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藝術往往需要比較規范和普遍適用的方法、技巧。在書寫習慣以及情感表達上,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書法墨跡對我們的影響極大。其中漢金文對我影響尤其深遠。
漢金文歷時四百余年,上承秦詔版的文字風格,經歷了中國文字形態的隸變過程。漢金文不完全恪守“六書”,結體大致平方正直,以摹印篆與隸書并用,使文字結構靈活多變,趣味和裝飾性較強,內容通俗易懂。它的豐富多彩和深遠的探索空間,使我產生了濃厚的創作興趣。多年來,我在漢金文、漢篆書法創作中,嘗試將大篆、小篆、印篆混搭運用,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并歷經近三十年的探索學習,于漢金文創作上,能成熟運用墨色、點、線的變化,在章法布局中有清新、靜穆的新視覺變化。
一切的創作都是情感、情緒、審美理想等在作品中的表現。明人周公謹《印說》中有言:“變化便是揣摩自己明白。要知古今即是自己,自己即是古今,才會變化”。數十年來,我將金文、陶文、甲骨文、古碑、漢碑額文、古磚瓦文、泥封等作為自已臨寫的必修課,不斷揣摩、學習,努力在“古今”中找到“自己”。我想,在自己以畢生精力追求的藝術創作中,始終堅持以獨到的審美,用筆墨傳達出沉浸在內心深處的神采和氣息,這興許就是“自己”吧?
楊瑾寧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重慶市南川區文聯副主席、南川區書協副主席。作品入展第二屆全國正書大展、第六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第七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等全國各類書法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