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迎信 劉岱寧 劉帥東
(1.河南大學 2.湖北今日頭條科技有限公司)
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我國歷屆政府始終把農業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有“無農不穩”的說法,以史為鏡,結合當下的實際國情,我國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是解決好“三農”問題,其中明確指出,“中國要走自己的路,即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統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以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河南省作為我國農業大省,有著“中國糧倉”之美譽,在糧食供給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機械化是適宜于河南省地域特征、發展階段的現代化第一要務。河南省政府于2020年7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該意見明確指出,“河南省應加快步伐發展農業機械化,力爭在2025年農業機械化水平及農業機械設備質量達到一流水平”。
截至目前,國內外已有很多學者對農業機械化與農業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及農業機械化與農業國際競爭力之間的關系做了非常細致的研究,如周渝嵐(2014)等利用我國1990-2011年的數據論證了農業機械化發展對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正相關作用。滕兆岳(2020)等通過雙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農業機械化與交通運輸成本兩者之間的關系。張妍(2021)采用河南省2009-2018年的面板數據分析了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得出農業信息化要素投入是當前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的結論。劉敦虎(2017)等利用四川省歷年數據得出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經濟增長具有重要影響,而Trindade(2016)對南美10個國家的研究卻發現農業科技投入增加并未對農業經濟產生正向影響。除此之外,也有大量學者論證了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如Houssou(2013)等認為農業機械化促進了農業經濟增長,趙琨(2014)等使用黑龍江省歷年數據,運用VAR模型及VEC模型得出同樣的結論。李平(2019)等利用協整回歸分析方法,分析了美國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得出兩者長期均衡的關系。盡管以往文獻中存在我國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率的研究,但缺乏針對平原地區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率的研究。對于農業大省河南來說,農業機械化的增收作用不能只停留在理論或感性認識上,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河南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通過經濟理論及計量經濟模型,對河南省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率做出較客觀的測算。在河南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時期,本文的結論以期對河南省如何推進及以何種方式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一些建議。
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省農業生產經歷了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過程。20世紀末,河南省開始普遍出現聯合收割機、拖拉機等現代化農業耕具。進入21世紀,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河南省農業機械化水平突飛猛進。截至2018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0204.46萬千瓦。從農業機械總動力來看,河南省僅次于山東省,位居全國第二。河南省2001-2018年主要農業機械的數量及其增長情況見表1。

表1 河南省 2001-2018年農業機械擁有量及增長情況
由表格1可以看出,河南省農業機械總動力在2001-2018年的17年中,穩步增長。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及聯合收割機數量增長速度較快,而農用小型拖拉機的增長速度并不快。河南省農用大中型拖拉機與農用小型拖拉機的比值約為1☆7,可以看出河南省農業機械化發展正走向瓶頸期,該階段各種機械設施相互配合,適應現存農業經營狀況,待農機數量、結構更加合理化后,河南省農業發展才能突破農業機械化的瓶頸期。
通過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得知,針對解決生產范圍貢獻率的問題,大多數學者采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模型??虏?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對數形式為:

其中Y、A、L、K、α、β分別代表產出增長率、綜合技術水平進步率、勞動增長率、資本增長率、勞動力產出的彈性系數、資本產出的彈性系數。
本文運用間接計算法來計算農業機械化的貢獻率。公式如下:

其中G、θ、N、M分別代表農業機械化貢獻率、農業機械化產出彈性、農業機械投入增長速率、農業產出增長速率。
筆者參考大量相關文獻,發現很多指標均可表示農業經濟增長,但本文將選取與農業經濟增長最直接相關的農業增加值作為衡量農業經濟增長的指標。農業機械化是一個系統性的概念,衡量農業機械化既可以用農機數量,也可以用機械總動力,由于農機種類的不一致性,所以選擇更能直接反應機械化的機械總動力來代表機械化程度。任何經濟增長都無一例外地離不開勞動力投入(SolowR,1956),因此在該模型中引入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除此之外,根據前人的研究應將農村家庭平均每戶年底生產性資產原值(于楊,2019)、農村用電量、農用化肥施用量(Harold,1971)等引入模型,以降低模型內生性問題。用Y代表農業增加值,單位為億元;merc代表農業機械總動力,單位為萬千瓦;X1代表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單位為萬人;X2代表農村家庭平均每戶年底生產性資產原值,單位為元;X3代表農村用電量,單位為億千瓦時;X4代表農用化肥施用量,單位為萬噸。相關數據從《河南省統計年鑒》獲得,見表2。

表2 河南省2001-2018 年農業投入產出數據
通過回歸分析,得到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回歸方程為:

見表3,由解釋變量的產出彈性系數可得,當其他條件不變時,農業機械投入每增加1%則農業增加值增長0.389%,表明其對農業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農用化肥投入每增加1%則農業增加值增長0.647%,表明其對農業經濟增長有較強的作用。農村用電投入每增加1%則農業增加值增長0.295%,表明其對農業增加值的增長作用不明顯。農業勞動力投入每增加1%則農業增加值增長-0.702%,說明其投入的增加難以給農業經濟帶來促進作用。由此可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谵r業機械投入產出彈性系數,結合間接計算公式,可得出河南省2001-2018年農業機械化貢獻率為15.219%。

表3 模型系數
為了增加模型測算結果的可靠性,做了如下穩定性檢驗,即用農業總產值(Z)替代農業增加值(Y),再次做回歸分析,檢查模型結果是否發生變化。受文章篇幅限制直接匯報結果如下,該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回歸方程為:

由解釋變量產出彈性系數可得,當其他條件不變時,農業機械投入每增加1%則農業總產值增長0.387%,表明其對農業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該產出彈性系數0.387與原模型0.389相差不大。利用間接計算法可得出河南省2001-2018年農業機械化貢獻率為15.002%。該檢驗穩定性模型與先前的回歸模型相比,變量系數基本相當。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回歸模型穩定,即測算結果可靠。
1.河南省農業機械化的投入產出系數為0.389,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5.219%,即表明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的增長有很大的正面促進作用。首先,因為農業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農民更好地搶農時。其次,農業機械化可以減少農業生產步驟,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損耗。最后,農業機械化可以釋放更多勞動力,使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非農事務,增加收入,收入的增加又會進一步推動更高層次的農業機械化,使農業經濟增長。
2.河南省農用化肥的投入產出系數為0.647,說明農用化肥的投入對農業經濟的增長有很大的正面促進作用?;孰m可以提高土地生產率,但化肥的污染性較大,在加快農業經濟增長的同時可能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僅能實現以犧牲壞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因此應致力于研發和推廣無污染化肥。
3.從上文可以看出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數量與農業經濟增長反向相關,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是機械替代人工,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現有機械并不能很好地搭配過多的勞動力,即可變生產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有一個適當的比例,因此政府應積極開展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使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得以積累。
1.建立操作機械化設備人才反哺工程。以政府為主導,使農業機械化技術與農村農業生產建立多維關系,如政府可向本地農機生產企業采取政策傾斜措施,使當地企業對口當地農戶,既促進了當地企業農機生產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政府還可以與當地高校共同制定定向人才培養計劃,反哺農村農業生產。當代年輕人大都有著投身建設自己家鄉的意愿,政府制定該措施既可以助力農村發展,又可以幫助當代年輕人實現自己的夢想。
2.降低農民使用機械設備的交易成本。經調研得知,河南省邊緣鄉鎮在農忙時期,農業機械設備大多是從外地雇傭的,主要的原因是鄰里鄉親都很熟悉,外來的機器既先進,又在交易中并不摻雜人情禮節,一次性交易很快就可以完成,并不會給以后帶來任何影響。如果雇傭本地的農業機械考慮的問題便復雜的多。根據這種情況政府應以鎮為單位設立農業機械化站,建立起當地的機械化生產架構,以政府為主導的機械設備會減少種植戶間的交易成本,使交易目的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