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第七部分提到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關系問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總書記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總書記在談及“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中特別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這些言論,可謂高屋建瓴、引領航向。
總書記的這一宏大問題,早在他《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以及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2015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中,均有不同層面和角度的闡述。這可看出我黨已將文化發展和民族復興緊密結合了起來,并將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定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做到文藝創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化人和文藝工作者如何做到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這些飽含時代性和責任擔當的問題接踵而至,讓我們內心充滿緊迫感。
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氣魄,還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地施行。對十九大中關于文化傳承和建設相關精神的領受,還需落實到對很多具體問題的認識上。比如說,新詩已有百年歷史,也產生過不少經典之作,按理說,新詩已有了自身傳統,我們也應該繼承其中的一些優秀傳統。然而又不可否認,新詩仍在發展途中,沒有定型,也不夠成熟,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難題。新詩實質上是游離于西方與傳統詩歌之間的一種新詩體,不過傳統詩歌包括了民歌,而不僅僅是舊體詩詞。可惜的是,這點被很多人忽視了。新詩欲尋求新發展,續接中國古典傳統詩歌的流脈,學習西方優秀詩歌的精神和技法,這是必由之路;而不同民族流傳千載的民歌,蘊含著中華各民族的文化精髓,至今仍鮮活于現實生活中,我們就更應該加以重視了。在此,筆者以地方民歌為視角,來加深對十九大精神的領悟。
最美的音樂和詩歌在民間。在我國歷史上,周代采詩官有深入各地民間采集歌謠的慣例,待至集于宮廷,加以譜曲,始有后來孔子編選的《詩經》。據《詩經》所傳詩歌,概分為“風”“雅”“頌”三大類,最見風情和美趣的又非“風”莫屬。“風”為“國風”,占《詩經》篇目多數,其中多為對愛情、勞動、懷故土、思征人、反壓迫等的吟唱。不像貴族祭祀的“雅”,也不像宗廟祭祀的“頌”,“風”則完全源自各地民歌,該部分為《詩經》精華所在,對后世影響可謂深遠而巨大。詩滋生與鮮活于民間,呆滯而困死于廟堂,此話雖顯偏激,卻又不無道理。由此我們可以想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新詩的發展,是否也可再次謙虛地向民間學習,在浩瀚的民歌中汲取營養,畢竟,“民歌”具有源遠流長的底蘊和充滿現實活力的特性。
《毛詩大序》有言:“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可見“詩”為真實情感的外露,民歌這種藝術形式是這一說法的最好注腳。民歌發自民眾的心聲,是真切情感的流露,無遮無飾,行云流水,諧趣感人,直抵人心。民歌不僅有通俗易懂的詞,更有為民眾所喜愛和接受的曲,尤其是充滿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歌,簡直就是文化的活化石,同時也是現實生活和心靈的真實寫照。十九大報告中說:“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們能否利用民歌這一載體,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遍地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
以重慶土家族民歌的價值和審美特征為例。武陵山和酉水河為土家族民歌發源地,渝東南的酉陽又為其中心。酉陽地處武陵山,由于歷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以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這里成為內涵豐富的土家民歌(山歌)的興盛地,同時也活躍著特色鮮明的苗族盤歌。酉陽民歌,既繼承了優秀漢詩的傳統(比如七言漢詩規律),又形成自身“山歌自從口中出”不拘泥于形式的旺盛生命力。與《詩經》的內容相較而言,酉陽民歌也是以情愛、勞動為主旋律和表現主體,只是酉陽民歌“刺”的功能不突出,顯得更為柔美和詼諧,充滿了生活的和諧氣息。對文學的傳統社會功能來說,它顯得更為接地氣與具象化、生活細節化,原生態的表現更為火辣鮮明,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又是以《詩經》為正統詩歌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補充。基于上述原因,加上酉陽民歌的方言和地域生活特色,而使其更具民族性和民間性。聯系到當下新詩的現狀,我們往往在意精英小眾的智性詩寫,甚至一味追寵西方詩歌的體式,而忽略了更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喜好,導致中國味不濃,詩歌與人民群眾漸行漸遠的不利趨勢。
不過,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以及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土家族民歌,特別是酉陽山歌,作為獨具特色的一道民間文化風景,或許正面臨褪色的風險。土家族民歌,生活氣息濃厚既是它的優勢特色,同時也是其弱點所在。有些歌詞相對守舊,格局不大,氣量小,特別是還有一些格調不甚高雅的民歌,當有所甄別和選擇。繼承民歌中的優秀成分,調和時代性本質特征和形勢政策概念化之間的矛盾,這直接關系到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創新。整理傳統民歌是文化傳承的堅實基礎,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精神工程。然而,我們不要忘記,一切的傳承都是為了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激發民族文化新的生命力。總而言之,在文化保護和時代創新之間尋求平衡,是我們最值得思考的問題和最需要去突破的難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的人民的文藝?人民是全國56個民族的合體,人民的文藝也必然包含來自不同民族、帶有不同民族鮮明特征的文藝,民歌的音樂和歌詞是其中特色鮮明的一種。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最核心的內容。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首先是各民族文化的自信,自信的基礎就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如此才有了各民族的靈魂,然后才是繼承之后的創新。這或許正是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一種具體呈現。同時,這種做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精神的具體落實,也不失為學習十九大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精神之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