深入貫徹落實2018年中辦、國辦《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 文件精神, 在科技計劃以及科技活動科研誠信全流程覆蓋基礎上, 逐步拓展科研誠信管理領域和范圍, 積極加強與相關委辦局和有關區溝通,共建科研誠信協同治理新機制, 探索開展科研誠信試點示范區建設。
持續落實 《關于從事科研活動有關單位落實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津科監〔2020〕129號)有關要求,重點圍繞科研活動有關單位科研誠信內部監督檢查制度、成果管理制度建設、科研誠信教育預防制度建設、調查處理制度、信息報送制度等開展監督檢查,就全市高校院所、重點企業集團和高新技術企業科研誠信建設情況進行評估。
加強科研誠信管理精準度,根據各主體科研誠信的責任、義務和常見失信行為,建立科研誠信分級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對有關責任主體的科研信用信息進行采集記錄,對參與政府資助科研活動的各類主體進行信用評價,評價結果作為申報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科技獎勵、科技創新基地(平臺)認定的依據,并為監督檢查提供依據。
推動科研誠信管理工作關口前移, 形成預防與懲治并重的發展格局, 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宣傳科研誠信, 將科研誠信納入到各單位、各系統職業教育培訓。充分用好各類媒體, 加強正面典型宣傳和各類風險提示。推動誠信教育納入各大高校課程體系。
強化科技倫理制度建設,特別是針對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發展,前瞻性布局科研倫理政策研究, 加強科技倫理和學術道德規范培訓和引導, 提高科技工作者自覺恪守科技倫理準則意識, 為智能科技和相關產業鏈條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