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夢
殷煥先先生1913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合縣(今屬江蘇)一個書香之家,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后考入前中央大學中文系,深受趙少咸、羅莘田、王了一等先生的影響。畢業后,考取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又稱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師從羅常培、唐蘭、袁家驊等名師。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音韻學家、語言學家,專攻語言學。1946年至1958年,他任職于青島山東大學。
1946年,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成立文、理、法、醫、農、工六學院,在京滬及各地延攬教師。年富力強的殷煥先,接受召喚,懷揣夢想,就職于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度過了12年。
在青島任教期間,殷先生白天授課,夜晚則把對課程的思考凝結成為教學參考資料,供全國師生學習。他參與撰寫的全國統編教材《語法和語法教學》第三部分《關于詞類劃分》,很好地滿足了漢語課教師的需求,是這方面研究成果的重要標志之一。
在教學上,殷先生常懷誠惶誠恐的敬畏之心,他說:“惟以愚魯,恐不能盡符先師之意。”(殷煥先《方言與音韻——為紀念羅莘田師而作》,《東岳論叢》1980年第1期)為此,他努力承繼恩師趙少咸的教風,注重言傳身教,認為只要“教書”,就已經在“教人”,在為人處世上告誡弟子“第一風度,第二健康,第三學業”,令學子有如沐春風之感。他遵循恩師羅常培(字莘田)的諄諄教導,以談音韻必須重視音類,論考據必須重視內證為自己治學的座右銘。與陸侃如、高亨、高蘭等一批學富五車的教授,共同培育了一大批人才,使青島山東大學中文系成為正文教育的重鎮。
在青島的12年,是殷先生拓寬學術視野,收獲豐碩成果的時期。為落實1955年10月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精神,他于1955年發表《以實際行動來慶祝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的成就》(《文史哲》1955年第12期),文章認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范化”的任務,宣傳工作是必要的,推廣普通話應當是目前突出的工作。語文工作者還應當對說方言人如何學好普通話做一些調查工作,以實際行動對兩個會議做出積極回應。
在音韻領域,殷先生特別重視大眾化的推廣。他與蔣維菘先生合作的論文《語調概說》(《語文學習》1957年6期),用日常口語和口語化強的作品(如老舍的《龍須溝》)論述語調的輕重、停頓及強調所產生之意義的差別。殷煥先先生雖然從四書五經起步,但他能拋棄書齋氣,本著匹夫有責的精神,為大眾語言發展作指引。因此他所關心的問題是舊學不曾涉獵的。
殷先生的語法研究密切聯系我國語言實際。他在《句子形式做謂語》(《語文學習》1954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句子形式做謂語是我國語言的特色之一,是我們語言里固有的活潑生動的格式,但是講語法的人對于它的范圍廣狹,各有各的說法。殷先生將常見的幾種說法呈現出來,使讀者明白幾種語法系統如何對應,句子成分應如何認識。這些文章,今天讀來仍能滿足讀者的迫切需要,既淺顯易懂,又符合語言事實。
殷先生在青島山東大學期間,發表了《新舊文字與聲調》《新文字字母的字類跟字值》《談“連動式”》《聲調和聲調教學》《談新形聲字》《漢字是怎樣才能適合各地方言的——兼論張銳光同志“方塊字的表音方法”》《字調和語調》等專業論文20余篇,還出版了《字調和語調》(與蔣維崧合著,新知識出版社1957年)等著作。這些研究成果涉及語音、語法、漢字等諸多方面,表現出從小眾走向大眾,由絕學導入通學的鮮明特點,為語言學人樹立了楷模、榜樣。
1955年10月30日,殷煥先先生作為語文工作者的代表,在北京出席了《中國語文》《語文學習》聯合舉辦的各地語文工作者座談會。殷先生在會上參與討論,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會議最終形成《中國語文》以高等學校教師為對象、《語文學習》以中學教師為主要對象的發展思路。至今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一分工方向仍然延續。
1956年7月27日到8月1日,全國語法座談會在青島舉行。會議由《中國語文》社長韋慤,中國科學院潘梓年、語言研究所所長羅常培等主持,應邀出席的有丁聲樹、王還、朱德熙、邢公畹、陸志偉、陸宗達、俞敏等三十余位著名學者。殷煥先先生即是全國三十余名優秀學者之一。《中國語文》的編輯與全國各地語言學工作者就語法問題進行廣泛交流,探討怎樣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人民教育出版社代表征求專家對《漢語課本》《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簡述》的意見。殷先生為會議在青順利舉辦協調各方,深度融入了國內學術發展大潮,也顯示了青島山東大學具備承擔重要會議的能力,其語言學研究已具備了很強的學術吸引力、凝聚力與影響力。
此外,殷煥先先生還參與了在青島文學館舊址二樓的文學院和歷史語文研究所的辦公室舉辦的《文史哲》創辦會議。隨后,按照會議精神,為刊物發展,殷先生作為常務編委兼秘書,常和楊拱辰先生一道前往青島市政府機關、郵政局、新華書店、印刷廠,辦理具體事務。殷先生回憶說,當時我們跑得很高興,也是受嚴肅認真精神鼓舞的。
殷先生以廣大群眾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發展進步為己任,通于古而不泥于古。他在青島12年的學術研究,不僅為山東大學語言學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我們今天的語言學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今天從事語言學研究的學者,不僅應學習殷先生嚴肅認真的學術精神,對他立足大眾、立足民族的語言學研究思路,也應加以發揚光大。
(作者系文學博士,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