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斌


近年來,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的實施,川渝文化一體化建設已經提上日程。川渝文化同根同源,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礎,共有的文化資源,具有文化一體化建設的巨大潛力。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自1930年代迄今成就斐然的川渝現代版畫藝術,尤以抗戰大后方版畫藝術和“四川畫派”版畫藝術資源為代表,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有待積極發掘。
1930年代,在魯迅先生的引介和教導下,現代版畫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很快就興起了聲勢浩大的新興版畫運動,成渝地區很早就融入這場全國性的現代藝術運動之中了,早期的木刻家有樂以鈞、苗勃然、李岫石等,他們都曾直接受到魯迅先生的教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隨著重慶成為戰時陪都,以及原居住活動在東部的文化藝術人士紛紛內遷,成渝地區一時成為了全國藝術中心,活躍于其間的就有大量新興版畫家,如盧鴻基、黃鑄夫、豐中鐵、王琦、丁正獻、劉鐵華等,他們共同創造了馳名中外的抗戰時期大后方版畫藝術。新中國成立后,重慶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隨著李少言、牛文、林軍等解放區版畫家來到重慶,更是翻開了川渝版畫創作發展的嶄新篇章。時任《新華日報》美術組組長的李少言,組織集合了牛文、蘇光、林軍、李煥民、吳凡、宋廣訓、安琳等一批版畫家,由此組建并逐步成長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四川畫派”,在祖國建設、民族團結、革命歷史、英模人物等題材創作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代表作品有牛文、李少言《當和平解放西藏的喜訊傳到康藏高原的時候》(1952年),李煥民《織花毯》(1954年),牛文《東方紅,太陽升》(1959年),吳凡《蒲公英》(1959年),徐匡《主人》(1978年)等,諸多經典作品,在全國樹立起了川渝版畫的地域藝術形象。新時期以來尤其新時代以來,成渝地區版畫創作又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新時期,產生了一批諸如徐匡的《奶奶》(2002年)、金川的《牧人》(2007年)、彭偉的《而立之年》 (2012年)等代表作品,在全國美展斬獲重要獎項,引發全國美術界對川渝當代版畫創作活躍態勢的關注。此外,川渝工業版畫、重慶綦江農民版畫等也是川渝現代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也有一定影響。由上簡要梳理來看,川渝版畫生根于新興版畫運動的主脈,在全面抗戰期間經受血與火的歷練,在新中國成立后臻于成熟、鑄就風格、持續發展,由此不僅形成了完整的川渝現代版畫藝術文脈,也留下了一筆底蘊深厚、面貌獨特、成績斐然的珍貴藝術資源。
近年來,隨著成渝地區美術館建設加快,對這筆珍貴藝術資源也越來越重視。一方面,部分專門性版畫博物館相繼建立,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一所是1992年創建于四川成都的神州版畫博物館,該館也是我國第一所版畫博物館,收藏有現當代版畫四千余件。該館現并于四川美術館,近年來更頻頻與四川美術館合辦主題版畫大展,引發關注,如“抗日烽火——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 神州版畫博物館抗戰版畫專題展”(2015年)、“匠心筑夢——四川美術館·神州版畫博物館館藏工業題材版畫展”(2022年);另一所是2015年創建于重慶的王琦美術博物館——以我國現代版畫先驅者之一王琦先生命名的版畫名家博物館,近年來舉辦多次現代版畫專題展覽,如“世紀刻痕——王琦美術博物館館藏展”(2015年)、“百年歸來——王琦版畫與文獻展”(2017年)、“戰斗的旗幟——紀念中國新興版畫運動90周年館藏精品展”(2021年)等。以上版畫博物館的建立和發展,對于發掘、呈現成渝地區現代版畫的藝術成就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隨著成渝地區各主要美術館的現代版畫館藏日趨完善,近幾年明顯加快了相關展覽的策劃工作,并聚焦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川渝現代版畫的梳理和呈現,如:2015年,重慶美術館舉辦“長槍出擊——抗戰時期大后方版畫運動文獻展”;2017年,四川美術館舉辦“從硝煙中走出的人民藝術家——李少言作品文獻展”,重慶美術館舉辦“重慶造——木刻版畫中的工業景象”;2018年,四川美術館舉辦“赤子深情——吳強年水印木刻首展”;2019年,重慶美術館舉辦“刀刻的信念——牛文七十年藝術文獻展”;2020年,重慶美術館舉辦“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刻刀·情懷——林軍版畫藝術展”,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1949年以來的川渝少數民族題材版畫展”;2021年,四川美術館舉辦“呂林誕辰百年藝術回顧展”等,這些展覽以個展或群展形式,集中呈現了川渝現代版畫藝術的獨特面貌和突出成就。其中,“重慶造——木刻版畫中的工業景象”“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還分別入選了2017、2020年度“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秀展覽項目,獲得好評。今年,重慶美術館“春之序曲——吳凡美術作品與文獻展”和四川美術館“黃金之路——李煥民作品文獻展”更是聯合入選2022年度“館藏精品展出季”評選。
近年來,成渝地區連續舉辦以現代版畫尤其川渝現代版畫為核心的高水平專題展覽,在全國范圍內都十分獨特,已經構成了引人關注的地域文化現象。這既展示了成渝地區主要美術館豐富的現代版畫館藏資源,也凸顯了成渝地區在中國現代版畫史中的特殊位置,更體現了成渝地區對于發掘整理自身地域藝術成就的主體意識與文化自覺。上述展覽中所涉及的主要版畫家如李少言、牛文、呂林、吳強年以及李煥民、吳凡、徐匡、阿鴿等,他們都曾在成渝兩地活動,他們的創作也實際構成了兩地共有的藝術資源。盡管成渝兩地已經舉辦多次重要版畫主題展覽,在發掘、呈現川渝版畫藝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應當注意到,目前所舉辦的系列版畫展尚屬各自策劃行為,仍缺乏合作聯動機制——如聯合策劃、館藏資源互借互展以及重要展覽的巡展機制等,在相關學術研討、學術出版和發表、藝術推廣和宣傳等方面的聯動共建上仍有許多合作空間需要進一步發掘。
除了川渝現代版畫之外,成渝地區還有如川劇、川渝紅色文藝、川渝民間文藝、川渝鄉土美術、川渝少數民族文藝等共有藝術資源,可見川渝文化深刻的內在關聯,也可見未來川渝文化一體化建設的深厚潛力和廣闊前景。今后,應當努力加強川渝共有藝術資源的發掘,既要建立聯動合作機制,推動互動互鑒,更要能夠立足于川渝文化的整體建構,而不再局限于一時一地一館,建立更強烈、更自覺的問題意識,進而使得川渝文化真正實現融合發展,切實推進川渝文化一體化建設。這種文化一體化建設也并非僅增強兩地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而是希望進一步凝成一股強大的文化合力,通過高水平的文藝創作、文藝活動、文藝理論評論等,塑造起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川渝文藝品牌,向全國發出當代川渝文化創新發展的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