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賢
工業文明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軸線。四川工業的發展是新中國工業發展的縮影,見證著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帶領中華兒女在摸索中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征程。四川工業的發展,源于“一五”計劃時期,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三線建設”,數以百萬計的四川兒女與來自全國各地支援“三線建設”的科技人員一道,筑起了祖國西部地區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基石。改革開放以后,四川從最初的傳統產業,到計算機通信、軍工制造、水電能源等優勢產業的快速崛起、轉型、升級,逐步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寬廣道路,鋼鐵工業、鹽化工業、制造業等也走在了全國前列。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主動融入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積極實施“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軍民融合等工業強省戰略,科技研發投入也快速增長。從2015年審議通過的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到2018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頒布的《關于加快構建“5+1”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四川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構筑了門類齊全、結構完善、層次清晰的現代工業體系,尤其是“成渝經濟圈”的規劃實施,使四川再次迎來了高速發展的窗口期。
2022年5月18日,“天府天工——四川工業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于四川美術館盛大開幕。展覽是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由四川省文聯創造性地組織實施的一項集采風、創作、展覽、出版、收藏為一體大型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工程旨在以美術的形式來反映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四川工業建設的艱辛歷程和輝煌成就,謳歌其中所包含的奉獻精神和堅韌意志,亮出四川美術創作反映工業振興、大國崛起、砥礪前行的名片。工程立意新穎、主題鮮明、視角獨特,既是四川省文聯及全省美術界對歷史上千年未有的現代工業化時代的回應和觀照,同時,“工業”這一新題材也是對整個四川美術創作的一次大歷練和新考驗。展覽以視覺的力量,引導觀眾去觸摸四川工業發展的歷史脈搏,去追尋建設者行進的步履,去打撈疊加在時光中的歷史記憶,去感受新時代美術創作的主流力量,去展望工業題材美術創作的發展趨勢與未來走向。借此展覽,筆者淺談一下工業題材美術創作的歷史方位、四川工業題材美術創作的價值、工業題材美術創作的美學品格及工業題材美術創作的創新維度。
一、百年之夢:工業題材美術創作的歷史方位
(一)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維度
中國美術是在中國社會現代轉型的特殊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中開啟現代性進程的,因而呈現出紛繁復雜的現象而又具有鮮明的特征。逐漸形成并確立了以寫實性、現實性、大眾性、民族性四位一體的占主導地位的美術觀與創作模式。構建了不同于傳統美術,也有別于西方現代藝術的中國美術的現代性內涵與精神面相。中國藝術的現代進程既呈現出紛繁復雜的現象,又有鮮明的特征。這些都體現在藝術視向的轉換上——題材、主題的轉換,即現實性、革命性、大眾性。工業化,不僅僅是現代化策略,而是具有高度意識形態化、理想化、民族化(民族自強意識)的實踐行動,工業藝術圖像是我們民族獨特歷史與意識形態的視覺文本。工業題材的出現無疑是中國藝術現代轉換的重要表征。
(二)工業藝術圖像的濫觴與演變
中國傳統藝術圖像中,“工業”是缺失的,工藝圖像并不等于工業圖像。中國的工業藝術圖像是伴隨著救亡圖存的呼喚和對現代性的追逐而出現的。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中,工業圖像成為現代性的標志。在左翼文藝運動興起后,無產階級的身份被強化。以新興版畫為代表的美術敘事中也有不少作品描繪工人的勞動生活與社會現實。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工業題材并未成為美術敘事的普遍性課題。實現工業化,成為新中國誕生后的一個重要奮斗目標,工業成就的“事”和工人形象的“人”很自然地成為工業題材的表現主體。
(二)工業藝術圖像的視覺修辭與表征
隨著視覺圖像在當代的興盛,圖像表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響著文化的每一個層面,并成為人們認知世界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正因為如此,對工業藝術圖像的視覺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也就日益突顯出來,在研究中,通過對視覺修辭與表征進行分析,來探尋圖像與社會體制的深層關系,成了當前視覺文化研究的重點。如:時事素材——新聞傳播;現代性訴求——強國夢想;時尚的圖譜——摩登都市;身份的表征——底層視向;工業化景觀——國家形象。
二、時代之光:四川工業題材美術創作的價值
四川在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上個世紀國家實施的“三線建設”戰略中,四川成為國家工業的重鎮,成為許多國之重器的聚集地。四川工業發展的昨天與今天,為藝術創作留下了豐富的藝術礦藏。如何用藝術的形式去呈現新中國以來的四川工業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謳歌幾代四川工業建設者的開拓精神、奉獻精神,無疑是美術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和應有的擔當。
(一)時代豐碑的視覺構建
以不同的視覺去觸摸四川工業發展的歷史脈搏,去追尋不同時代建設者行進的步履。共和國前行的步履聲在這些作品中回蕩,人民力求實現工業強國的激情在這些作品中蕩漾。特別是上個世紀60至70年代,四川三線建設和整個四川工業發展的火紅年代被藝術家們高度關注。
(二)歷史文脈的視覺追憶
打撈疊加在時光中的歷史記憶。人是記憶的存在物,記憶構成了人的歷史,也鋪墊著未來,每個人的價值總是在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之中,而個人記憶往往是涵蓋在集體記憶之中的。
三線建設便是一個民族獨特歷史與意識形態的視覺文本,喚起的是集體記憶。三線建設不僅僅是中國工業的空間挪移,更是許多人情感與生命意識、人的命運的變更。在這種變更中,鐫刻下的個體生命維系于國家民族命運悲喜交加的集體記憶。什么樣的集體記憶打動了觀眾?“傷痛”記憶的書寫。傷痛未必是身體的,更是心靈的和精神的。逝者如斯的嗟嘆就是一種心靈的傷痛,是有感于時空的永恒與生命短暫的傷痛,如果沒有這樣的傷痛,陳子昂就不會有發出“獨愴然而涕下”的感嘆了。三線建設對于國家體制來說,是特殊狀態下的一種戰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中國工業的失衡的格局但在倉促的布局中,不免有戰時思維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個人而言,青春、時光、生命等有價值的東西,消解在時光的流失中,成為了一場夢、一種依稀的記憶,這是最根本的傷痛。
(三)中國力量的視覺呈現
聚焦現實,聚焦當下,占據主導地位。即,名片式的高科技景觀:折射出了四川在現代工業、鑄造國之重器方面的時代擔當與重要地位;科技工業造福于生活:表現了高科技工業對于城鄉建設,對于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工業景觀的空間延展:從工業景觀延伸到一帶一路、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發展、成渝雙城經濟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形象表現。
三、凝視之眼:工業題材美術創作的美學品格
(一)貴力尚強的視覺張力
中國藝術的主體品格在魏晉以后發生了轉捩:由雄強轉向秀雅,由宏麗轉向澹泊,由沉厚轉向簡約。在工業主題性創作中,“貴力尚強”審美意趣的乖張,使藝術的視覺張力得以增強。
工業環境和行業中的生命主體,必然形成了一種堅強、剛毅、沉穩的內在品性。工業題材美術創作的藝術語言與形式,必然不同于“杏花煙雨江南”的語匯,大塊面、大分割,強烈的冷暖、黑白色彩對比,人物外在的剛毅與內在的沉穩的形象,將大工業情景中的生命情態的張力呈現于視覺的樣式之中。在充滿現代構成感的畫面中,讓人們感受到的人性之美、力量之美。
(三)熨帖現實的鮮活之態
近百年的中國近代史道路曲折,中國的近代工業化進程荊棘叢生。完成工業化的宏偉藍圖,使中國盡快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并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成為新中國誕生后的一個重要奮斗目標,這也為工業題材的美術創作帶來了全新的社會條件和文化支持。脫胎換骨的新生感召著藝術家澎湃的創作激情,工業成就的“事”和工人形象的“人”很自然地成為工業題材的表現主體。
(三)謳歌生命的人文情懷
大工業時代的粗獷景象,新時代的高科技面貌,西南大動脈構筑的畫面,九天攬月的偉大壯舉在畫作中無不得到呈現。但是,真正打動我們的并不是那些可視的景象,而是這些景象所折射出的家國情懷。四川工業圖像譜系的建構,實質上是人的精神豐碑的塑造。
(四)宏大敘事與崇高風范的建構
宏大敘事、英雄敘事是主題性,特別是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的基本敘事方式。崇高風范、集體自強意識的高揚是主題性美術作品的美學品格。
四、視覺之魅:工業題材美術創作的創新維度
(一)主題明確與精湛技藝的融洽
精品力作,不僅體現在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和情感的釋放上,也要體現在形式、語言、圖式的創新和技術技巧的含量上。
(二)媒介交互的實驗性
時代性既指向內容,也指向形式。我們欣喜地看到,無論是油畫、水彩水粉和版畫,許多藝術家都致力于中國式藝術語言的探索與建構,使原本來自西方的畫種有了鮮明的民族風貌與中國面相。
在當代,國畫、油畫、版畫等“架上”藝術,不斷受到一些新媒介藝術的挑戰,但是“架上”藝術正是在被“擠壓”中力求在守正中尋求媒介材質上的新突破,拓展表現的空間,而不同的新媒介藝術也在相互的借鑒與融合,這也是此次展覽展顯示出一種新的態勢。
(三)圖像敘事的傳情性
天府天工——四川工業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彰顯了新時代美術創作的主流力量,體現了藝術家們對“以人民為中心”文藝觀與發展方向的堅守。
通過對這個創作工程的審視,我們更加堅信:藝術家的時代擔當、責任擔當在于不斷地創作出思想精深、技藝精良、制作精湛的作品,為時代立言、為人民發聲、為祖國放歌。四川的工業和科技在新的時代,必然有更多的擔當,有更大的作為。工業題材藝術創作大有可為,對于新時代的四川工業題材美術創作,觀眾有更高的期待。
大歷史觀是一種眼界,也是一種眼力,有沒有大歷史觀,直接影響作品的格局與氣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主題性創作也不例外。主題性創作在我國近百年的美術發展史上承擔著弘揚主旋律的歷史重任,也代表了我們這個時代民族文化和藝術水平的高峰。在美術現代化的百年征程中,不同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風貌,發展到今天,出現了以“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和“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代表的主題性創作活動,書寫了主題性創作的當代敘事。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主題性創作回答了現實課題,解決了現實問題,才能真正融入社會和人生。感應時代的能力鈍化,作品則難以擔當“回答現實課題”的職能。尤其是當下,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文藝創作應當積極面對這個大變局,以審美思維回應時代關切。希望通過這次創作工程,帶動廣大美術家,胸懷國之大者,重視主題創作,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以主流擔當的姿態投入美術創作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四川主題性美術不斷創作出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