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峰 涂濤 邱振良
【摘 要】培育教師的心理資本能有效減輕教師的工作、學習壓力,提升教師的工作效率,推動“雙減”政策的落實。通過分析心理資本的內涵、結構和影響因素,結合心理資本PCI模型,探討提升教師心理資本的路徑。提升教師心理資本需要教師學會樹立希望、培養樂觀精神、提升自信心和增強心理韌性。此外,還要構建有利于教師心理資本開發的外部支持系統,重視教師的心理資本測評與考核,加強教師心理資本的培育以及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關鍵詞】心理資本;心理韌性;團輔活動;“雙減”政策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48-0044-03
【作者簡介】1.張志峰,合肥市肥東縣第二中學(合肥,231699)教師,一級教師;2.涂濤,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學(安徽六安,237007)教師,一級教師;3.邱振良,安徽省泗縣第一中學(安徽宿州,234399)教師,二級教師。
雖然人們已經意識到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多數人熱衷于將維護教師心理健康工作的任務和重心放在個別教師心理問題的咨詢和輔導上,未能關注大多數教師的心理需求,缺少面向全體教師的團體輔導。路桑斯基于積極心理學提出了心理資本理論,認為人的發展、成功和幸福不僅依賴外部環境和社會文化,更依賴對自身積極的、優秀的心理品質的發掘。[1]這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2004年,路桑斯提出了“心理資本”的主張,他認為心理資本包含4個維度,分別是:面對挫折時不放棄,堅持目標并探尋實現目標的新路徑(希望);對成功進行積極正面的歸因(樂觀);面對挑戰,對圓滿完成挑戰性任務的信心(自我效能感);面對不確定性、沖突和失敗的時候能堅持并懂得變通(韌性)。路桑斯的研究表明員工的希望、樂觀、自我效能感、韌性等心理特質相互影響并與工作績效存在正相關。在此基礎上,路桑斯提出了心理資本PCI干預模型。該模型認為,可采用設計目標與實現目標的途徑,以及制定消除障礙的計劃方式來開發希望;通過活動過程中尋找克服障礙達成目標的手段開發樂觀;通過體驗成功、模仿他人和說服覺醒的方式,開發自我效能感;構建資源、回避危害和改變影響過程開發韌性維度。該模型認為四維度中任意維度提升之后,其他維度也隨之提升。根據路桑斯心理資本干預PCI模型,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提升教師的心理資本。
一、學會樹立希望
希望是一種朝向目標的思想,包含途徑思想(個體尋找實現愿望目標的途徑)和意志思想(個體實現愿望過程中的意志力)。[2]171為提升教師的心理資本,學校可以通過團輔活動使教師學會樹立希望。
首先,教師需要科學地評價自己的能力,并制定適合的目標。為此,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參加“優勢大轉盤”團輔活動,讓教師組建學習成長共同體,共同體要求成員參加活動探索自身優勢,并組織“優點轟炸”活動使教師發現更多的自身優勢。[2]24學校還可以組織教師參加“我的未來之路”團輔活動。[2]368教師可以在白紙上畫出自己的人生階段,描述現狀以及描繪人生每一階段的情況。通過多種活動幫助教師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并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點將目標拆分為方便執行的小目標。
其次,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明確工作價值。可通過組織教師參與“突破思維定式”團輔活動,通過讓教師“觀察心理雙關圖—分享感受—開展頭腦風暴”,使教師轉換思考角度,明確教育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堅定專業信念和教育情懷。[2]30
最后,教師要學會明確實現工作目標的方法,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難,并制定應對策略。教師可以參加“希望主題曲”團輔活動,通過分析“對自我的要求”和“對他人的要求”,引導教師分析自己的抱怨和不滿,學會用正面的態度看待事物。[2]195通過豐富多彩的團輔活動,教師可以消除恐懼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使教師樹立希望,從而保證工作目標明確,這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心理資本。[3]
二、培養樂觀精神
樹立信心和建立積極期望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樂觀精神。樂觀是一種歸因和解釋風格。
首先,一方面,教師要培養積極的歸因策略,多將自己工作中的成績歸功于自身努力和勤奮,而不是偶然和運氣,將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歸因為暫時性、情境性的外部因素。另一方面,教師要學會包容過去和把握當下。包容過去,意味著教師以問題為導向,應對可控因素,積極發掘積極因素,尋找優勢力量。為此,教師可以參加“生命之虹”團體輔導,教師在團體輔導中“回憶往事—標記情緒—訴說感受—開展交流”,發現生命、生活的意義。[2]421
其次,教師需要提升職業認同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可以參加“選擇我的生涯目標”,通過“描述興趣—個體SWOT分析—制定戰略”明確職業發展目標,獲得職業價值感,讓自己的工作充滿動力。[2]357從而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也能保持樂觀精神。
最后,需要加強鍛煉。運動可以產生多巴胺,讓教師的精神狀態更加飽滿。并且,運動可以提升教師的情緒調節能力,進而培養教師的心理資本。
三、提升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教師是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只有不斷地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能力才能獲得更多的信心,獲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學校組織的各類培訓往往是針對教師群體,有時候難以滿足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教師加強自身學習,參加更有針對性的培訓活動。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培訓對自我提升的價值,培訓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如教師可以參加“峰回路轉”團輔活動,通過“描述理想與目標—分析實現條件—樹立合適偶像—尋找與偶像的共同特質—自我激勵與探索”,增強教師對工作的控制感和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提高工作效率,進而提升他們的心理資本。[2]384
四、增強心理韌性
人的一生中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教師要接納生活中的不完美。逆境和挫折既是危機又是機遇。具有心理韌性的人在面對逆境和挫折時,自身的潛能反而會被激發,會不斷完善自我。
首先,教師要提升個人的心理覺察能力,能夠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接受自身的不足,學會自我接納和自我愉悅,在困難中尋找樂趣、培養勇氣。如教師可以通過正念練習培養心理韌性。
其次,教師要學會調節和疏導自身的情緒,釋放壓力,教師可以利用閑暇時間培養興趣愛好。唱歌、跳舞、釣魚、逛街、繪畫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在必要的時候教師要學會放下“面子”向朋友及專業人員求助。
最后,教師要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遠大目標。一個有信仰、有目標的人能更好地面對挫折和逆境,能夠始終專注于“價值”,思考和探索如何合理地選擇和調動所擁有的積極資源,采用更合適的方式面對逆境,持續“行動”,最終實現目標。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接納、認知解離、全然覺察、明確價值和承諾行動等,提升自己的心理韌性和心理資本。
總體來說,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對象不僅應當包含學生,還應當包含教師。教師的壓力和不良情緒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資本理論要求學校更多地從系統和正面的角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也要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要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更應當把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點放到心理資本的開發和建設上來,更多地關注和培養教師的積極心理資本,做到揚長避短。學校可以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針對性開展個性化校本培訓及團體輔導,構建教師成長共同體,開發教師的心理資本,最終營造輕松、快樂、積極、和諧的校園氛圍,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徐雪平. 臨床教師心理資本的價值分析及培養策略[J]. 衛生職業教育,2018,36(9):5-6.
[2]陽志平,彭華軍.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課操作指南[M].北京市: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
[3]王雁飛,朱瑜.心理資本理論與相關研究進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5):32-39.