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明
摘 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知教育”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為此,哈爾濱市星光小學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在實踐中教人求真,在實踐中學做真人。
關鍵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多年來,哈爾濱市星光小學(以下簡稱星光小學)始終堅持“立足校情,挖掘內涵,彰顯特色”的辦學思路,潛心研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將“行知教育”確立為學校辦學特色,并將“求真知、做真人”確定為學校辦學理念。在此基礎上,學校教育秉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向未來、回歸生活”的原則,積淀成了“德才兼修,知行統一”的校風,“崇真,博愛,求實,創新”的教風,“求真,向上,樂學,善思”的學風和“走行知路、做有根人”的校訓,最終將“知行合一,守正創新”內化為學校教育的價值追求,以行知教育全方位、多層次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特別是近幾年,星光小學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在打造“行知教育”的道路上,不懈努力著、追求著。
一、行知氛圍
學校利用現有空間,打造自己的實踐教育基地——“陶然園”。園內不僅有花園,還有學生專屬的“春種秋收實驗田”。每個學年負責一塊田,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播種和收獲,在實踐中體會生命的成長,培養學生對生命的熱愛。
學校創設了豐富的樓廊文化。一樓的主題是“知之情”,分為知國情、知校情、知陶情三個板塊,展示學校“行知教育”的辦學理念。二樓的主題是“愛之海”,體現的是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三樓的主題是“行之旅”,體現的是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思想。四樓的主題是“星之夢”,體現的是陶行知“人人是創造之人”的教育思想。
學校的各功能館室和班級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根據現有空間,在各樓層設有學生喜愛的活動區域:綠吧、書吧、玩吧、趣吧,就連消防栓上都貼著精心設計的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和走廊的溫馨提示語。
二、行知隊伍
我校積極踐行陶行知民主開放的教育思想,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情懷, 進行“愛滿天下,樂育英才”的梯隊建設。
1.五型班子,率先垂范
我校爭創“學習型、合作型、服務型、務實型、創新型”領導班子,追求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做終身學習的引領者,互相團結的奉獻者,教師成長的支撐者,精細管理的實踐者,勇于嘗試的開拓者。班子成員堅持每周書寫反思日志,并集冊為《耕耘集》, 給教師樹立無私奉獻、終身學習的榜樣。
2.三型教師,樂學善教
學校倡導做“陽光型、智慧型、奉獻型”行知教師。全體教師立足本崗,開展了一系列校本研修活動:
(1)研。學校建立了“星光無限”教師博客,“星光閃耀”QQ群、微信群,通過“社群研討”“優秀教師推薦”“教育案例、美文鑒讀賞析”等進行教師培訓與交流,探討教育問題。
(2)思。采用“五備三結合”的備課形式。“五備”是指教師自主初備、主任引領導備、團隊研討集備、個體風格精備、課后反思再備;“三結合”是指備課與課題研究、主題校本教研、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相結合。
(3)行。星光小學教師每學期都開展教師技能大賽。秋季學期開展“星光杯”課堂教學大賽,春季學期開展教師綜合素養展示活動。通過大賽教師將教學技能和生活有機結合,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能。
(4)創。星光小學給教師搭建交流展示的平臺,2009年創辦了校內月報——星光小學教研報。教研報給教師營造了一片個性發展的新天地。
學校還于2011年10月建立了星語(語文團隊)、星海(數學團隊)“雙星社團”。在社團建設過程中,學校給社團成員定目標、壓擔子,教師用先進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加強學習交流,搞好教學研究,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目前社團已經成為星光小學先進教學理念的引領團隊,成為星光小學教育教學的排頭兵。每一次社團活動的主題,都由社團成員集體商議,社團活動能比較集中地反映當下教師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惑。主題制定有針對性,這樣教師覺得自己需要,愿意參與。社團舉行的“板書設計”“引領批注讀法 建構可視思維”“知要素感悟表達 行運用讀寫結合”等研討活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江海不捐細流而成其大,泰山不讓抷土而成其高。”星光小學雙星社團正是以群體的點滴汗水和智慧,書寫著學校的今天,也為明日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三、行知課程
根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我們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通過“行知課堂”教學模式的建立,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和注重學生經驗”這一理念得到有效落實。
1.構建行知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探究“真知”
星光小學重視通過課堂教學改革落實新課程理念,在對骨干教師課堂教學風格進行提煉的基礎上構建起了行知課堂“一三五教學模式”:“一”是指以生活為中心;“三”是指三種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點撥學習”;“五”是指五個策略,即教學目標生活化、知識生活化、情境生活化、過程生活化、作業生活化。“一三五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行知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促使整個課堂教學發生巨大變化,體現教學知識的生活化,情境創設的生活化,體現“教學‘求真知回歸生活”的理念。例如花開季節,美術課將教室搬到操場,教師把學生帶到“陶然園”寫生。特定的環境中,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用稚嫩的畫筆,描繪著美麗的校園風景,特殊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品嘗到了學習的快樂;綜合實踐學科的教師帶領學生在課堂上開展“廚藝大比拼”活動,學生在現場切菜炒菜,制作家常菜,培養了學生基本的生活技能;語文課上,學生根據教師講授的童話故事自主創編童話劇。行知課堂教學模式,加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用結合,讓學生體驗小老師、小記者等角色, 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提高素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善于思考、樂于合作、勇于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生活化的課堂促進了師生和諧共生。FB5E4584-9B31-4EFA-B577-D686742CC93D
2.構建行知校本課程體系,引導學生體驗“真知”
學校的校本課程根據“求真知? 做真人”這一辦學理念,遵循陶行知為學生創設“健康之堡壘,藝術之環境”和“六大解放”的思想由教師自主研發,并經過三次修訂,主題是“行知引航? 健康成長”。課程設計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培養目標是:善于觀察、樂于發現、勤于實踐。課程體系包括四個領域:運動與健康、審美與健康、飲食與健康、心理與健康。每一領域都從一年級到五年級設置不同要求的課程內容。課程實施體現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課上與課下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三個原則。普及的特色項目有無人機、口風琴、立體紙工 、腰鼓、籃球操等;社團自主選擇的項目有刮畫、機器人、國際象棋、茶藝、3D打印、百變臉譜、非洲鼓、太極、沙畫、書畫、心理輔導等。課程內容充分體現培養學生生活技能和實踐能力,成為“行知教育”的特色課程。
四、行知德育
學校秉承活動育人的理念,以“堅持立德樹人,落實五育并舉”為主旋律,讓“行知德育”在每一次活動中得到積淀。
1.德育浸潤——潤物無聲
學校在行知德育實踐中,將學生的習慣養成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提出“六個系列”:
一個習慣:每天養成一個好習慣。
兩個結合:與主題活動結合,與常規管理結合。
三項技能:籃球,口風琴,腰鼓。
四個節日:藝術節,體育節,書香節,科技節。
五個陣地:升旗儀式,板報園地,圖書角,校園廣播,班隊會。
六個環境:操場,樓廊,教室,水房,館室,網絡。
2.細節管理——育人有痕
日常德育工作,學校致力于扎扎實實抓精細化管理,努力做到“一多,二靜,三情,四節,五唱”。
(1)多彩的午休。學校利用每周二、四、五三個午休時間段,讓學生到學校廣播室唱讀原創童謠、講述黨史故事。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也體驗到了學校生活的快樂。
(2)安靜的校園。學校指導學生用星光小學特有的微笑擺手方式表達問候。這樣既表現了學生的文明素養,又保證了樓內的秩序,讓教師和客人在文明中感受到學生的熱情。
(3)片片楓葉情。學生在校期間做好事會由禮儀生獎勵班級一片小楓葉,當班級積攢的楓葉達到50片時,學校會獎勵一面紅旗。“片片楓葉情”活動已實行了十年多,目的是讓學生時時、處處、人人、天天做“好事”。
(4)節日教育。學校以節日為載體開展系列教育活動。春節里學生和家長一起貼春聯、包餃子、品味年夜飯,用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感受傳統文化;元宵節雖然不能賞燈,但是學生可以在家吟唱元宵節古詩詞,品味中華傳統文化;清明節開展“小小書簽寄深情”“網上祭英烈”“參觀網上陵園”等主題活動,加強了革命傳統教育;勞動節開展 “我是勞動小能手”攝影匯報;端午節校園里畫彩蛋、撞雞蛋等民俗體驗活動讓學生倍感快樂;中秋節開展繪畫、手抄報活動;國慶節 “我和國旗合個影”;重陽節 “孝親敬老”實踐體驗活動。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促進了學生的成長,使行知理念根植于心。
(5)共唱原創“星光謠”。學校開展優秀童謠傳唱活動,以童謠原創、傳唱的形式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新童謠在學生中傳唱,健康的歌謠占領了學生課余生活領域。為此學校認真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的“十五個德育點”。從2018年開始,學校圍繞“星光謠”這個大主題已創作了20個小主題的原創童謠。為慶祝建黨100周年,學生創作了“知黨恩,跟黨走”的主題童謠。同時我們也將優秀童謠傳唱融入家校共育活動之中,邀請家長與孩子一起,大手拉小手,共同唱響童謠,不斷掀起優秀童謠創作、傳唱活動的新高潮。
3.家校共育——深度融合
學校在行知德育工作中,著力打造一支懂教育、會教育的家長隊伍作為學校發展的突破口,采取多元化方式,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深度融合。
(1)家長第一課。星光小學是一所比較特殊的學校,在全校800多名學生中,非城市戶口的學生達到80%以上,家庭教育的意識和基礎都很薄弱,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改善家庭教育的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每年新生入學,學校都及時組織開展家長學校活動。被媒體稱為“義工校長”的南崗區民政局局長趙曉春書記十年來每年9月都會如期來到星光小學的課堂,用家長學校上大課的形式,將先進的家教經驗和育人方法傳授給家長。
(2)關注學校每一天。每個班級推選三位不同層面的家長代表組成家長委員會,學校積極聽取家長反饋意見,解決家長關心的問題,并通過校長郵箱、師德師風信箱、學校活動、電話微信、家長接待日、家訪、班級群、學校公眾號等渠道,拓寬家長參與學校管理,了解學校工作的渠道,形成家校牽手,共同成長的態勢。
(3)親子活動我先行。學校向家長發出“親子活動五個一”的倡議,即每天和孩子聊一次天、每月和孩子一起做一次戶外運動、每周和孩子一起讀一次書、每周跟孩子一起做一次家務、每天對孩子說一句贊許的話。家庭教育不缺失,讓家長關注學生成長,讓學生體會親情,不再孤單。
(4)家長社會行。每當學校中有重大教育教學活動,如體育節、藝術節、書香節、科技節、運動會、游園、新年聯歡會等活動,學校都要請家長積極參加,讓家長參與學校的活動,了解學生的表現。除此以外,極地館、抗聯基地、植物園、科技館等學生實踐場所,也有家長志愿者的身影。
編輯/趙卓然FB5E4584-9B31-4EFA-B577-D686742CC9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