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山夜雨時,花重錦官城。以重慶和成都這對長江上游的雙子星為引擎的巴山蜀水,曾孕育出彼此相通又各自璀璨的“巴”文化和“蜀”文化。千百年來,二者在頻繁的和與戰中得以在青銅文化、族群文化等各方面實現充分交流、互動以至部分整合,最終于戰國時期在諸多層面達到融合狀態,成為一脈相承的“巴蜀文化”。從遠古到現在,從相遇、相知到相守,川渝兩地在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互相交融、互相滲透、互相升華,山水和合、剛柔相濟、文武與共、陰陽互補,造就綿長而久遠、神秘而燦爛的巴蜀文化,并憑借強大的內生動力和對立統一稟賦而彪炳中華文明史。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強調要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這“兩中心”“兩地”“一極”“一源”的發展目標,成為川渝兩地文化合作發展的內在規定性和基本方向。把巴蜀文化圈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機結合起來,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經濟文化一體化,文化賦能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大力支持富有世界視野、國家立場、人民情懷、巴蜀風格的“新時代成渝文化”繁榮發展。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為貫徹落實中央和四川省委關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部署,加快與成渝雙城圈融合一體發展,《現代藝術》攜手緊鄰重慶城區且地處成渝雙城圈核心區域的鄰水,策劃并率先隆重舉辦了一場以“巴蜀風韻 橙意鄰水”為主題的成渝雙城圈藝術家創作交流活動。來自成都、重慶和廣安市、鄰水縣的五十余名書法家、美術家、攝影家及作家、詩人積極參與,激情澎湃,相互合作交流,圍繞主題創作了一大批書法、美術、攝影和詩詞精品力作,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詳見《現代藝術》2021年1月報道)
2022年6月18日,時值重慶直轄正式掛牌25周年紀念日。為深入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面推動川渝兩地文藝交流互鑒,《現代藝術》攜手《重慶文藝》特別策劃“巴山蜀水和合美? 川渝聯袂雙城曲——謹賀重慶直轄25周年”專題,邀約川渝兩地美術、民間文藝、攝影、書法、文藝評論5個藝術門類各5位藝術家,集中呈現他們的優秀文藝作品。其中,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多反映川渝兩地雙城圈建設主題;民間文藝展示川渝兩地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文藝評論則重在品評成渝地區近年來雙城融合發展、互動互鑒等方面的思考與成果。需要說明的是,文藝門類以文聯工作慣例為序,每個門類的作者以姓氏筆畫為序。
文化建設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既是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又是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也是文化的體現者享有者。此次策劃旨在踐行成渝地區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唱好“雙城記”,譜寫“雙城曲”,聯袂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建設好西部陸海新通道,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堅持不懈抓好生態環境保護,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用文藝的力量助力新時代川渝兩地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B5E7EC23-F76D-42D5-AB3B-40C48AEBBA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