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陽 梁瑞軒
“沉浸式體驗”作為一種利用新技術、新思想和新形式的體驗模式,在當下的文藝界和商業界正呈高速發展態勢。在此影響下,沉浸式演藝綜合體已成為文化和商業融合下的一種新的體態。本文以當下沉浸式演藝綜合體的現象為出發點,試圖從“沉浸式”的理論來源、沉浸式演藝綜合體的發展現況以及未來的突破和趨向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為探索演藝新業態的發展路徑提供新的視角。
一、“沉浸式”的理論來源
(一)“沉浸式”的理論溯源
“沉浸式”一詞最早出現于戲劇藝術領域,該戲劇類型是一種與傳統鏡框式戲劇相對立的一種戲劇形式,它重新定義了觀眾與表演者的聯結關系,使劇場空間流動起來,成為演員和觀眾的共享空間。“沉浸式戲劇”看似是近年國內出現的一個新概念,實際上是美國戲劇理論家理查·謝克納提供的環境戲劇的衍生體。
從20世紀上半葉開始,歐美先鋒戲劇家推出了一系列環境戲劇、偶發戲劇、互動戲劇等挑戰傳統戲劇的新形式,其中理查·謝克納提出的環境戲劇概念影響最大。1968年,理查·謝克納發表了《環境戲劇的六項原則》一文,正式提出這種介于偶發藝術和正統劇場之間的新類型——環境戲劇。環境戲劇的六項原則分別為:(1)戲劇事件是一整套相關的事務。戲劇事件中的人,包含演員、觀眾、劇場工作人員,空間、文本以及演員行動呈現的偶發性和背后的歷史性原因,而“一整套”體現的是非孤立的研究視角。(2)所有空間都為表演所用。(3)戲劇事件可以發生在一個完全改變了的空間里或一個“發現的空間”里。“完全改變了的空間”指的是通過外在手段和裝置設計的空間或沒有設定外在裝置,但通過行為賦予特定定義的空間。“發現的空間”是指觀眾參與而發現的空間或演員有新發現的空間。(4)焦點是靈活的、可變的——戲劇的表述可以在不用的空間、不同的方位或先后或同時進行。(5)所有制作組成部分都敘說它們自己的語言。(6)文本不是演出作品的出發點也不是終點,也許沒有文字劇本。
(二)“沉浸式”的現代表達
在后現代語境的延伸下,環境戲劇逐漸強調“沉浸”式和“浸入”感,在改變觀眾被動接受演出固定模式的同時,使觀眾主動參與發掘和探索劇情。由此,促成了“沉浸式戲劇”的誕生。
在體驗為王的當下,空間中的演出從謝克納的環境戲劇發展到“沉浸式戲劇”,直至延伸到每一個亟待改造的更加廣闊的領域。如今,沉浸式業態正不斷拓展其邊界,以洶涌的張力和動勢進入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沉浸式演藝綜合體訴諸文藝形式和商業模式,向人們發出感官體驗和審美體悟層面的邀約。
二、當下沉浸式演藝綜合體的發展現況
(一)沉浸式演藝綜合體的內涵
綜合體作為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指的是兩種以上不同結構原則融合而成的綜合體態。而沉浸式演藝綜合體這一新型綜合體概念,實際上囊括了藝術與文化、商業以及旅游這幾大領域,它的初級形態是指空間內的沉浸式演藝形式,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即觀賞+餐飲+娛樂的結合,而高級形態的沉浸式演藝綜合體,目的是為了將所在地的文化通過藝術的形式和手法融入到商品或演出中去,進一步深化人們的沉浸式體驗,豐富人們的感官知覺。
(二)國內外沉浸式演藝綜合體的發展實況
在戲劇藝術領域,英國Punch Drunk劇團創作的《不眠之夜》作為沉浸式戲劇的首創作品,真正做到了讓戲劇的藝術性加入到娛樂的審美建構之中,通過與戲劇這一傳統藝術的對接,賦予當今沉浸式體驗以合法性。全劇幾乎沒有臺詞,只有角色的行動和表現其行動內容的肢體表演,觀眾可以自由選擇進入的場景空間,由此得到不同的故事情節和觀感體驗。
沉浸式戲劇在國內被熟知,當屬王潮歌導演的“印象”“又見”以及“只有”系列。其中《又見平遙》以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意涵,實現了戲劇新形式的又一次飛躍。獨特的沙瓦劇場、震撼心靈的劇情、“行走式”的觀演模式、“穿越感”的情境體驗、震撼的聲光電技術以及淳樸的民俗文化,都在這部大型實景劇中體現到極致。劇場內不設坐席,沒有舞臺,觀眾邊走邊看,跟隨劇情的發展變化,行走在不同的演出場景中。在這樣的觀演模式中,傳統的觀演關系被打破,演員深入到觀眾中間,觀眾既是置身事外的看客,又是故事的親歷者。迷宮般的劇場設置成就觀眾零距離觸摸歷史、零距離感受文化、零距離體驗民俗的體驗。人在戲中,戲中有人。觀眾時而被演員環繞包圍,時而與演員高低互動,隨著演出情景的變換,“演繹”著不同的角色,體味著“情境體驗劇”帶來的別樣感受。雖然沉浸式戲劇在學術界的褒貶不一,但不得不說這一沉浸式演藝綜合體的分支作為國內一種年輕的戲劇藝術樣式,有著無限的發展前景。
除沉浸式戲劇的體驗方式,“Z世代”最離不開的娛樂方式之一就是沉浸式“劇本殺”和RPG(角色扮演的戲)游戲了。相較于桌面劇本殺,這種娛樂方式以身臨其境的體驗方式和真人演員的“對戲”模式,開創了劇本殺的新勢力。根據《2021實體劇本殺消費洞察報告》數據顯示,預計2021年國內劇本殺市場規模將超過150億元。依托實景劇本殺對于實體場地、真人互動、文化背景、角色扮演的要素,“劇本殺+”的融合也已開展。不少劇 本殺運營團隊與文旅相結合,打造劇本殺+民宿+美食+旅游的特色服務。
三、沉浸式演藝綜合體的突破及趨向
國內文化與旅游部的建立,創業創新政策的支持,為進一步推進沉浸式演藝綜合體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背景下,文藝優勢與旅游資源、商業運營緊密相連,文藝要素的注入使得娛樂行業、文旅產業進一步向特色化、品質化的方向發展,消費者對高品質休閑生活的需求也不斷升級,由此產生的良性循環將不斷促進社會的文化和商業發展。
(一)城市空間的“沉浸式”改造
在空間的創新改造過程中,博物館等地標性建筑也開始利用空間的新形式傳播中國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沉浸式兒童劇《抵抗船長令》,是倫敦格林威治國家海事博物館推出的一項航海主題的沉浸式體驗。通過讓孩子們扮演海員角色、經歷海洋冒險來了解航海歷史以及博物館展品,這種沉浸式兒童戲劇以新奇的體驗讓孩子們在真實的審美感知中完成文化的接收和歷史的傳承。
(二)文化消費的推動助力
國內演藝劇場的逐漸成熟和完善產生了演藝空間的溢出效應。以上海為例,這座城市龐大的劇場體量和專業的劇場環境培養了大量的演藝消費群體,人們的演出消費愈來愈多元化,脫口秀、Live秀、音樂劇、沉浸式戲劇等不同種類的演出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尤其以“Z世代”為消費主力軍。目前國內不少大體量的商業中心正朝著演藝綜合體的方向轉型,其中涉及文藝創作、演出、制作到消費,這就需要形成更為完整的產業鏈,完善作品內容和商業機制。未來的沉浸式演藝綜合體,不僅會通過文化附加值導入流量和吸引消費群體,還會進一步推動沉浸式演繹新空間的發展。
四、結語
從傳統的文旅綜合體,到如今的沉浸式演藝綜合體,沉浸式產業正是通過空間的發現、改造、創造,實現了劇場空間和演藝形式的多元發展,這不僅拓寬了藝術的可能性,還可以優化演出生態,吸引杰出人才、孵化優質作品,從整體上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4E8ECA6F-305D-4C50-A429-970D374FE3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