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楠
摘 要: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聞觀,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部分是他們對新聞領域一些基本問題的看法,另一部分占主要內容的,是他們關于無產階級黨報工作的一系列思想觀點,這種全新的無產階級的新聞觀是在批判資產階級新聞觀的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的人民性不僅體現了新聞工作的人民至上原則,在新的時代也發揮著其時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人民性;當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聞的宣傳工作,他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因此,新聞及其工作者應當更好發揮傳遞信息功能,作好政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紐帶。只有人民群眾有更多深刻的體會,才能將黨的政策、路線、方針轉化成自身的行動,投身到實踐中去,從而實現信息傳播的有效性。
一、“人民性”有利于創新輿論引導方式
探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有利于正確引導網絡輿論的治理,為社會建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環境,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人民性有利于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創新網絡輿論的引導方式。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也始終都以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為主線,隨著時代和實踐的變化,在人民群眾的需求從基本的物質到精神層面的這一轉化的歷史過程中,需要著力宣傳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大眾新聞文化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互聯網以及各種新聞媒體的出現和使用,使得信息傳播的載體愈加多元化,真正實現了新聞媒體的大眾化傳播,這種通過新聞媒體來凝聚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體現。
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時期,人民群眾始終是創造歷史的主體,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對人民群眾的宣傳教育工作,古田會議上不僅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更是通過傳單、壁報、畫報、革命歌謠、群眾大會、以及健全宣傳會等方式進行紅軍的宣傳工作,有效進行當時政治工作的輿論引導,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輿論引導方式日趨創新。處在網絡空間的人們大多數都是普通群眾,他們有著不同的經歷、經驗來自于不同的社會階層,他們想要表達的觀點也都是五花八門的,因此,我們不能要求他們對所有的社會現實、重大案件都做出準確無誤的判斷,這也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新聞行業及其工作者多一些包容,對認知產生錯誤的群眾要及時引導、幫助廓清,在互聯網空間真正做到與人民群眾的互聯互通,讓互聯網空間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人民進行溝通的新平臺,而且成為中國政府了解群眾的新途徑。
要做到以上所說的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空間,最重要的是利用貼近公眾心理的平民化表達方式進行正向的輿論宣傳,疏堵并用。在這一點上網絡媒體的強時效性無疑是很大的優勢,使遍在與累積效果發揮到最大,從而使正向的輿論深入人心,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地位。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都要極力遏制謠言的滋生,積極開展辟謠工作,例如,微博每日都會進行辟謠信息的推送,在進行科學辟謠的同時也穩定了人民群眾的心態,促進輿論態勢的轉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人民性與新時代網絡輿論的發展互相結合,不斷創新著時代的話語體系,有利于打造立足人本的理論體系,從而不僅使網絡輿論保持向善向上的發展態勢,而且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二、“人民性”在抗疫場上的時代價值
2020年新年伊始,一場席卷全國的新冠疫情迅速爆發,其傳播范圍之廣、傳播速度之快、傳播時間之長,前所未有,這場新冠疫情不僅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損害,而且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是否能夠戰勝疫情并在最短時間恢復中國正常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對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的一場嚴峻考驗,在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果斷按下中國經濟的暫停鍵,從“鐘南山”、“火神山”再到“雷神山”,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集中一切力量進行抗議救災,最終不負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向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發起了人民戰、總體戰和阻擊戰,用短短幾個月時間成功遏制了新冠疫情的肆虐,使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進入了常態化、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重現生機活力。
從人民角度出發,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為人民保平安、謀生計、謀幸福,這也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人民性”、“人民中心觀”的具體體現。回顧這場艱苦卓絕的抗疫歷程,中國式抗疫的成功經驗有很多,但新聞媒體、新聞工作者對于防疫、抗疫的宣傳以及重視人民群眾在此次斗爭中的偉大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一方面,充分發揮了報紙、廣播、電視、微信、微博以及各種APP的傳播方式,尤其以紀錄片的形式進行傳播。除此之外,這些紀錄片也真實的記錄了武漢等地區抗擊新冠疫情的重要歷史時刻以及眾多奮斗者的家國情懷。在抗疫的第一線上,在這場不見硝煙卻時刻充滿硝煙的戰場上,紀錄片人始終與醫護人員在生命線上逆行,一起堅守,并直面危難,以其特有的使命感用鏡頭記錄著正在發生的歷史,不僅為人民群眾提供最真實的認知、理解、把握環境的最新信息,更為人民群眾提供有效展開觀察、分析、思考以致指導實際行動的基礎信息,從而努力做到新聞輿論工作的宗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新冠疫情來勢洶洶的今天,中國做法和相關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詮釋了在中華大地上,堅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人民性是及其重要的,這不僅有利于有效控制疫情的廣泛傳播,更能幫助需要幫助的其他國家和人民共渡抗疫難關,充分發揮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因此,在融媒體時代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人民至上原則,不僅可以凈化新聞媒體行業,而且可以凝聚民族力量、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推動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共同構建人類社會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 徐華東、馮文華:《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歷史演進及其當代延展》,《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07-114頁。
[2] 郭明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當代價值》,長春理工大學,2011年。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4頁。
[4] 陳力丹:《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5] 樸耘正:《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自由思想中國化的早期探索及當代價值——以“人民性”為中心的考察》,吉林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