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喜歡去回顧揣摩中國雕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們的作品,在劉開渠先生的“川軍抗日”紀念碑雕塑中,剪影般弓腰前行的輪廓,真實、內斂而堅定,造型樸質端方,充滿內在的力量,遠比夸張的姿態昂揚的動作更加打動人。在曾竹韶先生的《轟炸》中,在《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中,一種質樸、單純而強烈的氣息撲面而來,從中都感受到對真實生活和經驗的直接把握和呈現,形體處理沒有太多的風格的矯飾,構圖單純簡潔,人物形象可信,情緒內斂、日常,拒絕“戲劇化”。這讓我想到黑格爾所定義的“嚴峻的風格”,他堅守描寫的客觀簡樸性。由此看來,那種沒有被過分“主題化”的主題美術創作,才具有直擊人心的美和感染力——這恰恰是今天的雕塑家們需要好好體會和學習的。
《烈焰青春》這件作品是我偶然間看見兩位消防官兵全副武裝,堅守著自己的職責,如淵渟岳峙,他們身著戰斗服,各種裝備穿戴整齊,我心為之一動。這不是新聞和網絡中的英雄,他們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但卻和日常如此不同,這種強烈而突兀的感受,隨著四川涼山消防官兵的犧牲變得愈加強烈。平凡中的偉岸,無言中的絕響,我必須呈現這種直接而強烈的情感。因為日常,所以不會有夸張的姿態,英雄源自職責,所以平靜而全力以赴。回到寫實,就是回到真實的不矯情的塑造,回到遭遇真實的現場,然后心無旁騖地呈現它。
焦興濤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市雕塑學會會長,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稱號獲得者,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獲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金獎、第九屆及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銅獎、中國城市雕塑優秀獎以及中國雕塑學會公共藝術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