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雄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課程性質及課程基本理念,決定了小學科學教學,離不開對小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科學課的動手能力培養,主要是通過科學教材中的實驗教學來完成,實驗教學應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主陣地。在以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理念下,合理的實驗設計,細化的實驗步驟,實用的實驗器材,明顯的實驗現象,創新性的實驗改進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大有裨益。
關鍵詞:動手能力;探究式;分組實驗
2022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之一倡導“探究式學習”的學習方式,決定了小學科學教學,離不開對小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怎樣來開展實驗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筆者略作淺論。
一、對探究式教學的思考
在近幾年的嘗試探究式科學實驗教學中,我產生了不少的疑惑:
1.各方的態度問題。多年來“考什么,教什么,學什么”的風氣,還沒有根本扭轉過來。學校、教師和家長、學生對科學這類“邊沿學科”重視程度不夠,如何保證僅有的為數不多的科學課時,需要各方思考。
2.教材處理問題。新版科學教材,內容單一,提綱挈領,文字很少,可是內涵豐富,怎樣把看似簡單的科學現象和科學道理給學生解釋清楚,是一線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3.器材的使用問題。實驗器材的干擾問題是科學課的常態。學生總會情不自禁觸碰材料,材料不放桌上,實驗的時候,又會浪費大量時間,如何分發實驗器材,何時分發實驗器材,應是科學老師不斷思考的問題。
4.數據的利用問題。小學階段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更容易關注實驗本身,聚焦在“玩”實驗器材,而不去關注實驗的數據,更談不上分析、總結得出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了,這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合理把控了。
二、摸索探究式實驗教學
雖然在實驗教學中遇到如此多的疑惑,但是我一直在嘗試以學生為主的探究式科學實驗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1.對教材的二次處理。經過對課程標準的學習,我對于新教材的認識有了質的變化。以往把教材當成圣經,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現在我會靈活地選取能體現教學目標,有一定難度的實驗來展開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其余留給多媒體和學生課外實驗完成。比如在教學《種子的發芽實驗》一課,我把三課內容加以糅合,先布置學生在課外種植綠豆種子,發芽后帶到學校展示交流,借用科學+平臺課程體系資源庫里種子發芽視頻,學生深刻地掌握了種子發芽的相關知識,親自動手種植綠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學和實驗效果非常好。
2.對知識目標的淡化。課標對于知識目標的要求是:“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這就指明了小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從內容上來說,是與自身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以教學《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為例,我依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選用了水、食用油、蜂蜜、豆漿四種液體來研究;從難度來說,淺顯的、便于兒童掌握的,而不是高深的、超越兒童認知水平的。所以學生就可能對液體的顏色、形狀、氣味、味道、輕重、流動速度等感興趣。從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說,只要知道就行,只要能夠把知道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由此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而不去強求深刻理解、靈活應用,甚至進行發明創造。因此學生對液體的密度、黏稠度、表面張力、毛細現象等等的性質知道即可,不去苛求為什么是這樣,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3.對實驗步驟的細化。在設計實驗步驟時要有自主空間,要去“粗”取“精”、化“繁”為“簡”,具體到每一步。我在理解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大膽取舍實驗的內容,在不破壞原有知識層次關系的基礎上,采用演分結合的方式,簡化過程。在教學《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實驗時,我先把不同顏色的紙袋做好,首先分發給每個小組,再分發溫度計、秒表和記錄單,其次帶領學生到戶外陽光下,要求每組每個人各負責一支溫度計,一個同學統一記時并填記錄單。最后,一邊做實驗,一邊記錄實驗數據。步驟明確,任務清晰,學生各有所做,實驗效果良好。
4.對驗現象的凸顯。我引導學生對教材上的實驗步驟和器材進行創新改良,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材料加入實驗當中,凸顯實驗現象,提高了實驗效果。例如六年級上冊的《斜面的作用》實驗,教材要求學生利用彈簧拉力計在不同的坡度上拉動小車,比較坡度大小對小車所受拉力的影響。但學生在進行這個實驗的時候,經常在不同的坡度上仍然會使用相同大小的拉力,很難真正體會到坡度對拉力的影響。對此,我們可以轉換思路,讓兩位同學用相同的大小的拉力在不同的坡度上拉動小車,比較小車的運動速度,這時就可以得出坡度越小,速度越快的結論,使實驗效果更加突出,學生也更易于操作和理解。
5.對實驗記錄的重視。實驗觀察過程具有連貫性,一旦漏掉一個就很難再找回原始的實驗數據。所以增強學生實驗記錄的意識是很有必要的。如在研究《我們的小纜車》的時候,我將四名同學分成一組,選出組長。他們確定實驗方法后,組長開始分工:組員甲拉動小車、組員乙計時、組員丙記錄、組員丁定好小車的起始位置和終點位置,這樣,小組成員能夠各盡其職,記錄員準確,及時的記錄數據,組員分析數據,準確得出了實驗結論。
6對實驗創新的追求。改進教材實驗,滲透STEAM理念,我嘗試對教材少數實驗的改進創新。六年級上冊工具單元《杠桿類工具的研究》,我把這塊內容單獨經反復思考和實踐,我用40cm長的小圓木棒作為秤桿,用不銹鋼盆作為秤盤,用29g重的螺帽作為秤砣,用棉線作為提繩。最后,我將小木棒打磨成前粗后細的形狀,在粗端安裝一顆螺絲釘用來掛秤盤,用細繩連接秤桿和秤盤;在秤盤上鉆3個孔,安裝好繩子,固定好提繩。校準后,做成了一把簡易小秤桿。在教學時,和學生的作品交流展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在短暫的科學教學經歷中,我不斷學習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教參,學習借鑒前人成功經驗,領會探究式教學精髓,深知探究式學習既是科學課程學習的目標,也是科學課學習的方式。科學老師只有在科學課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我們的學生才能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我們的學生的動手能力才能有所培養,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裴佳煒.基于質疑的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研究[J].成才之路,2019(09).
[2]陽樹清.追求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本質[J].基礎教育課程,2019(02).
[3]陳青.《基于STEAM 理念的小學科學課堂實驗教學》——以“自制小桿秤”一課為例[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