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珉



作為成長在改革開放后期的一代,可以說從出生開始,就一直見證著世界的飛速發展。當記憶還停留在昨天,眼前的今天卻已然成為了新的“昨天”。有時我總感覺,周遭的世界變化太快,充滿驚喜新奇,但有時仿佛又快得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多了浮躁、匆忙,少了從容、淡定。
慶幸的是自己從學生時代便開始攜畫筆前行,與色彩相伴,這給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后來又奇遇般走進了尚瀚畫院這個大家庭,在霓虹紛繁的城市叢林,覓得了一處靜心之地,并在這里與巖彩邂逅,發現了無窮驚喜。
有人說,巖彩是門古老的繪畫藝術。在敦煌的壁畫上,青金、綠松石等礦物顏料歷經千年歲月,仍然燦爛奪目。那一幅幅令世人驚嘆的壁畫,便是巖彩的獨特呈現。繪制巖彩自然而然就拉長了時間,穿越了空間,讓內心變得廣闊又寧靜,因為每一粒礦物顏料都跨越了千年才走進畫面;每一步繪制技法都傳承了千年才延續至今。這是一趟重拾傳統的旅程,半坡原始古樸的彩陶,馬王堆賦彩濃郁的帛畫和漆畫,以及鼎盛于唐代的工筆重彩,都能在巖彩畫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巖彩的畫筆就如一根“接力棒”,將積淀千年的中國繪畫藝術交到當代人手中。從層層制作畫底,到礦物顏料細細研磨,再到調膠繪畫,仿佛感覺到畫筆變成了一座“橋梁”,帶領我們穿越千年。
我在臨摹敦煌佛像和藻井時,總是不禁想到千百年前的畫匠們,也是如此這般用巖彩在詮釋內心的情感,在石壁上塑造時代的光輝。仿佛從把礦物研磨成顆粒開始,就是一步步穿越時空的溝通,當筆觸落到畫面中,便能激起一圈圈漣漪,感悟著古人的激情創作和高超技藝。譬如那敦煌壁畫,僅運用幾種色彩便繪制出了美術史上金碧輝煌的一頁,一尊尊千變萬化的佛像、一窟窟藻井,窺之一角,都能回味無窮。
也有人說,巖彩是種現代的繪畫語言。近20余年來,巖彩畫從遙遠的傳統中走來,在重彩畫的基礎上不斷升華、融合、發展。獨特的個性語言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使其讓現代的中國畫變的更為絢麗多彩。執筆的人變了、裱畫的布變了,但層層密布在畫面中的朱砂、石青、石綠等并沒變,它們見證了歷史,同樣也將見證當下與未來。
《愛·羽》的創作靈感來源于生活,畫面里我和家中牡丹鸚鵡嬉戲的場景就是我和它的歡快日常,背景中拓印的寬大厚樸樹葉,那是清明祭祖登山途中偶然發現的,靜謐的山林中滿地的厚樸,仿佛訴說著更替與變遷。葉子總會枯萎、生命終有盡頭,但就是這些美好片段、點滴驚喜,當遇見巖彩仿佛又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所以我以為,只有用純天然的巖彩來留住這份自然的美、純真的情才是最為恰當的表達。用千年不變的色彩,才可以賦予這份交融和諧的美好永恒的魅力。
巖彩本就是大自然的結晶,是時光長河中的“流水”,是能夠穿越歲月的載體。所以用巖彩來感悟生活、生命、自然與時間,真是無比美妙的事情。一次次大地采集、研磨調膠、層層繪制,這探尋和創作巖彩的過程,仿佛就是一趟趟奇妙的旅程,也在環環交互之中把人與自然更加緊密地聯系與結合起來。
曾有好友問起,為什么喜愛巖彩。我想,因為那一張張麻紙、一層層色彩,疊加的是美麗,祛除的是內心的浮躁。特別是在當下,更能讓人靜心自觀、回歸自然,去仔細探尋生活為我們準備的驚喜。正是厚重的巖彩讓我懂得,如何靜下心來熱愛生活,更讓我明白還有無數美好的事物需要用一生去探尋,也給予了我篤定前行的勇氣。
這就是巖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